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瑞环王进喜一同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牛成义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8-07 08:54:48

1959年10月26日,恰逢新中国十周年庆典,人民大会堂内灯火辉煌,65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模范与先进生产者齐聚一堂。

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亲自出席,与王进喜、时传祥等英名赫赫的劳模亲切握手。

在这群英荟萃的盛会中,山东邹城的牛成义同样引人注目。

他不仅创立了全县首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还大力推行技术革新,极大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与李瑞环、王进喜一道,他同样荣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肯定。

和李瑞环王进喜一同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牛成义

铁火与硝烟中走出

牛成义,一名出生于1928年6月的普通农家子弟,出生在山东邹城南关的贫瘠土地上。

生于苦难,长于战火,他自幼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15岁那年,逼于生计,牛成义跨入了一家铁匠铺,开始了漫长的打铁学徒生涯。

那时,日伪势力肆虐中华大地,民众生活凄惨,他在铁火与硝烟的交织中,一边挥汗如雨地锻铁,一边深刻体会到了同胞们的苦难与屈辱。

这种切肤之痛让他心中的民族正义感与日俱增。

1945年9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钟声敲响,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队伍首次踏入邹县,驱逐了侵略者。

牛成义携家带口,提着简单的食物,热烈欢迎这些为自由而战的英雄。

解放区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而带着希望的味道,每一次自由的呼吸都令他难以忘怀。

土改运动随之而来,牛家也分到了应得的土地与工具,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重量,这是真正的当家做主。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一度占领邹城,暂时的黑暗再度笼罩了这片土地。

直至1948年6月,这座城市重新被解放,民众又一次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共产党和新成立的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广大人民开始治愈战争的创伤,恢复生产力。

牛成义也不甘落后,他投身于重建家园的伟大事业中,用自己精湛的铁匠技艺,锻造了无数的农具,助力乡亲们及时耕种,以确保不失农时。

1952年,随着新政府呼唤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之路,牛成义不失时机地响应了党和政府的号召。

在山东邹城南关,他带领12家洪炉作坊,创立了邹县首个手工业合作组,从此在合作化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里程碑式的旗帜。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洪炉户主,尤其是那些日收入颇丰者,对党的政策理解尚浅。

他们怀疑合作化会损害自己的私人利益,抱怨道:“合作是生产,单干也是生产,自由自在不是更好?”

因此,他们只是表面上加入合作组,背地里依旧坚持单干。

面对这种情形,牛成义不选择强硬推行,而是选择了更为温和且坚持的方式:白天忙于生产,夜晚则挨家挨户进行耐心的政策宣讲和动员,他的诚恳和坚持逐渐打动了众多洪炉户。

到了1956年,牛成义的这一合作组发展壮大为正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那时邹县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社的规模扩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成员间的生产工具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收益大不相同,少数心存私欲的人便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企图牟取更多私利。

牛成义坚决批评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他不畏压力,坚持将所有不合格产品挑出,重新加工,同时设立严格的质量检查标准。

此举虽然赢得了诚实工人的尊重和支持,但也招致了一些落后分子的嫉妒与敌视,他们甚至对牛成义进行了人身攻击。

在这种压力下,牛成义的亲友们忧心忡忡,劝他撤出风暴中心。

他自己也曾动摇、苦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就在这关键时刻,党组织介入,给予了他坚强的支持和必要的保护。

得知此事的工友们更是义愤填膺,纷纷站出来声援他,共同抵制不良风气。

在这股正气的推动下,合作社不仅摆脱了困境,反而生产经营越发兴旺起来。

牛成义在这一系列风波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和坚定的原则,成为了不仅在技术上,更在道德上为人尊敬。

参加全国群英会

1956年十月的一天,牛成义在邹县的一片秋色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

党的光环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牛成义不仅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通过实际行动,将这些政策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了基层党的工作者和出色的管理者。

1958年九月,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他领导的手工业合作社并入了国营邹县农具修理厂,并担任了锻工车间主任。

这又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他从小作坊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重要跃迁。

这一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从一个简单的手工业者成长为能够管理复杂机械生产的技术骨干。

在工业战线上,党提出了大力推进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号召。

牛成义将倪志福、郝建秀等著名劳动模范视为自己的榜样,他昼夜兼程,白天在车间里领导生产,夜晚则钻研技术资料、绘制图纸,不断寻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的方法。

邹县东部的一座石英石山藏有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为了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资产。

矿石粉,作为制造陶瓷、玻璃等工业产品的关键原料,需求量日益增长。

牛成义所在的农具修理厂作为地区机械行业的佼佼者,接受了制造矿石粉碎机的重任。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调整和设计修改,牛成义带领团队连续几个通宵达旦,终于制造出了初版样机并进行了现场测试。

虽然首次试验未达预期,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持续改进,最终研发出了符合厂家标准的产品,成功投入批量生产。

通过这些经验,牛成义深刻理解了机械原理,开始进行更大胆的技术探索和创新。

他不仅完善了现有设备,还发明了打煤机、截铁机、夹板锤以及多种实用的工具,如链扣握和螺丝闷子等,共计35种。

这些创造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更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1959年的金秋十月,牛成义与李瑞环、王进喜一同步入北京,参加了一次盛大的集会。

这是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在那光辉灿烂的人民大会堂里,他们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牛成义等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个人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

在那次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共商国是。

牛成义在座谈中听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经验,令他眼界大开,为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会后,1961年,他被选为邹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地参与政治议政,他提出的许多建设性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发展方面,他的贡献尤为突出。

尽管享有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光环,牛成义却没有丝毫骄傲之心,他时常强调所有荣誉都属于党的领导和他的战斗集体,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他得以施展才华。

他继续保持着一名普通工人的本色,身着常年沾满机油的工作服,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与大家一起在车间奋战,带领他们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特别是在1960年,牛成义着手培养新一代的技术工人。

他收了九名学徒,不厌其烦地进行一对一指导,对于复杂的机械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确保这些年轻人能迅速掌握精湛的机械锻造技术,很快他们就成为了车间的技术支柱。

在技术革新方面,牛成义同样不遗余力。

他联合车间的同事们研发出了多种新型工具,如皮带锤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幅减轻了工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这些创新,牛成义不仅提升了车间的整体技术水平,更让手工打铁这一传统劳作方式向机械化生产过渡,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这些行为,无疑为他赢得了“能工巧匠”的美誉,更为邹县乃至更广区域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停奉献的机器

1960年11月的寒风中,牛成义接任了副厂长(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十六年的管理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并主导了白马河沿线的排灌站机组安装工程,这一项目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灌溉设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增强了农业的生产力。

在技术革新方面,牛成义同样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他领导的团队成功试制出电动打场机和打井机两种革命性新产品,并迅速投入了批量生产。

电动打场机以其节省人力和畜力、成本低廉、效率高昂的特点,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革命性工具。

而打井机的问世,则为邹县农业灌溉提供了机械化的强大助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966年4月,他的辛勤努力和卓越贡献被中共邹县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高度认可,授予他“五好职工”的荣誉称号。

在邹县工业战线上,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象征着他那坚韧不拔、默默耕耘的精神。

然而,在动乱期间,牛成义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些人错误地将他视为“唯生产力论的反面教员”,迫使他接受审查,交待问题。

面对这种巨大的政治压力,牛成义仍不改初心,坚守在生产第一线。

他坚持正常开班生产,不受外界纷扰,及时安排生产农民急需的车底盘、马车轴、马车圈、机动铡草机等一系列农用工具。

他的这些行动,有效满足了农业第一线的迫切需求,保障了农业生产。

1976年春,随着时代的洪流推进,厂中成立了党总支,牛成义被上级任命为党总支副书记。

在这个岗位上,牛成义展现了过人的领导能力与敏锐的政治觉悟。

他牢牢把握时代的脉络,领导厂党总支从整顿入手,一步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恢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

在他的推动下,工厂不仅恢复了生产,更在技术和管理上取得了显著进步,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牛成义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980年10月,牛成义步入了退休的生活。

然而,对于这位工业战线上的老战士来说,退休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奉献的开始。

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的宁静,而是继续在本厂及邹县轻劳动服务公司发挥余热。

他将一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无私地传授给新一代,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即使年届古稀,牛成义仍旧活跃在生产一线,时常身着简朴的工作服,蹲在机器旁指导年轻工人。

在邹县,提起牛成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台机器,持续在这片土地上转动,奉献自己的所有。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