大悲大喜都伤心
本报记者 董超
众所周知,大悲伤身,因此,我们常会劝慰不开心的人要高兴起来。其实,喜也伤心,过分高兴或兴奋,都会影响心脏健康。近日,一项覆盖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大喜可以诱发一种叫做“开心综合征”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心梗。可见,过喜与过悲都不利于健康。
过于喜悦也伤心 研究一共纳入2000余名应激性心肌病患者,36.7%由情绪应激诱发,其中4.1%是“开心综合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因生活中的一些好事情,如中大奖、结婚、过生日、朋友聚会等而过于开心,会诱发一种类似心梗的疾病,有人称之为“开心综合征”。 这种“开心综合征”实际上属于应激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心梗,超声或造影显示为一过性的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此前认为,该病多在悲伤或愤怒等强烈的负面情绪应激下出现,故又被称为“心碎综合征”。 研究显示,在所有的应激性心肌病中,近四成是由于情绪应激诱发的,其中由大喜诱发的“开心综合征”占4%,即1.5%的应激性心肌病是“开心综合征”。而且,与“心碎综合征”患者相比,“开心综合征”患者中男士比例较高,非典型的非心尖气球样变也明显增多。 除了情绪应激,应激性心肌病还可由于躯体因素诱发,例如剧烈运动、躯体严重疾病、外伤、感染、手术,而由于躯体因素诱发的应激性心肌病往往预后较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论。书中提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不断,超过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可能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最终诱发疾病。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忧伤肺。因此,大喜对应的就是伤心。 精神刺激是心脏病重要诱因 当然,过度悲伤引发心脏病甚至猝死的情况也不少见。《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发现,经常感到情绪低落和易怒的人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也增加。 精神刺激是“心碎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已获公认。国际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20%的“心碎综合征”患者发病前有精神方面的刺激,例如亲属的意外伤亡或激烈的争吵。特别是当急性发作时,极易出现类似心脏病的症状,如急性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等。 对这些“悲催”问题的发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脏病专家亨特·钱皮恩给出的答案是,当遇到过量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人体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及其他化学物质,并流入血管。这些物质对心脏来说俨如毒素,会影响肌肉的正常活动,或令毛细血管收缩,减弱心脏跳动能力,造成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学者发表文章称,受到应激事件刺激后,大脑中与应激相关的结构发生解剖和神经生理学变化,应激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应激性心肌病。应激反应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共同参与的生理反应。 会掌控情绪是有效的心病“预防针” 心病还需心药医。预防和治疗“心碎综合征”,关键还在于心理调节。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人,能够及时消解、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中国传统养生观念提倡情绪乐观、安神定气、知足长乐,节制各种过分的声名物欲,抵御外界的诱惑,避免过分、不正当的思虑。孔子就十分注重内心的调和,保持快乐的心境。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显示了孔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孔子主张:“不怨天,不尤人。”对一些大事、小事都要想得开,不是怨天怨地、心情不愉快。“在家无怨,在邦无怨”。一切都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解决。“君子不忧不惧”,当然有利于身体健康。 养生先养德,要让自己心怀善意和感恩。美国哈特麦斯学院的罗琳·麦克拉在研究“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类似爱、感激等情感,都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会使神经系统放松,减轻压抑感,心绪也会更加舒缓宁静。 如果不良情绪已经产生,而暂时又无法消除,就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千万不要闷在心里。美国生物化学家威廉·弗利博士发现,动情而哭时,会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助去除体内因负面情绪而分泌的化学成分。因此,不妨找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