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是将不胜笑也。——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因自谓竹溪主人。——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甥其为我记之。——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吾重有所感矣!——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魏之障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曰:又不然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何为计不出此?——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木朽而蛀生之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圣人之为虑深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