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这几种野生动物在我国永久消失了,它们只留下了照片

琦琦评过 2024-12-25 04:02:02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绝对算不上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开采利用,导致人们不知不觉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的物种甚至没有来得及被大众认识到,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而在灭绝之前,他们或许在地球上存在了成千上万年,那么,有哪些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不见呢?他们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是不适应这个环境,还是因为过度的捕猎,今天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地球上生存着许多残忍而凶猛的动物,和他们相比,白鳍豚显然更加的漂亮,而且性格更加的温顺,从古至今一直颇受人们喜爱。

而且由于白鳍豚只生活在中国的江河流域里,这种独特性让他更显得珍贵,大熊猫是保护动物,大家都知晓,白鳍豚则是“水中的大熊猫”。

这个称呼,足以展示出白鳍豚的珍稀,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在野外多次寻找,可仍然一无所获,只能在心底怀抱着一份侥幸。

万一在我们没有搜寻到的地方,白鳍豚悄悄地活着呢?至于数量极少的白鳍豚,就算活着如何繁衍,这种问题大家不敢细想。

关于白鳍豚为何会进入到这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我们也知道原因。

长江是大家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养育了不知道多少中华儿女,然而大部分白鳍豚就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它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时候人们的捕捞由于技术的限制都相对克制,不过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有些人甚至直接采取了电鱼的这种措施,虽然能够快速地收获到很多鱼获,但是生活在其中的白鳍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行为的影响。

再加上长江流域负担着重要的运输职责,船只从长江上经过不可避免,人口集中和发展所需,导致电力需求加大,各种水电站的修建不可否认的影响到了白鳍豚的日常活动,白鳍豚的数量减少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说白鳍豚从古到今一般是作为观赏性动物存在,那么云南鲴从古至今就一直是中国人食谱上的食材,云南鲴,看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鱼类的生活地点,那就是云南的滇池流域。

能够成为中国人的食材的,都有可取之处,云南鲴也是如此,人们吃鱼的时候,主要是品尝鲜嫩细腻的鱼肉,云南鲴除了满足这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许多鱼不具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脂肪相当的肥美,烹饪出来那味道简直了。

因此,云南鲴非常受周围人民的喜爱,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捕捞,然后进行售卖的话,只要云南鲴还在继续稳定的繁衍,那么云南鲴肯定是不会灭绝的,如果繁衍过程被破坏了,那么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和其他许多鱼将鱼卵生产在水里的水草上不同,云南鲴产卵的地点非常的苛刻,他会游到滇池附近的砾石滩带,在这边的小石头上进行产卵,就算有其他的鱼类以他们产的鱼卵为食,但是仍然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鱼卵可以孵化出来。

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于滇池的改造,在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破坏掉了云南鲴的产卵场地。

等到发现云南鲴数量骤减的时候,这已经破坏掉的产卵场地已经无法恢复如初了,能不能进行补救呢?

发现云南鲴数量骤减的时候,人们不是没有想过再建造一片产卵地,可惜的是,最后结果还是失败了,人类重建的云南鲴产卵场地只是虚有其表,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云南鲴数量越来越稀少。

截止最后一次见到云南鲴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近些年人类活动越发频繁,滇池的水质也急剧下降。

再在餐桌上见到云南鲴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们只有心存期待,会不会有顽强的云南鲴在某个角落里活着繁衍,不过,这种希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说了动物,那我们现在说说植物吧,日月潭羊耳蒜,名字前面的日月潭,已经很好地提示出了他生长的地点,台湾岛的淡水湖日月潭。

它的根茎挺拔,看起来相当的秀丽,台湾的日月潭面积相当的大,光是被水流覆盖的地方,就有五平方公里。

台湾岛也就那么大,日月潭曾经是那里一个相当美丽的景观,由于环境良好,并且没有被破坏,这里曾经生长的许多罕见的植物,日月潭羊耳蒜就是其中之一,当年许多台湾人都会到日月潭周边看一下秀丽的景色。

然而,这一切却都被日本人破坏了,日本占据台湾领土进行统治管理的那段时间,为了加快发展,日本决定新修一个发电站,而发电站的选址就是在日月潭旁边,为了能够增加发电站的功率,日本人还计划在日月潭原有的高度上,增加蓄水。

那个时候的台湾无人能够拒绝日本的提案,很快,日月潭旁边修了高高的堤坝,水流被源源不断地灌了进去,许多曾经生长在日月潭岸边的植物被水流淹没,再也不见踪影,加上发电站的持续使用,日月潭的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从那之后,就没有人在日月潭旁边看到过日月潭羊耳蒜的踪影,如今距离最后一次看到羊耳蒜已经超过了90年,即便不愿意相信,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日月潭掩羊耳蒜因为日本人的粗鲁行为遭到灭绝。

滇螈同样是生活在滇池流域的一种动物,那个时候,滇池附近的人们都靠捕鱼为生,滇螈也是当地的渔民经常捕捞到的东西。

不过可别想歪了,人们可不吃滇螈,而且由于外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甚至觉得捕捞到滇螈相当的不吉利。

每次抓到之后就会急匆匆地放回水里,按理说滇螈应该生活的相当自由才对,可是,人类虽然不捕捞他,却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他的生活环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响应号召,开垦出各种土地,滇池也受到了这个影响,人们不断地从岸边进行围垦,滇池面积越来越少,滇池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里就有滇螈产卵的水草地带。

繁衍过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滇螈数量也不可避免的减少,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按照推测已经完全消失。

除了水流区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区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小齿狸就是森林受到人类影响,导致在国内消失了踪迹的一种动物。

要不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双版纳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三张他们捕猎到的小齿狸的皮毛,或许人们都会怀疑中国境内是否存在。

小齿狸一般生活在原始森林的树木上,如果不是必要的话,几乎可以达到永远不到地面上来。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曾经是它们的乐园,不过遗憾的是,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人们逐渐开始砍伐原始森林,将土地用来种植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小齿狸赖以生存的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从80年代之后,人们多次前往寻觅,却一直未曾看见他的踪迹。

除了种植业会影响到动植物,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导致游客数量的激增同样会对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海南这些年来,在人们旅游的目的地里面是一个较为优先的选项,而在海南有一种动物叫海南管螺,这种动物,纵观全世界,只有中国海南的海口存在。

然而遗憾的是,自从给这种物种命名为海南管螺之后,考察队再去寻找的时候,即便努力搜查了每一个犄角旮旯,仍然没有再看到海南管螺的影子。

对于海南管螺的消失,考察队做出的最大预测,或许是近些年来逐步发达的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海南管螺的生活环境,最终导致了海南管螺的消失。

这种鸟儿的名字叫欧洲白鹳,光看这个名字,我们就能知道欧洲白鹳更常见于西方地区,东方各个国家更常见的是东方白鹳,中国也只有新疆才能够偶尔看见这种动物的影子,这种动物身上也就因此带有了宗教色彩。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数量相当大的人们不断地涌入新疆,准备投身新疆建设新疆,18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新疆的人口也就才120,000,可是20世纪快结束的时候,人口数量已经媛媛超过了1500多万。

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这些人们为了安置下来,为了能够在新疆更好的生活,只能不断地扩大生存面积,欧洲白鹳生活的环境也就因此受到挤压, 1933年就已经从中国消失,之后,中国考察队也多次前往新疆,不过始终无疾而终。

发展是必要的,努力发展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时候,能够注意一下当地的动物和环境的依赖关系,选择更好的发展规划,那么这些在地球生活了上千年的物种,也不会悄悄地消失了,你还知道什么物种在中国境内已经灭绝了吗?

参考资料:

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共享平台——那些年消失在中国的物种(第一弹) 2020-01-22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