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论治风寒感冒的选方用药经验

王世杰的备忘录 2024-08-07 16:43:13
【长义堂说】好医生的基本功从诊治感冒开始。 感冒最常见的原因是风寒,故而民间有〃伤风〃之说,学界有〃伤寒〃之论,治风寒感冒有麻黄汤、桂枝汤等教科书所言之经典方,只是麻黄汤临床上用的并不多,桂枝汤因为有调和营卫之用而应用太广泛了,可以说能治百病,可用于全身疾病。 临床所见之风寒感冒,多有明显的受风寒经历,患者自己都可以想起来的,比如穿的少天变凉了,睡觉没有盖好又在气口处,洗完澡没有擦干净就走出浴室受,等等。受风寒之后,先是喷嚏,再有清鼻涕,有人还会怕冷怕风,甚至发热。 风寒之初,可用姜糖水,也可用姜汁可乐,所谓民间偏方,但得来容易,马上可用,用后即可发汗,浑身轻松,当然还可以拔火罐,刮痧、针灸等,中药选方有麻黄汤……。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人营养充足,身体健壮,阳气旺盛,有点还是热性体质,或有湿热,所以风寒感冒很快就会化热,有半天的,有一两天的,咽痛痰黄,热像即显。 寒化热,或风热感冒,就另当别论了。(王世杰) 【文中药方介绍是用于专业人员交流参考的,患者或者家属不可擅自使用】 【于己百教授治疗感冒风寒型有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风寒型表现为发热恶寒、疼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口不渴、有汗或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无汗、脉浮紧者, 为风寒表实证;汗出、恶风、脉浮缓者, 为风寒表虚证。风寒表实证治宜辛温解表, 方用麻黄汤。兼项背强痛者, 用葛根汤;肢体重痛、胸脘痞闷、咳嗽咯痰而挟湿者, 用荆防败毒散。麻黄汤:麻黄9 g、桂枝6 g、杏仁9 g、炙甘草3 g。服后复被微汗出。葛根汤:葛根12 g、麻黄9 g、桂枝6 g、芍药6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12枚。服法同上。荆防败毒散:荆芥9 g、防风9 g、柴胡9 g、川芎6 g、枳壳6 g、羌活6 g、独活6 g、茯苓9 g、桔梗9 g、炙甘草9 g、薄荷6 g、前胡9 g。水煎分2次服, 服法同上;风寒表虚证治宜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方用桂枝汤。兼项背强痛者, 用桂枝加葛根汤;兼咳喘者,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桂枝9 g、芍药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12枚。服药后, 饮热粥以助药力, 被复令微汗出, 不可大汗。桂枝加葛根汤:即上方加葛根12 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加厚朴6 g、杏仁9 g。于老认为有汗、无汗是桂枝汤、麻黄汤的鉴别要点, 是临床处方的一条准则。{ 邓沂.于己百教授治疗感冒的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04):1-3. } *** 【黄文政教授诊治风寒感冒宜荆防败毒散】以头痛, 无汗, 恶寒, 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有时可伴有腹泻 (胃肠型感冒) , 治宜荆防败毒散。注意用药剂量不宜大, 且本地患者多外寒内热, 治疗必视其轻重或先辛温解表, 或解表清里并用。风寒之邪易化热入里, 一旦出现入里征象, 则宜清热解毒。{ 王惠君.黄文政教授诊治感冒及其变证的经验[J].天津中医,2001,(04):1-2.} *** 【熊继柏教授辨治风寒感冒用荆防败毒散】风寒感冒除了主症以外, 恶寒要比发热重, 口不渴, 无汗, 即使有汗, 也是少汗, 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治疗:宜辛温发汗解表, 方用荆防败毒散。如果患者是老年人, 或者是比较虚弱的人, 可以荆防败毒散除去荆芥、防风, 加人参, 即人参败毒散。对寒热夹杂证, 应当寒热合治,既有恶寒、头痛、身疼、无汗, 寒证;也有口苦、口渴、尿黄、舌苔黄, 是寒热夹杂证。治疗要寒热同治, 既要用辛温药解表, 又要用清凉的药清里热。除了恶寒、身痛、头痛、无汗外, 还有大便秘结, 口苦尿黄者, 方用防风通圣散;或者有恶寒、头痛、身疼外, 还有口苦、尿黄、口渴, 头痛明显者, 方用程钟龄的柴葛解肌汤。{龙玲,李点,姚欣艳,等.熊继柏教授辨治感冒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7):2253-2255.} *** 【杨兰英治疗普通感冒风寒袭表用葛根汤,肺感寒邪用华盖散,气虚感受风寒湿邪用人参败毒散,气虚甘寒内有痰饮用参苏饮】葛根汤型主症:肩痛, 四肢麻痛, 项强。次症:鼻塞, 流涕, 全身酸楚, 口不渴, 舌质红, 舌苔白, 脉浮。证型:风寒袭表。治则:解肌散寒。方药:葛根汤加减, 组成:葛根15g, 桂枝12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6g, 大枣2个。腰痛者, 加桑寄生、川断、牛膝;四肢麻痛较剧者, 加木瓜;关节痛者, 加威灵仙;怕冷恶风者, 加羌活、防风、秦艽等;华盖散型主症:咳嗽, 痰少, 无发热。次症:鼻塞, 流涕, 恶风, 咽痒, 舌质红, 舌苔白, 脉浮。证型:肺感寒邪, 肺气不利。治则:宣肺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组成:炙麻黄10g, 杏仁10g, 紫苏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生甘草6g, 桑白皮10g, 羌活10g, 葛根10g。痰黏咳不出者, 加贝母10g, 桔梗10g, 前胡12g;人参败毒汤型主症:老年人及产妇感冒, 头痛, 头晕, 鼻塞。次症:老年人及体质虚者, 鼻塞, 流涕, 乏力, 气短, 自汗, 平素畏风寒, 舌质淡, 舌苔白干, 脉沉滑。或所有症状均有, 没有典型症状者。证型:气虚感受风寒湿邪。治则:益气解表, 散寒祛湿。方药:人参败毒汤加减, 组成:党参10g, 川芎9g, 茯苓10g, 柴胡10g, 前胡6g, 枳壳6g, 桔梗10g, 生姜6g, 薄荷6g, 生甘草10g, 羌活10g, 葛根12~14g。本方所有证型均可加减使用。怕冷较重者, 加葱白3段 (每段约1寸) 。热证重者, 可加金银花、竹叶、连翘等;参苏饮型主症:咳嗽, 咯白痰, 咳声重浊, 痰多。次症:老年人及体质虚者, 鼻塞, 流涕, 乏力、气短, 自汗, 平素畏风寒, 舌质淡, 舌苔白干, 脉沉滑。证型:气虚感寒, 内有痰饮。治则:益气解表, 化痰止咳。方药:参苏饮加减, 组成:党参10g, 紫苏10g, 陈皮6~10g, 枳壳6g, 前胡6g, 半夏6~9g, 葛根12g, 木香10g, 生甘草10g, 茯苓10g, 生姜10g。咳嗽剧烈者, 加杏仁10g, 炙麻黄10g。{张萍,李玉霞.杨兰英治疗普通感冒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11):17-18.} *** 【朱建贵辨治感冒发表不远热】 “发表不远热”,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故发汗者, 虽热生病夏月, 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张介宾曰:“发者, 逐之于外也”, “寒邪在表, 非温热之气不能散, 故发表者不远热”。其义有二:一指虽在炎热的夏季, 若辨证为风寒袭表, 也要用麻黄、桂枝、苏叶、荆芥等辛温解表药;二指感受外邪, 正气奋起抗邪而发热甚, 肌肤灼热,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需用辛温药汗之。若盛夏感寒, 温药宜轻, 隆冬受寒, 温药宜重, 但若在盛夏之月感寒极重, 又兼里虚寒者, 也需用参、附、麻黄等热药。感寒重而体实者, 汗之宜重, 可用辛温重剂麻黄汤, 感寒轻而体虚者, 汗之宜轻, 可用香苏散。临证不可一见外感发热, 即用大剂辛凉, 甚或苦寒药攻伐之, 此为用寒药治寒邪, 结果导致病情加重。朱老师每遇外感发热者, 必洞察毫厘, 仔细审辨其寒热之病机, 不被“表热”之假象所迷惑, 他认为有的发热往往是伤于寒而传为热, 本寒而标热, 寒从外入者, 仍从外出, 此时应“发表不远热”。{李利荣.朱建贵辨治感冒经验浅析[J].北京中医,2007,(03):150-152.} *** 【汪受传辨治小儿感冒望诊为先, 无热即寒,选用相对平和的辛温药较辛凉药更易疏散表邪】临床上小儿感冒热证居多, 寒证偏少, 且寒易热化, 使以辛温解表法疏散表邪者较少。《幼幼集成•发热证治》云:“小儿无故发热, 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 畏缩, 恶风寒, 不欲露出头面, 面带惨色, 不渴, 清便自调, 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 或喷嚏, 浑身拘急, 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小儿感冒发热轻, 无明显咽部红痛、流脓涕、痰黄稠等热象不显者, 则应以寒证论治。邪在肺卫, 汗之可也, 选用葱白、荆芥、防风、辛夷、羌活、白芷、紫苏叶等相对平和的辛温药较辛凉药更易疏散表邪, 促使邪随汗出, 身热自解;除明显寒证外, 热象不显, 不外乎病邪表浅或正气不足两端。病邪表浅, 辛温疏散, 病邪易祛, 若多用寒凉, 恐郁遏卫阳, 引邪入里;正气不足者, 难以与邪气交争, 病情易迁延, 用上述辛温之品配合黄芪、党参等可以鼓舞正气, 驱邪外出, 缩短病程。对于暑月感冒、热证不显者, 更应以辛温药为主, 以疏散暑湿。{ 袁斌,陶嘉磊,汪受传.汪受传辨治小儿感冒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22):1911-1914. }
2 阅读:9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