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主席将军权交给陈锡联而非叶剑英,恰恰证实主席高明之处

感人历史故事 2024-10-13 19:12:59
前言

纵观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史,毛主席同志在几十年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是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谋略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把握住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时调整外交策略,带着我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然而,1976年2月初,中共中央却下达了一个大家都不敢相信的指令:“经过毛主席提议,由陈锡联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要知道,在这之前,领导人们都认为接手这份工作应该是叶剑英,一时之间,各种说法漫天飞舞“飘荡”在中南海内外,那么,毛主席为何要把军权交给陈锡联呢?陈锡联是怎样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呢?

“你就是陈锡联啊”

1976年的春节,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住地外只有一排整齐的路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这里除了萧瑟的寒风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声响。

今天是除夕夜,陪伴毛主席的只有几位工作人员,眼下,毛主席的工作人员正在喂毛主席吃年夜饭,主席身体不好,饮食上面讲究清淡,所以没有丰盛的菜肴,只有一盘清蒸武昌鱼和一碗米饭。

吃完饭后,工作人员把毛主席搀扶下床,送到客厅,毛主席坐在后,头部靠在沙发上,缓缓闭上了眼睛休息,过了大约半小时,毛主席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鞭炮声,他睁开眼去看,发现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放。

今天毕竟是除夕,不管怎样,还是要热闹热闹的,毛主席看着窗外星星点点的微光陷入沉思中。

1976年才刚刚开始,他就失去了最好的助手、朋友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的离开无疑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而他自己……

身为国家领导人,坐在“指挥台”上的他必须要看到除了地平线之外的东西,而远见则是评定领导者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他必须明确知道中国的未来是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走去,清楚知道什么人可以带领国家继续走下去。

选谁定为接班人,也成了毛主席眼下的心头大事。

1972年2月初,中央发了1号文件,内容有两条:

第一:由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代总理

第二: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关于第一条内容,大家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对于第二条,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相比陈锡联,叶剑英才是大家心目中最佳的军权掌控人,为何在这个关键节点突然换成了陈锡联呢?换句话说就是,陈锡联有没有掌握军权的能力呢?

1915年1月初,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高桥区彭家村,陈锡联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全部人口加起来大概有17号人,族人们依靠种田维持家用,微薄的收益并不能养活一大家人。

从陈锡联记事开始,他就开始帮着母亲干活,挖野菜、捡谷穗、拣树叶……不管是家里的活儿还是地里面的活儿,他都会干。

转眼间到了读书的年纪,周围的小伙伴们陆陆续续去上学了,陈锡联的母亲看出他对学校的向往后,便语重心长对他说:“孩子,苦了你了,咱们家太穷了,生活实在是维持不下去……”

后来在家里人的建议下,陈锡联成了别人家的“牛倌”,由于阶级差距太大,所以陈锡联渐渐有了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也是后来他参加革命的主要原因。

文化不高的陈锡联,为何最终成了有勇有谋的战将?他又是如何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呢?

陈锡联14岁那年正式加入到红军队伍中,在这之后,他便跟着部队一路征伐。1930年,陈锡联跟着指挥徐向前来到杨家寨歼灭反扑回来的敌军。

战事来的突然得凶猛,密集的子弹像暴风雨一样落下,陈锡联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心里还是有些害怕,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班长孙玉清看见了,便冒着危险走到陈锡联身边鼓励道:“小陈,你不要怕,上了战场就是这样的,你就跟在我身后,我带着你往前冲!”

在孙玉清的鼓励下,陈锡联突然意识到现在的自己是一位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必须“洗”掉身上的胆怯,大呵一声后,陈锡联便跟着班长一起朝着敌人的方向冲去。

勇气最终战胜了恐惧,陈锡联跟着大部队冲上了高地,取得了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团的重大胜利。

这次的胜利鼓舞了刚进红军不到半年的陈锡联,也让他有了日后勇敢上战场的勇气。

后来在战场上,陈锡联再也没有流露出一点恐惧,他每次都冲锋在部队最前面,因此得到连长、营长们的表彰。

当时的营长高汉楚在战后评价陈锡联:“小胖(陈锡联别称)人小志气大,打仗非常勇敢啊!部队里的大家可要向他学习!”

而陈锡联之所以会得到毛主席的赞赏,是因为那次夜战——袭击阳明堡机场。

那天,陈锡联在五台县一个小村子告别了刘伯承师长,要离开刘伯承去前方作战,这让陈锡联感慨万千,他没有什么文化,为了能让他听懂作战术语,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和战略管理,刘伯承每次都会用非常通俗的语言给他讲。

正是因为有了刘伯承的谆谆教诲,才让陈锡联在战场上懂得结合学习毛主席军事思想,及时写出报告,及时写出战术得失。

告别刘伯承后,陈锡联朝着忻口方向前进。

这个时候,忻口方面的战斗已经打得很激烈了,南犯日军第5师团、第15独立混成旅团向国民党忻口阵地守军发起进攻,他们的目的是打开通路,攻占太原。

陈锡联率领第129师的抗日先头部队第769团于10月16日进抵代县以南的一个小村庄。

由于日军进攻忻口的地面部队和后勤补给遭到阻碍,所以他们只能借助空军。敌军飞机接二连三地轰鸣着从陈锡联部队头顶上飞过,这可把陈锡联气坏了!

从敌军出没的高度和时间来看,陈锡联认为附近可能就有敌人的飞机场,为了证实,他们找到当地的老乡打听。

“老乡,这附近是不是有个机场啊?”

“确实是有个机场,它在10来里外的阳明堡。”

得到消息后,各营的干部、战士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向团部发出请战要求:“下命令吧!我们去拿下这个机场!”

打还是不打?陈锡联没有马上下决心,他现在手里掌握的情报并不多,只知道阳明堡机场存放着敌军的飞机,他并不知道那里停留着多少架飞机,也不知道具体的停机时间。

陈锡联打听到附近有个国民党晋绥军的团长,听部队里的人说,这个团长曾经跟日军打过仗,是前两天才带着少数部队从大同退下来的。

陈锡联决定去拜访下他,一来可以积累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二来可以了解下机场周围的情况。

结果没想到这位团长对日军方面并没有太多了解,导致陈锡联只能失望而归。

再回来的路上,陈锡联遇到一位当地老乡,得知陈锡联是八路军,老乡便告诉他:“我就住在机场附近,你们知道那个机场吗?”

陈锡联心中大喜,连忙问老乡关于机场的事,老乡告诉他:“我被敌军抓到机场里做苦工,从早累到晚不说,他们还不给我饭吃 这日子实在难过,后来不得不想办法从里面逃了出来!这个机场平时停了24架飞机,白天轮番出去轰炸太原、忻口,到了晚上再开回来,守卫部队是日军一个联队,大部分住在阳明堡镇,守卫机场的只有200多人……”

返回驻地后,陈锡联带着部队进行了详细的战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日军眼下正忙着夺取忻口,根本不会想到八路军又要袭击机场的打算,所以侧后警戒工作也较为疏忽,机场内的兵力不多,守备松懈,如果他们能隐蔽进入机场,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很可能会获得胜利。”

各部门确定好战争路线后,立刻开始行动,为了避免让敌人发觉,他们选择轻装上阵,放下棉衣、背包,绑上手榴弹和枪支(后者用于毁灭敌机)。

10月19日夜间,部队趁着夜色出发了,由于战前部署严谨周全,所以从进入机场到战斗结束,全程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成功歼灭敌军100多人,毁伤飞机24架,这一举动直接摧毁了日军在忻口的重要空中支援力量。

这场仗打得相当漂亮,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陈锡联为此也得到八路军总部的赞赏。

一段时间后,邓公找到陈锡联,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陈锡联真的能打仗,完全就是个将才!”

战争胜利的消息也传到毛主席那里去,毛主席十分开心,由衷赞叹陈锡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抗战英雄。

以至于后来毛主席见了陈锡联,主动伸出手说:“你就是陈锡联啊,我知道你,你打仗打得非常好!”

只取得一次胜利是不可能掌握国家军权的,也无法得到毛主席的真正信任,陈锡联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他始终活跃在前线。

他的勇敢、机智也都得到多位中央领导人的认可,他和邓公一起拿下的淮海战役,更成为军中一段佳话,淮海战役成了邓公的得意之笔,也成了陈锡联的辉光之战。

“让他管一下吧。”

到了和平年代,国家需要朝着更强大的目标前进,虽然前线的战争少了许多,但是后方依旧有许多重大工作等着大家去做。

1950年,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军面临的任务,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决策,并组建兵种领导机关。

毛主席点名让陈锡联接管炮兵部门,4月,毛主席任命陈锡联为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在炮兵部门工作了9年,在他的带领下,炮兵部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并协助前线部队拿下多次胜利。

1973年年底,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中央实行8大军区对调,在这样的前提下,陈锡联来到了中国政治中心——北京。

来到北京军区后,陈锡联和中央领导人的往来次数便多了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叶剑英。

叶剑英和邓公对北京军区的工作十分关心,也很重视,所以每次陈锡联向他们汇报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听着,事后也会针对其报告给出明确指示。

陈锡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到毛主席、叶剑英、邓公等人的欣赏。这些年来,陈锡联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他高度符合毛主席的用人之道。

此时的陈锡联怎么也不会想到,前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他。

1976年,中央发布1号文件,宣布华国锋同志担任国务院代总理,宣布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陈锡联替代叶剑英?这是大家疑惑的。

叶剑英元帅是担任总参谋长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个,要说资历,他确实比陈锡联深,再加上叶剑英一直都是毛主席欣赏的大帅,他不但阅历丰富,而且在军事上的造诣也很深。

叶剑英擅长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冷静地分析情况,妥善地处理问题,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而且他敢于面对困难,可以在关键时刻开创局面。

那么为何最后毛主席把军权交到陈锡联手上而不是叶剑英手上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当时叶剑英身患重病,而眼下的局势较为动荡,处理国事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稳妥起见,毛主席才将三军指挥权交给陈锡联。

其次,毛主席对陈锡联相当了解,他知道陈锡联从小就参加了革命,不但会打仗,而且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和领导团队的能力,不能否认的是,陈锡联非常符合“注意在复杂的斗争和残酷的革命战争中保护人才”;“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多长”等标准。

当时在人选上并非只有陈锡联一个选项,既是军委常委又是政治局委员的还有汪东兴、张春桥等人。只是毛主席认为陈锡联除了会带兵打仗之外,他也管理过炮兵,也在国务院工作过,所以毛主席才会说“让他管一下吧。”

最后,毛主席把军权交到陈锡联手上,是因为毛主席知道陈锡联是个正直且心胸坦荡的人,最后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看人的眼光非常准。

陈锡联得到军权后的一天,从别人那里听说叶剑英想要离开北京到广州居住,他立刻给叶剑英打了个电话:“叶帅,您不能离开北京啊!”

陈锡联突如其来的挽留让叶剑英摸不着头脑,考虑到当时局势,他并没有在电话里说明原因,只是私下跟妻子吐露:“我留叶帅在北京,是想在政治局多留一票。”

在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也经常向叶帅汇报工作,听取指示。

国家局势恢复稳定后,陈锡联主动向中央汇报,要求自己不再主持军委工作,希望把这份工作交还给叶剑英。

从陈锡联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是一位心思纯正的领导人,毛主席信任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比叶剑英,陈锡联或许不是最佳的人选,但他绝对是当下最合适的人选,毛主席对陈锡联的信任,也反映出毛主席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毛主席在几十年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之所以可以取得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毛主席具有战略家和谋略家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和料事如神的科学预见能力。

毛主席将军权交给陈锡联而非叶剑英,恰恰证实毛主席高明之处。国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拥有了光辉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