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高桂滋遇险,日军就在10米外,正欲自尽,突然天降暴雨

康安说历史 2023-06-17 22:26:03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的山西、陕西交界处,不仅仅有一条黄河,还有一座英雄的中条山。

在抗战时期,日军对中条山共计发起了12次进攻,可12次均遭失败,这12次攻守战被称为“中条山保卫战”。

日军虽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但却始终无法越过这座绵延160公里的山脉,日本意欲沿用忽必烈故伎,想从西北席卷西南的战略在此止步。

而在1941年,这座英雄的山脉却沦陷了,沦陷于何应钦之流的乱指挥之手。为了区别于“中条山保卫战”,这次憋屈的战役史称“中条山会战”或“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是抗战相持时期尤为惨烈的一战。此役,中条山中国守军付出了共计8万余人的惨痛代价。

中条山失守后,日军打开了沿着黄河进军陕西的通道。只要拿下潼关,日军就可以进入关中,向西,可以直取甘肃;向北,可以攻击延安;向南,可以先取成都,然后东进攻占重庆。

应该说,中条山的失守为日军实施“五号战略”,即川陕攻略战赢得了先机。

抗战爆发后,日军要想攻占重庆,共有三条线路可行。

其一、攻占宜昌,走东线攻打重庆。

攻占宜昌后,日军可以兵分两路进兵。水路,沿着长江水路逆流而上,走三峡直接叩关攻打重庆;走陆路,可以沿着鄂西进四川的大路进攻重庆。

可这一条线路并非上佳。因为此时的长江水道并不适合大型军舰航行,日本海军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而走陆路,鄂西到重庆虽然有大路直通,可处处山高林密,中国部队处处可以设伏,这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此,从宜昌发起对重庆的攻击仅能作为助攻,而非主攻。

可这条助攻路线日军并没有走通,在宜昌的石牌要塞受阻。

其二、走南线,从滇西进入四川攻打重庆。

日军如果打通滇缅公路,越过缅北进入中国的滇西,通过怒江上的惠通桥进入云南。在占领昆明后,从云贵高原挥兵北进,进入四川盆地。

可这一条线路日军仍然没有走通。那座惠通桥被中国部队给炸了。

当然,这条线路还有一条支线,那就是从广西柳州出发走贵州独山攻打重庆。在豫湘桂战役后期,日军曾经尝试着走这一条线路,可这条路确实太难走了,小部队尝试着慢慢渗入尚可,大部队和重型装备根本无法通行。因此,当日军一个联队费尽千辛万苦走到贵州独山的时候,就已经弹尽粮绝,无法前进了。

前进难,后退更难。日军这个联队在沿原路撤退的时候,据说连一个人都没跑回去。

其三、走北线,由山西进入陕西,再由陕西进入四川攻打重庆。

这一条线路是日军经营时间早,花费精力尤多的一条线路。因为在这三条线路中,这一条线路是尤其便捷的一条通道,进入关中后,只要翻越秦岭就可以进入四川。

可自抗战初期的1937年,一直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日军始终没有打通这条线路。原因就在于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黄河以东,扼守着蒲津渡、风陵渡和茅津渡这三大黄河渡口。

日军想要进入关中,必先渡过黄河,而要渡过黄河,必先占领三大渡口,而要占领三大渡口,必先占领中条山。因此,中条山无论是对于山西还是陕西,甚至整个西北、西南,乃至于重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战略要地。也因此,中条山成为了日军必攻,中国部队必守之地。

卫立煌 图片来自网络

可日军在1937年到1940年间,一连对中条山发起了12次进攻,可均遭失败,中条山依然屹立不倒。可在1940年12月,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鉴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打了三年,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中国西北的兵力不断输送到华北一线,给日军的所谓“占领区”带来也越来越多的麻烦,日本军方终于意识到,中国部队采用的游击战已经不是简单地一种战术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让日军陷入“灭顶之灾”的战略,于是,日军开始调整策略,不再单纯的考虑南方,而是要确立以中国北方问题为主的作战方针。

1941年1月30日,日军大本营提出了1941年的作战方针,其中,特别期待的是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国部队之一部。

而这个山西南部,指的就是中条山。

1941年4月10日,日本特使松冈洋右秘密访问苏联,在4月13日与斯大林签订了《日苏中立协定》,协定中规定,“如果缔约国之一方与他国发生战争,另一方需严守中立,不得干预。”

而此时,与日本正在发生战争的国家只有中国。

中日战争进入到1941年,双方的力量都已经使用到了底线。日军虽然在关外拥有强大的关东军,可碍于苏联的威胁,始终不敢抽兵南下,他们害怕的就是苏联在其背后捅刀子。可这份协定的签订,让日本免除了后顾之忧。

1941年4月~5月,日军陆续从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集结兵力,意欲一举解决中条山问题。

日军从关东军调兵是因为有了一份《日苏中立协定》作保障,那么,从华中调兵,他们又有何依仗呢?

大家不要忘了,就在1941年的1月6日,第三战区顾祝同部悍然向正在转移中的新四军军部发起进攻,发起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

而新四军所处的位置正好是第三战区和日军之间,是顶在日军咽喉上的一把尖刀。新四军的撤走,让日军的压力大减,这才有能力从华中地区调动一个师团的兵力投入到中条山战场上。

事后证明,顽军发起的“皖南事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41年5月,各路日军集结完毕,共计有33、36、37、41师团和第4、9、16旅团外加一个骑兵第4旅团和数千伞兵部队,兵力多达10余万人。

而当时驻守在中条山的中国部队才有17万人。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战初期,中国部队与日军的战力比是四比一。到了抗战中期,日军的战斗力有所下降,但以17万人马对付10万日军,中条山守军还是力有未逮。

当时,对中条山守军尤为不利的还有两个因素:

其一、卫立煌到重庆述职期间,遭到了蒋氏的批评,理由是卫立煌和我党走得太近。卫立煌一气之下,称病不出。之后,中条山的指挥权被移交给了何应钦。

其二、中条山守军精锐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被调离了中条山,换防到了黄河南岸。给出的理由同样是第4集团军与八路军过从甚密。

卫立煌作战一贯以勇猛、严谨著称,中条山防线能够坚守3年不失去,可谓是功不可没。

第4集团军孙蔚如更是陕军中的主力,在击退日军12次对中条山进攻的战斗中,更是发挥出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现如今,卫立煌和第4集团军的离开,对中条山守军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而接替卫立煌的何应钦虽然号称名将,但久在重庆,对中条山的情况并不熟悉。

如果何应钦能够按照卫立煌的部署照样执行也就罢了。可何应钦却热血上头,偏要在中条山打一场主动进攻的战役。

何应钦 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4月20日,何应钦甫一上任,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命令所辖各部向晋南的日军发起进攻,力争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高平、晋城、阳城和沁水。

虽然说,何应钦的部署充满了勇气,可却严重脱离了实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中条山立足而做出的错误举措。

以中条山守军的力量,如果部署得当,自保有余,而要是进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且,中条山本来就易守难攻,再加上卫立煌多年的营造,已经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每逢日军来攻,中国守军利用地形的优势和军民的配合,屡屡挫败敌军。

可要主动出击,就是一个以己之弱攻敌之强的“扬短避长”之策,恰好中了日军的下怀。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中条山的敌后部队就已经多次传递回日军意欲来犯的情报,可何应钦不予理会。因为在此期间,日军频繁地使用了诈术。日伪的报纸连篇累牍地报告日军要攻占西安的消息,日军往来的电报也故意采用明码,时不时地出现西安的字样。大量的部队也在白天把渡河器材运到黄河北岸的渡口,做出一副要随时渡过黄河的假象。可在夜间,日军又偷偷返回原地。就这样周而复始了地折腾了十几天。

这个假象成功的欺骗了何应钦,他天真的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主动出击,打破日军渡过黄河,向西安进攻的企图才是正确的。因此,他才会下达了中条山守军主动出击的命令。

岂不知,日军为了进攻中条山,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除调集大量兵力之外,大量的间谍也化装成各色人等进入中条山,他们的目的是在日军发起进攻时,抢占桥梁和咽喉要道,然后配合伞兵部队攻击中国守军的指挥机关。

可这一切,中条山守军都一无所知,或虽然知道一些,但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

这时,何应钦也意识到了上了日本的当,此前下达的主动出击的命令是错误的。他立即下达了第2道命令: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战,妨碍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

虽然说,这道迟来的命令是正确的,如果能够执行下去,确实可以分割日军,让日军无法集中兵力。中条山守军则可以利用地利之便,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日军。

可由于日军的伞兵部队已经在大量间谍的配合下占领了大部分的交通要道,中条山守军的行动受到了约束,根本无法执行这道命令。

5月8日,何应钦下达了第3道命令:应力保现有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击之。

第三道命令下达后,整个中条山守军更乱了。收到第2道命令的部队刚按照命令调整好部队,第3道命令就到了。如果说,没有第3道命令,中条山守军在遭到日军攻击时,会下意识地收缩兵力,按照原来的打法采取守势。可第3道命令明着说要诱敌深入,其实就是要他们放弃阵地向后撤退。可离开坚固工事的守军能跑多远呢?不久之后,定会被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追上。

果然,在东线日军攻占了封门口,击溃了第9军裴昌会部后,东线中条山守军溃败了。

北线,日军第41师团和第9旅团沿着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南进,在横岭关正好碰上了陕军在中条山的另一支主力部队高桂滋的第十七军。

抗战时期,高桂滋也是一员勇将,在娘子关战役、平型关战役中都有不俗表现。虽然在陈长捷的回忆中,对高桂滋在抗战中的表现有过非议,但一来,陈长捷的回忆未有任何佐证,并且和战史中记载的战场真实情况不符;二来,蒋军将领往往都有诿过他人,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的毛病。因此,不能因陈长捷一人对高桂滋有不同看法就单方面否定高桂滋在抗战中的功绩。

高桂滋在中条山战役中的表现恰恰说明他是一位无畏生死的将领。

高桂滋 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5月8日,北线日军在伞兵部队的配合下攻占了垣曲县城,这就意味着中条山守军第5集团军和14集团军的联系被切断,同时也意味着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守军与南岸的联系中断了。

当时,高桂滋的17军下辖84师和预2师。在横岭关防线被突破的时候,预2师率先突破了日军的包围,可84师仍然陷入敌阵。

战斗至5月11日,高桂滋认为,如果不把部队分散开来,恐怕一个人也突不出去。于是,84师的4个团兵分四路,从不同方向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可要命的问题出现了,跟随84师行动的17军军部不见了。

找不到军部,就意味着军长高桂滋也不见了。那高桂滋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高桂滋带着17军军部突出包围后,意欲向第5集团军靠拢。可由于道路、桥梁都被日军伞兵部队占据,高桂滋寸步难行。

而此时,日军飞机发现了17军军部的踪迹,顿时,日本骑兵在飞机的指引下蜂拥而来,高桂滋无论从哪个方向走,都会被日军堵住。

无奈之下,高桂滋只得率部进入了一座山谷。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山谷竟然是个死胡同,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背后又有日本骑兵和坦克部队的追击,这该何去何从呢?

此时,高桂滋身边仅有几个随从人员,他只能躲在一个深坑里。可追击的日军越来越近,都能听到日军的大皮鞋踩在地上发生的声音。高桂滋陷入绝境。

为了不被俘虏,高桂滋拔枪准备自尽,可却被随从们死死拉住。此时,日军已经搜索到距离高桂滋藏身之地不过10余米的地方。接下来不是被俘,就是就义。可就当高桂滋挣开随从的手,准备自尽的时候,突然天降暴雨。

突如其来的暴雨既遮蔽了日军的视线,又浇灭了日军继续搜查下去的“热情”,在高桂滋眼前不到10米的地方,日军撤走了。

高桂滋趁机率部突出山谷,来到一座小山村暂时藏身。

可由于17军军部阵亡人员的身上带有标志性的文字和物品,日军认定高桂滋一定就在附近。因此,在雨停之后,日军又开始搜山。高桂滋仍然没有脱离险境,日军张贴的悬赏十万大洋捉拿高桂滋的告示贴的满哪都是。

日军在寻找高桂滋,17军的特务营同样在寻找高桂滋。但高桂滋的特务营长很聪明,如果用一具遗体来冒充高桂滋,日军岂不是就会停止搜查高桂滋了?

于是,这位聪明的特务营营长就用84师一名伙夫的遗体冒充了高桂滋的遗体,并在坟墓上插了一块“陆军第十七军中将军长高桂滋之墓”的牌子。

当然,这位牺牲的伙夫无论从身高还是相貌都与高桂滋有几分相像。

果然,不久之后日军就发现了这座坟墓,并打开坟墓拍成照片,在报纸上大肆宣扬。

自然,对高桂滋的搜查工作就停止了。

而高桂滋则趁着这个机会,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西渡黄河,重整队伍。不久之后,高桂滋重返战场,担任第3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条山游击总司令。

那么,日军在攻占了中条山之后,为何没有渡过黄河,进入陕西,发起所谓的“川陕攻略战”呢?

因为此时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日军大本营的战略已由西进改为南下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更是同时陷入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泥沼之内,再也无力西进了。

图片来自网络

9 阅读:2185
评论列表
  • 2023-06-18 09:46

    日本鬼子吊打汤恩伯部,河南人民痛打落水狗,然后夹道欢迎鬼子,就连鬼子随军记者在日记本都说“第一次见到比皇军还坏的军队”可见河南人民多么痛恨国军

    浙里小伍 回复: 用户11xxx36
    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用户11xxx36 回复:
    水旱煌汤四大害,汤害为首,为害最甚
  • 2023-06-18 11:33

    高平,晋城,阳城和沁水是晋东南[吐舌头咯]

  • 2023-06-18 15:55

    小心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