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小短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强烈的惊讶,说记得《沁园春·雪》中是“红装素裹”,怎么变成“银装素裹”了。
他的强烈惊讶,反而引起了我的强烈惊讶,因为我记得上学时学的就是“银装素裹”,“红装素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说来惭愧,如果不是看到这个小短文,我还真不知道“红装素裹”这个版本呢,更不知道毛主席的原文就是“红装素裹”。
我以为是这个人记错了,但看到他贴出了毛主席的原文手稿,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是记错。于是我突然怀疑自己记错了。
可是,当我浏览下面的留言时,我发现与我有相同记忆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而且从年龄上看,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
这说明,我记得没错,我当年学的确实是“银装素裹”。而且我问了身边同事,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听说“红装素裹”版本。
看上面截图,我整理了两方面的留言,一是说学“银装素裹”的,另一是说学“红装素裹”的,整个留言区二者旗鼓相当。
结合网上确实可以查到“银装素裹”的版本,所以可以下一个结论,我们这些人没记错,当年学习的确实是“银装素裹”。
那么,是谁改的呢?什么时候改的呢?评论区里找不到答案,另外途径再搜索一下,也查不到,看来终是一桩无头案了。
不过,从有60后的学过“银装素裹”来推理一下,被改为“银装素裹”的大致时间,至少应该可以推算到1977年左右吧。
而修改者也显然不可能是一个人,因为教材是需要经过审核的,改动毛主席的已经公开发表的诗词,一个人肯定做不了主。
何人改,何时改,无从知晓,那么为什么改呢?这应该与理解有关了。换句话说,改动者应该是觉得用“银装素裹”更好。
那么,到底用“红装素裹”好呢?还是用“银装素裹”好呢?评论区里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当然,赞“红装素裹”者多。
归纳一下,认为用“红装素裹”好的,大致有三个理由:
第一,作政治联想,认为“红”指红色武装、红色政权;
第二,像上图一样理解,认为与红日映照白雪的实景相符,而且这才可以叫作“妖娆”,而“银装素裹”均是白色,白色称不上“妖娆”;
第三,上文已经有“山舞银蛇”了,这里再用“银”字就重复了,犯了诗词禁忌。
以上是对评论区观点的归纳,此外,我还查到一种似乎更有文化的理解。
以下转引自作者署名为“阿太”的文章:
不过那时确实有人道出了“红装素裹”的真实奥义。同族的一位长辈是个医术精湛的中医,对国学研究很深。我那时大约15岁左右,有一次听他给我们讲“红装素裹”的含义。他自问自答:什么叫“装”?什么叫“裹”?“装”是穿在外面的衣服,“裹”是贴着肉身的衣服。雪后初晴,太阳的红色光芒照在雪白的大地上,给裹素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红色的外衣,所以叫“红装”。而大雪紧紧覆盖着大地,无论是“山舞银蛇”,还是“原驰蜡象”,她们的内衣都是“素裹”。这然后,才能解释为“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这个说法,本质上还是认为“红日映照白雪”,其独特之处在于,对“装”和“裹”的理解。不过,“装”为外,“裹”为内,这种解释缺乏依据,查不到这种解释。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不大认可作政治联想,把“红”理解为“红色武装”或“红色政权”,我认为上阕就是纯写景的。
其次,由于早晚之外的阳光下是看不到“红装素裹”的,所以我推测毛主席当年一定是早晨或傍晚看到过红日映照白雪的景色,才会写下“红装素裹”。
第三,“银”字的重复不算是问题,诗词中重字是可以的。
第四,“银”和“素”也不能算是意义重复,银白与白色不同,我认为这正可以写出白雪覆盖的山岭在阳光下的颜色变化。看上下两图,用“银”字并无不妥。
第五,我不认可“装”外“素”内之说,否则《好逑传》中的“金装玉裹”一词如何解释?“金装玉裹”就是形容服饰华丽,并不存在内外之说。
第六,“妖娆”与颜色无关,并非只有红色才妖娆,也不是说白色就不妖娆,何况“妖娆”还可以指姿态。妙龄美女穿一身白色裙装,谁说不妖娆?
第七,由于毛主席原文就是用“红装素裹”,而“红装素裹”又并无不妥,所以还是应该尊重原文,没有改动的必要。
最后我有一个猜想:毛主席这首词早就公开发表的,编写教材的人不至于随意改动,有没有可能是毛主席在世之时自己提出修改的呢?或者教材编写组请示过毛主席才改的呢?
之所以有如此猜想,是因为我觉得:第一,如果改动时毛主席在世,编者必不会擅自改动;第二,如果改动时毛主席已经去世,编者更应该会尊重原文。
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