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鲁迅和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

翱皓谈文化 2024-11-08 02:10:46

我在从事大学教育、参与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对年轻一代讲鲁迅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鲁迅和当下中国,和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记得有一年我在北大开设“鲁迅研究课”,学生中就有过一场争论: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应该进入博物馆,成为可尊敬,但与现实无关的历史人物;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鲁迅还活在当下中国,活在人们身边。我是支持后面一种意见的;我曾经说过,鲁迅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的作家与思想家,他还“活在当下中国”。

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对鲁迅文学,特别是对鲁迅杂文的认识问题。从表面上看,鲁迅的杂文都有具体的针对性,那么,时过境迁,随着鲁迅时代的过去,他所批判的对象的消失,在完全不同于鲁迅时代的当今社会,鲁迅杂文也就自然失去了现实意义。看起来,这似乎言之有理,但却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历史并不是这样一路前进的,还会出现反复,即所谓“故鬼重来”,更为重要的是,鲁迅的批判,不仅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还有超越性的思考。

他的杂文因此具有了“这一个”与“这一类”的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的特征;而鲁迅思考里的“这一类”“普遍性”是深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处,中国国民性的深处,人性的深处的。因此,他的杂文的批判也就有了超前性,具有许多超越时代的未来因素,能够跨越时空和今人对话。有人就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鲁迅三十年代批判都市文化的杂文重新发表,题目就叫“鲁迅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读者强烈地感到,鲁迅就在面对当下中国发言。

这样,鲁迅思想就成了对中国历史与现实都具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思想理论资源。在我们面对现实的许多问题,感到焦虑、困惑和迷茫时,重读鲁迅作品,就会突然发现鲁迅许多精彩的论述,让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引发许多思考。我曾经做过一个“活在当下中国的鲁迅”的演讲,试图用鲁迅的相关论述来讨论当下所遇到的七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我们怎么办?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去做事情?重温鲁迅的论述,我和我的听众都大受启发,大为感动,感到鲁迅在“和我们一起忧虑,观察,思考和探索。我们甚至感觉到了他那锐利的、温润的,充满期待的目光的凝视。于是,我们心里有了一丝温馨,一点力量”。这样的和鲁迅一起思考的阅读体验是十分美好的。

我还做过一个“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的演讲,谈到了鲁迅在整个中国文化(包括现代文化)传统、话语结构里,“始终是少数和异数”,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维,因而也是另一种可能性”。这样,当你对既成教育、既成观念深信不疑时,你不需要鲁迅;而你一旦对自己听惯了的话,习惯了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不满,有了怀疑,有了打破既定秩序、冲破几乎命定的环境、突破自己的欲求,这时候你就需要鲁迅了。而且你还可以一边读,一边和他辩论,鲁迅自己就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质疑,他从不试图收编我们,而只是要促进我们独立思考,期待和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我们今天需要鲁迅的最重要的理由。

而且,这样的因现实问题的激发,对鲁迅的某些论述的联想和对话,是没有止境、随时发生的。最近,我就有过这样的一次联想。二〇一六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带来的世界局势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自己也一直在密切关注与紧张思考。我注意到上海《探索与争鸣》连续两期发表了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先生的文章《美国大选背后的价值冲突》,其中谈到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发生在“独立自由与平等福利之间”:“赞成以独立为核心的自由的一派,认为摆脱贫困、进而过一种‘体面的生活’,乃至发财致富应当主要是自己的责任,而扩大政府的权力将损害到个人的经济自由。

所以,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小政府,赞成减税,反对在他们看来超出了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们的范围——在他们看来这些人今天只会是很少数——却侵犯到他们的经济自由的国家福利政策,反对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也享受本国的福利;而“更加赞成平等福利的人们”,则“赞成向富人征收高税,扩大和推进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在一段时间里推进弥补性的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照顾和优待,赞成接纳移民”。

这里谈到的二〇一六年前后发生的“独立自由与平等福利”之争,立刻使我联想起鲁迅一九二八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前,在《〈思想·山水·人物〉题记》里说的一段话:

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按:海涅)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取其一的。

我之所以能够立即引起联想,是因为我早已注意到这段话,却始终不能理解。我曾经和王得后先生讨论过,鲁迅的有些论述是我们这些研究者一时不能理解的:除了这里说的“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还有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里说的:

思想自由和生存还有冲突……各个人思想发达了,各人的思想不一,民族思想就不能统一,于是命令不行,团体的力量减少,而渐趋灭亡。

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自由”“平等”“生存”“统一”都是一种绝对化的状态,既看不到它们自身的限度,更有意无意忽略或回避它们之间的矛盾;而鲁迅对一切问题都采取远为复杂的分析态度,形成了他的思想的“既肯定又质疑”的矛盾、缠绕性。这也是鲁迅思想超前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他的许多思考、论断,都是同代人,甚至后几代人所不能理解,或者只能片面理解,而要在历史的复杂性逐渐显露以后,才能为后来人所醒悟的。

这样的“不理解”或“自以为理解却并不真正理解”的状况,就决定了还有很多的“鲁迅之谜”有待我们不断破解。鲁迅研究的永无止境,正是它始终能够吸引最富创造活力的研究者的魅力所在。

打一个比方,研究鲁迅,就好像进入一个神奇的公园,一路观察,摄像。每走到一处,就会发现一道异样风景,惊喜之下,连忙“咔嚓”一声,在闪光灯照亮下,将这道风景,以及自己的瞬间感悟,全部录下。再往前走,又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再闪光,再录像。这样一路走来,公园风景的方方面面,得以逐渐呈现,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而风景的观赏和摄像者也收获了无尽的发现的喜悦。最后汇集成美轮美奂的相册,就展现了公园风景的面面观。在尽情欣赏之余,又唤起人们进行新的探险,发现更多尚未看到的隐蔽风景的欲望与渴求,走上继续探求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