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随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在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咬牙切齿的把南京保卫战惨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唐生智,让他几乎背上了千古骂名。南京的惨败,真的就全怪唐生智一个人吗?
淞沪会战失败上海沦陷后,日军的铁蹄直逼南京,这个时候,南京到底守不守就成了国民政府最迫在眉睫的问题,蒋介石也多次召集国民党高级幕僚开会讨论,参会的陈诚、徐永昌、白崇禧、何应钦、包括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等人都不主张重兵固守南京,刘斐则表示最多用12到18个团象征性防守一下在主动撤退。在这些高级将领来看,南京在军事角度上看已是实地,从淞沪会战撤下来的军队都已经损失惨重,而日军则来势汹汹。更何况南京北靠长江,东西南三面无险可守且全都是日军,这明显已经是必败之局。
然而就在这时,参会的国军训练总监部总监,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却站起来大喝: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不再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南京必须死守。这一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唐生智后来也因此被讽刺为“嘴上高喊坚守,最后却一苇渡江”,被指责为南京保卫战惨败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这一段情节目前最权威的来源是《李宗仁回忆录》,在回忆录中李宗仁还认为唐生智静极思动,想通过高喊南京共存亡的口号来掌握部分兵权。但是,李宗仁早在1937年10月就已经前往徐州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根本就没有参加这次关于是否坚守南京的会议,实际参会的其他国军高级将领们也都证明李长官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所以,回忆录中这段情节是怎么写出来的,恐怕只有德公自己心里清楚了。
对于南京应不应该守,其实蒋介石心里早就有了答案,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南京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也。在军事层面,蒋介石也清楚南京不应守,但守不守有时候并不能完全从军事方面来决定。在军事之外,老蒋最在意的就是所谓的国际观瞻,之前的淞沪会战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国家面前打的,期待着西方国家进行所谓的国际调停,虽然九国公约会议当头泼了老蒋一盆冷水,但老蒋却还不死心,依旧想把南京保卫战当成一个大型四行仓库保卫战。而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开始和苏联商谈援助事宜,甚至希望苏联对日本出兵,想要拿到苏联的援助,国民政府得证明自己有能力拖住日军,不让日军在远东对苏联搞事。如果你连自己的首都都不战而走,那要怎么证明你的能力呢?
另外,此时在国内,汪精卫之流的一些文人主和派投降派因为淞沪会战的惨败对抗战失去了信心,向日本求和的杂音又多了不少,蒋介石对此深感不满,为了压制这些文人投降派,蒋介石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坚守南京。而且,南京不守对国民也不好交代,之前国民政府一枪不放就丢了东三省,随后又纵容日军肆无忌惮的蚕食华北,签下了《何梅协定》、《塘沽停战协定》大量不平等条约,现在硬着头皮坚守南京,也是对之前反复不抵抗的过度补偿。
可见,蒋介石内心早已有了死守南京的想法,他召集诸将领开会,也只是想找一张嘴替他说出自己这个坚守南京的想法。这就像职场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领导找你征求意见,并不是真心广开言路,而是在寻找同谋。因此,就算国军诸将都反对死守南京,蒋介石依然会下命令要死守的。这一点,不是某个人有没有站起来拍着胸脯说大话就能够决定的。
那么,为什么守卫南京的重任会交给唐生智呢?蒋介石也知道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必败的政治仗,必须要选择一个资历老的高级将领,如果随便选一个资历浅的小辈来打很容易被外界看出破绽,而唐生智在北伐时期就担任了军长,资历足够深厚。更何况1934年,唐生智就担任了南京警卫执行部主任,全权负责南京周边的部队管理以及阵地、工事的部署,对南京周边的情况很熟悉。并且在1935和1936两年,国民政府还搞了保卫南京的军事演习,在上海和南京之间设置了四道防线,以36师和军校学生模拟中国军队,87师和教导总队模拟进攻南京的日军,推演保卫南京的方案,这两年的演习都是由唐生智担任总指挥和裁判长,演习的具体细则也都是唐生智亲自制定。因此,在蒋介石看来,唐生智是死守南京最合适的人选。
在淞沪会战的时候,蒋介石就曾派刘湘前去试探唐生智关于是否守卫南京的态度,后面更是多次携宋美龄一起亲自去拜访唐生智,各种明示、暗示要求唐生智死守南京,甚至还表示:你如果不留下,那么就只有我亲自留下了。虽然唐生智也表示如果要一定要守南京,可以安排一个军长或者集团军司令,或者宪兵司令谷正伦象征性的守一下,但被蒋介石拒绝。对此,唐生智也知道自己是个背锅的,他也很无奈但没有办法,只能在11月18日的会议上表示由他来执行死守南京的命令。国民政府也确定了教导总队、74军、87师、88师、36师、南京宪兵部队以及粤军66军和83军共计10万余人归唐生智指挥,担任守卫南京的任务。
唐生智
12月1日起,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南京保卫战正式爆发,中国军队在淳化镇、牛首山、雨花台、中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地与日军血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同样也付出了相当代价。但打到11号,日军第五师团国崎支队占领当涂,并渡过了长江向浦口包围过来,这让老蒋菊花一紧,立马就改变了之前定下的死守南京的决策,安排顾祝同通知唐生智放弃南京撤退,接到通知的唐生智也感觉很突然,向顾祝同表示现在各部队都与日军在进行混战,没办法做到马上撤退,并且撤退这事太重大,唐生智认为顾祝同做不了主,直到当天晚上老蒋亲自发来电报,要求他如果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这下唐生智明白了老蒋的意图,老蒋推翻了之前死守南京的决定,现在要求他把部队撤出来。战后会议上,唐生智多次提及蒋介石要求他弃城的电报,自己是奉命弃守南京的,而蒋介石也承认了这一点。随后,他命令参谋连夜起草撤退命令,准备第二天看形势发放。
12月12日,雨花台、中华门相继沦陷,南京岌岌可危。傍晚,唐生智召集众将领开会,告诉了他们蒋介石最新的指示:可相机撤退。并且唐生智也部署了具体的撤退方案,除了防守挹江门的36师坐船过江外,其余各部队向着当面之敌突围,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突围到祁门集结;87、88师从飞机场、淳化、溧水向黔县集结;教导总队和粤军两个军从紫金山、麒麟门向东南突围,向休宁、翕县附近集结,唐生智的突围的方案部署的很详细,并且油印出来下发给每个指挥官,目前到这一步,唐生智所做的并没有问题。
这个撤退的命令对于各将领来说也十分突然,也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斗志。面对唐生智正面突围的部署,中央军的诸将领当场提出反对,认为正面突围不太现实。唐生智估计也是拗不过这些中央军将领,最后无奈地补充了一条口头指令:如果因为困难无法正面突,则其他部队也可以从下关过江。这句模棱两可的话,就大大削弱了正面突围这份正式命令的严肃性,也是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宗仁回忆录》里面说唐生智想掌握兵权的不合理性,毕竟他连中央军将领集体对正面突围的抗命都镇不住,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完全将部队控制在自己麾下呢?
唐生智下达了这个模棱两可的命令,那些中央军将领和部队就集体跑去下关抢船,这一下惨剧就开始了,大批的溃兵挤满了周边的街道。而且,这个模棱两可的口头命令居然没有通知到宋希濂36师,他们的任务是阻止守军临阵脱逃。当其他中央军来到挹江门前时,36师顺理成章的就把他们拦了下来,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与交火,同时,日军的空军和炮兵又猛烈的对南京城进行轰炸,和淞沪会战的结局一样,南京的撤退又再一次演变成了大溃败。
溃兵们好容易冲破了挹江门到了长江边,却发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船只严重不足。由于之前老蒋要求唐生智死守南京,于是唐生智破釜沉舟将所有的船只都撤往江北或武汉,虽然各部队都私藏了一些船只,但对于这么多的溃兵依然是杯水车薪。撤船的举动也是唐生智被抨击的一个原因,但考虑到最初他接到的是死守南京的命令,所以他将船只撤走无可厚非。可偏偏老蒋想一出是一出,在11日又突然下令弃城撤退,这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所以,罪魁祸首还得是老蒋。
这一折腾下,最终来抢船的中央军部队损失惨重,87师和88师总共幸存不到3000人,教导总队幸存1000人,36是幸存5000多人,74军那边,最初连王耀武都险些没办法渡江,好在军长俞济时搞到了一条可以乘坐数百人的小火轮,才让王耀武和剩余战士们脱离了险境,战后74军总共收拢了4000多人。
而按照唐生智命令正面突围的粤军66军和83军反倒表现尚可,当时日军的封锁线还没那么严密,也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会正面突围,粤军最初的行动还比较顺利,不仅给予第三师团的骑兵部队毁灭性打击,还差点端掉了日军的一个师团司令部,途中与教导总队3旅马威龙部会和,之后一起继续激战冲破日军防线,甚至还一度光复了被日军占领的芜湖,最终突围后的粤军还有6000余人,幸存总人数反而是最多的,但在突围过程中,159师代师长罗策群,156师参谋长姚中英,160师参谋长司徒非以及159师477旅旅长谢彩轩和副旅长黄纪福均壮烈牺牲,甚至66军长叶肇在突围中也被日军抓去当了挑夫,日军没有发现叶军长的身份,后来叶军长也得以成功逃脱。如果,那些中央军也严格遵守唐生智正面突围的命令,必定会让日军更加疲于奔命,取得更大战果的同时也减少惨案,可惜,没有如果。
在12日晚上9时的时候,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唐生智也乘坐司令部的小船过了江撤离南京,或许,如果老蒋没有突然改变主意下令撤退,唐生智也许真的会留在南京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南京保卫战英烈
关于南京是否应该坚守,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一直存在。但是,如果决定撤退那就需及时安排好撤退计划,决定坚守就死守到底,并做好百姓的疏散。最不应该在确定了死守后,破釜沉舟已经完成后,老蒋又毫无征兆的转变想法下令撤退,想到一出是一出。而唐生智在安排正面突围的命令后,又没顶住压力,随便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口头指令,最终一并叠加导致了大溃退。综合来看,蒋介石应该为南京保卫战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唐生智承担次要责任。
国家公祭日,再一次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致敬参加南京保卫战所有英雄烈士,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认真点写,错字太多了,(在这些高级将领来看,南京在军事角度上看已是实地)?实地?(唐生智却站起来大喝: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不再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唐主张放弃南京?
老蒋这人度量不行,所以格局也不行
这特码还有疑问?关键还一开始慷慨激昂,后来仓皇逃窜,罪不容诛!!!
南京屁股后面就是长江没法守要是在浦口布置重兵防守还好一点因为浦口后面是大山可以牵制进攻浦口的两个师团给下关的部队争取时间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