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山之中,连绵分布4公里的废弃工厂,成了探险者的天堂

忆三线岁月 2024-07-15 01:12:00

在那片被岁月遗忘的重庆大山深处,隐匿着一段辉煌而又落寞的历史——一座曾经承载着国家希望与梦想的军工城,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时光的长河中,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三线之光,点亮深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为了应对可能的外部威胁,中国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这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旨在加强中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战略。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山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

1966年,一支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勘探队员组成的考察队,踏入了重庆南川县(今南川区)文风乡石峨村那片人迹罕至的山沟。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远离尘嚣,完全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年底,随着第一声开山炮的轰鸣,大量建设工人涌入这片沉睡的山谷,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厂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历经四年的艰苦奋战,一座现代化的军工企业——国营庆岩机械厂(代号5027厂)在这片荒芜之地拔地而起。它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座自给自足的军工城,拥有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承载着保卫国家的重任。

辉煌岁月,军工城的荣耀

走进5027厂,映入眼帘的是繁忙的生产景象。高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火花四溅,工人们身着工装,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精密设备,生产和组装着火炮、炸药等国防急需的军事物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国家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与紧张忙碌的生产区相对应的是温馨和谐的生活区。这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宿舍楼,还有设施齐全的学校、医院、文化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孩子们在托儿所、幼儿园里嬉戏玩耍,学生们在校园里朗朗读书,职工们在文化宫里观看演出、参与体育活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电影院里总是座无虚席,放映的不仅仅是电影,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027厂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更深深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工厂职工与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村民们将自家产的农副产品拿到厂家属区售卖,换取生活所需;而工厂则利用自身资源,为村民修建道路、接通水电,改善生活条件。

时代变迁,军工城的落寞

进入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开始逐步向民用领域转型。5027厂也不例外,它开始尝试生产越野载重车、高空消防车、干粉灭火器等民用产品。然而,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运营成本高昂等原因,这些努力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厂的困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5027厂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整体搬迁至交通更为便利、经济更为发达的重庆巴南区鱼洞镇。随着机器的轰鸣逐渐远去,这座曾经辉煌的军工城也慢慢沉寂下来,成为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残垣断壁,历史的见证

如今,当你再次踏入这片被时光遗忘的山谷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凉与破败。那些曾经巍峨壮观的厂房、宿舍楼、文化宫等建筑,大多已沦为残垣断壁,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杂草丛生,树木参天,仿佛是大自然在慢慢吞噬着这段历史。

尽管岁月已逝,但在这片废墟中仍能找到一些记忆的碎片。那些斑驳的宣传栏、褪色的标语、散落的工具零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偶尔,还能遇到几位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老人,他们或驻足凝视,或喃喃自语,仿佛在回忆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