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枣庄市峄城区最新统计月报显示:1-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下简称财政收入)完成135.6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7.12亿元,同比下降0.9%,增幅居全省第6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56.8%,税收比重全省第16位。
数据表明,进入三季度全市财政运行延续上半年以来的稳中向好态势,尤其是税收收入好转明显,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在“稳”住态势、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进”的势头更加显眼,实现了新赛季首月良好开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那么,其下辖各区(市)又各自表现如何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和分析,回望一下上半年各区(市)财政收入完成数据:
滕州市(45.55亿元 同比增长6.0%下同)、市中区(18.28亿元 6.0%)、薛城区(17.45亿元 6.0%)、高新区(7.94亿元 6.0%)、峄城区(7.44亿元 6.0%)、台儿庄区(6.65亿元 6.0%)、山亭区(4.95亿元 6.0%)。
其次,再看看1-7月份各区(市)财政收入完成“成绩单”:
滕州市(54.95亿元 同比增长5.5%下同)、市中区(22.41亿元 5.5%)、薛城区(20.19亿元 5.5%)、高新区(9.38亿元 5.5%)、峄城区(9.23亿元 5.5%)、台儿庄区(7.25亿元 5.5%)、山亭区(5.55亿元 5.5%)。
从各区(市)财政总量来看:
滕州市作为全省财政10强县(市)之一,其实力自然不可小觑。1-7月份财政收入成功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4.95亿元,遥居各区(市)之首,继续坐稳第一把交椅。
市中区携手薛城区双双财政收入站上20亿元新台阶,分别实现22.41亿元和20.19亿元,分列第二、三位。但两者差值却被进一步拉大,由上个月的0.83亿元扩张到了2.22亿元,似乎在伴行中渐行渐远。
不难看出,全市前三甲的格局越来越稳固,并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地。如果把三地财政收入数据相加,与全市做一个对比,其占到全市财政份额的72%,听起来有些可怕,妥妥的“压舱石”呀!
不过,在前三甲之后却出现了断崖,10—20亿元区间随后的区(市)没有一个位列其中,也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凸显。
高新区以9.38亿元排在第四位,但距离前三甲的门槛尚有10.81亿元之差,比上半年又多了一截。
峄城区曾在5月份追平高新区,但慢慢又被甩开,1-7月两地财政收入又再次迫近,仅相差0.15亿元,胶着状态彰显着竞争的激烈。
山亭区总量依旧最小,前7个月只有“捉襟见肘”的5.55亿元,是榜首滕州市的十分之一,有些少的可怜。
从各区(市)收入增速来看:
齐刷刷全部增长5.5%,均慢于全市(5.8%)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但各区(市)如此一样的增幅保持两个月,实属不多见,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详见附表:
对于枣庄市各区(市)1-7月份的财政运行表现,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