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撰稿人袁载誉,专注世界历史、欧洲历史
可爱、可敬的女性们(第六期)
我们在选工作的时候,总会先问工作环境好不好、工资高不高之类的话,当然这是对自己生活品质负责的一种体现,无可厚非,但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人。
她们不讲自我物质,讲自己能帮助多少人,以帮助他人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事,马其顿人特蕾莎修女就是当中的典型代表。她于1910年出生在今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家里是小商品经销商,虽不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不是问题。
但她在12岁时,抛弃了“优越”的世俗物质生活,誓言造福天下苍生,参加了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成为了一名修士。并在18岁时主动请愿去当时社会条件出了名脏乱差的印度工作。
最初她是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教学地理,随后又成为该校的校长,在这里她清晰的明白了什么叫贫富差距,印度的富人区和贫民区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这边富人区的富豪们打着高尔夫球,喝着咖啡、茶叶,大口抽古巴大雪茄,可能是一墙之隔,另一边饿的骨廋如柴的穷人,呻吟着爬行在街道,渴望行人施舍一个面包或是一颗米粒。
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场景,特蕾莎修女落下了“痛苦”的眼泪,她难以想象在上帝的光辉之一,怎么还会这么不公平,于是在1947年向当地的总主教辞去校长的工作,要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拯救穷人,但没有获得批准。
特蕾莎修女不甘心,此后四处奔走宣讲,希望上司能够支持自己,终于在1948年,获得了教皇庇护十二世的注意,教皇很喜欢这位满怀慈心的修女,当即准许她的行动,并给予了启动资金和经营场所。
有了教皇的肯定,特蕾莎修女在1950年10月正式挂牌成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且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印度社会,让受助者不会因为陌生而惧怕,修女会摒弃了传统的欧式修女装,以印度女性传统服装白色莎丽为制服。
此后特蕾莎修女依托修女会,穿梭在印度各大贫民窟,用无微不至的救助行动,去帮助印度街头那些穷人、病人、孤儿,一时间白色莎丽成为印度穷人眼里最美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救助穷人的资金问题,特蕾莎修女还时常穿梭于欧美亚三大洲的各大主要经济强国,通过声泪俱下的演讲赢得富人们对穷人的关注,然后主动为她的救助行为提供资金帮助。
1979年因为她对穷人这锲而不舍的爱,她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感言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
事后她遵守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将所有奖金捐给了自己的修会,用于为穷人添一件衣、一口饭。与此同时通过她的努力,修女会不断的壮大,截止她去世的1997年为9月,印度上下已有4000余名修女,成为印度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
且出于对她的尊重,印度特意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礼仪“国葬”,印度总统、总理在她的遗体前双膝下跪,安静的目送这位为了解决印度穷人问题,奋斗一生的“奇女子”。
配图来源网络,未发现版权声明,版权人若觉不妥,联系我们!立马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