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都区初三语文测试试卷,阅读理解题(二)“现代文阅读”给学生展示了李佳前的小小说《杜鹃花落》。
在见到试卷上引用的文章之前,我是看了发表在《教师家园》上的《杜鹃花落》原文的。
浏览第一遍,我就在想李佳前校长是以什么样的资质来写这一篇小小说的?教育者?校长?作家?文中错别字多达八处,我都挑出来了,用红色画笔圈出来了,大家看看原文还有遗漏的错别字没有。
但是我后来看初三语文测试试卷上的引用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出试卷的教研员们帮李佳前把那些错别字都改正过来了。
还有几个语序不通或者逻辑混乱的地方,不知道是为了尊重李佳前这位前校长,还是教研员也没有发现语病,反正试卷上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写法(我用绿色下划线标示出来了)。
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原文。
出试卷的教研员很贴心地把原文中的“促不及防”的“促”字帮李校长更正过来了,改成了正确字形“猝不及防”。“山凹”也帮李校长改成了“山坳”。
我才疏学浅,不大明白这里是什么写法:“连片的杜鹃铺将开来”,怎么就会让人感觉是“萧条的晚秋,一片落花满地的烂泥塘”?到底是比喻还是象征?我反正是一头雾水,可能是我水平太低的缘故,无法理解开得繁茂的成片杜鹃像“落花满地的烂泥塘”这种比喻,风马牛不相及!
“围成一圈”写成了“围着一圈”。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只能说写作真是门槛低,堂堂一个前校长可以随随便便写,笔误一下很正常。
“血腥味”这么明显的词语,怎么写成“惺”字的?还好出试卷的老师不是英语老师,是语文老师,帮英语老师李佳前修改过来了,要不然,初三学生得先在试卷上改一遍错别字,然后再看题答题。学生们会不会想:“这作者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这么多错别字!”
“顽故不化”?这英语老师,干嘛非要出来展示自己的语文水平,全网丢人现眼?试卷上被出题老师敬业地改成了正确的字形“顽固不化”。
“看着”写成了“着着”(试卷上也还是“着着”),这个应该是笔误问题,就想问问:发表的时候、引用文章的时候,没审核一下、没看清楚么?
不知道“委软”一词可不可以这样用,反正我见少识浅,第一次见过这个词
是“洁净”不是“洁静”,是“白皙”不是“白晰”,还有“委软”这个词,我是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我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用,反正我见少识浅,以前没见过。不确定的地方,我就不妄加评论了。
逻辑混乱得可笑,都血肉模糊了,还能保留“洁净完整的日本青年装”!李佳前这是有多爱惜日本服装?炮弹轰击过后,人血肉模糊了,衣服还能洁净完整,不知道是写法幼稚还是心灵扭曲!
说实话,试卷上这个现代文阅读几道题出得,那叫一个面目模糊。
第9题:
杜鹃花在文章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提示:杜鹃花多用于游子思乡,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游子思乡?是站在岗田的角度来考虑的吧?那问题来了,“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这真的是原文混乱,题目逻辑也混乱不堪,我们的杜鹃花,凭什么要用来象征一个侵略者的思乡之情?有他们的入侵,何来“人民的幸福”?
第10题:
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这猛一顿引导,这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去惋惜心疼这岗田的宝贝儿子?不干预军事,来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
那文中被侵略者大部队用重量级武器打击,直到牺牲的二三十个八路军战士呢?被熟视无睹了?
当看到第10题的时候,我真的是出离愤怒了:
“杜鹃啼血”形容极度的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尝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并阐述……
侵略者在我们的土地上大肆杀害我们的国人,我们牺牲了二三十位中国战士,二三十个中国父亲失去了他们的儿子,岗田大获全胜,因为作为日本侵略者,他们只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好意思用我们中国的杜鹃来形容入侵者的极度悲伤?对侵略者如此惺惺相惜,是不是恨不得去做岗田的儿子,以弥补这场战争给岗田带来的丧子的损失?
还用问吗?始作俑者就是入侵者自己!不同人群的结局?出题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主导?
真的愤怒到我也要吐血!我心疼我们井冈山那漫山遍野被烈士们鲜血染红的映山红(又名杜鹃)!这种文章和题目,但凡多看一眼,我都想自瞎双目!
岭上开遍映山红,那是爱国将士们的鲜血染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