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的喻示:真正的友谊,是恰当的欣赏别人的优点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9 22:20:47

文|老达子

本文共1928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管鲍之交》是一则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故事。在齐桓公的统治下,借助管仲等丞的辅佐,齐国成为了春秋时代五霸之首。尽管齐桓公智谋平平,只是一个霸主的外表,但实际上管仲才是齐国的灵魂人物。而管仲之所以能够成为丞相,与他的知己鲍叔牙密切相关。

今天老达子就给大家分享分享一下《管鲍之交》的故事,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友谊~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在小时候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对管仲的才华十分赞赏,并且了解他的为人和境遇。他们以前一起做过买卖,在利润分配时,因为管仲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而鲍叔牙却从来没有因为他分的多就指责他贪婪。

尽管管仲有时候帮鲍叔牙办事但没办好,但鲍叔牙从没认为他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他的原因。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曾在政治上分道扬镳,管仲成为了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则成为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师。然而,齐襄公荒淫无道,听信谗言对自己的亲兄弟图谋不轨,导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只能匆忙逃离。

在逃亡途中,两兄弟决定分开行动,以避免被一起抓捕。因此,公子纠逃往鲁国,而公子小白则逃至莒国。

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内乱,齐襄公被暗杀,这使得朝臣们不得不通知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兄弟俩都明白,谁先到达齐国,谁就有机会登上王位。因此,他们都急速赶往齐国。

管仲考虑到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车队速度相当,难以预测谁会先到达齐国都城。因此,他亲自率领轻骑兵,日夜奔袭,在半路上拦截了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的皮带钩,但公子小白装作受伤倒地的样子。

管仲误以为他已经中箭身亡,于是返回保护公子纠并继续前行。然而,当他抵达齐国时,才发现事与愿违,公子小白已经稳坐王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讨伐并杀死了公子纠,同时也俘虏了管仲。齐桓公本想杀死管仲,但是鲍叔牙却力谏桓公,称管仲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应当重用他。桓公犹豫不决,鲍叔牙解释自己与管仲的区别,并力荐管仲担任宰相。

最终,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重新任命管仲为宰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而管仲与鲍叔牙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管鲍之交做到了哪几点?1、志同道合

管仲和鲍叔牙皆为春秋时期齐国人。鲍叔牙对管仲的才华赞叹不已,而管仲也对鲍叔牙的品德赞赏有加,这为二人成为知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味着若志向和理念不合,便难以共同谋划未来,最终只能彼此为外人。

什么样的朋友才能长久?古人云:“以德交者,地久天长;以道交者,地老天荒”。这表明真正建立在品德和理念之上的友谊,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常新,绵延不断。

2、重义轻利

在初出茅庐时,管仲和鲍叔牙曾联手从事经商。当时管仲家境贫寒,而鲍叔牙身家富裕,因此所有启动资金均由鲍叔牙提供。然而,在分红时,管仲总是占据比较大的份额。鲍叔牙了解管仲并非贪婪,而是为了家中贫困,需要扶养年迈的母亲,他是个孝子。

如今,商业伙伴们常常口称彼此为朋友,亲密无间。然而,在利益上,他们或者斤斤计较,或者因得失而绝交,这种关系往往只是表面的虚情假意。

许多领导人退休后感慨道:“当我还在位时,那些看似亲近的朋友,如今却不见踪影,人情冷暖真是难以捉摸。”这些老干部未能明白:过去的“朋友”并非真心对待你,而是对你手中的权力感兴趣。“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倾则绝”。

真正的朋友重视义气,并非只追求私利。有一种“三/七分原则”可供参考:“煮粥需放三分米,七分水。处事应当三分为己,七分为人”,对待朋友更应如此。

3、患难见真情

管仲在被俘获以后,又要齐桓公对管仲怀恨在心,几乎要将其处以极刑。然而,鲍叔牙表示强烈反对,指出国家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称霸诸侯的愿景。经过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不仅放过了管仲,还任命他为齐国的国务院总理,而鲍叔牙则自愿成为国务院副总理。

患难见真情!鲍叔牙不仅从危急中挽救了管仲,还推举他担任重要职位,共同成就了朋友的历史伟业。

老达子说

管鲍之交,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彼此心灵相通,深刻理解对方,不以缺点相看,关键时刻总是想着朋友,而不计较得失。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朋友关系常常呈现一种微妙的看似不平衡实则平衡的状态,遵循着阴阳和谐之道。

两个性格极端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同样两个过于内向的人也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犹如夫妻般内心相通,不计较得失,相互扶持。这样的友谊在今天的社会已经鲜有,甚至在历史长河中也少见,它是圣贤们给我们的珍贵示范。对普通人而言,能做到这样的友谊已经非常不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