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瑜伽的下犬式在课程中频繁出现,且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恢复精力的有效体式,但有些人却感到越练越累。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练习方法不当或身体状况不佳等多种原因所致。
下犬式在剧烈的瑜伽练习中常被用作恢复精力的过渡体式,特别是在一系列的站姿练习之后。其设计理念在于,通过下犬式的练习,练习者可以调整呼吸、恢复体能,从而更有力地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然而,有些练习者反馈称,在进行此类穿插下犬的练习后,他们并没有感到精力的恢复,反而觉得下犬式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后续的表现。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1、下犬式的确可以快速消除疲乏,恢复精力。
下犬式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体式,它不仅能让内脏器官得到放松和休息,更能使头脑恢复平静和清晰。
艾扬格大师在他的经典之作《瑜伽之光》中明确指出,当一个人感到极度疲惫时,通过在下犬式中保持更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失去的精力。
这种体式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能提升横膈膜至胸腔,进而减缓心跳速度,使健康的血液流向头部,而不会对心脏造成任何负担。这种血液循环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更能恢复脑细胞和脑部的活力,使人焕发精神。
2、这里说的休整过渡,缓解疲劳,恢复精力,和你理解的休息恢复精力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练习中的休息往往被理解为全方位的,特别是肌肉层面的放松与恢复。
比如,在前面的练习过程中,双腿、双手臂或背部肌肉可能会感到酸痛,甚至出现颤抖、难以维持的情况。这时,大家会自然地想要让身体和肌肉得到休息,以减轻这种疲惫感。
事实上,许多人对于练习中间的休息理解存在误区。休息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让肌肉得到放松,而是在保持肌肉温度的前提下,使内脏器官和大脑得到充分的恢复与平静。
在此特别强调,不让肌肉冷却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下犬式中误解为是让肌肉得到休息,这导致我们越保持越感到疲惫,甚至影响到后续的练习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在下犬式中,我们需要保持肌肉的温度,通过适当的调整和呼吸的配合,让内脏器官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这样,我们才能在后续的练习中保持更好的状态,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3、怎样才能在下犬式中得到正确的休息,恢复精力,且不影响后面的练习呢。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反而会影响后面的练习?
前面我们说过,让大脑内脏得到休息的同时不能让肌肉在下犬中冷却下来。
确实,热身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旨在激活肌肉和关节,使身体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如果在瑜伽的下犬式中,我们错误地让肌肉冷却下来,那么随后的练习将如同重新开始一轮未经热身的锻炼。这会导致肌肉和关节的僵硬,增加受伤的风险,并降低练习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高强度分组运动时,组与组之间的短暂休息是为了调整呼吸、恢复体力,而不是让身体完全冷却下来。同样地,在瑜伽的下犬式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这种状态,只是从前面的体式或动作中稍作调整,让呼吸更加顺畅,肌肉得到短暂的放松,而不是让身体完全冷却下来。
再来看怎么做才能让内脏器官大脑得到休息,恢复精力,且肌肉还不冷却?
a、头颈放松
许多人在练习下犬式时,脖子会不自觉地梗起,仿佛在与重力抗争。这样的姿势不仅会让颈部承受不必要的压力,还可能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平衡和舒适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让头颈部位自然放松,轻柔地垂下。如果感到颈部压力过大,可以尝试在头下方放置柔软的支撑物,如抱枕或毛毯,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颈部的负担。
请注意,支撑物的高度应根据个人的舒适度进行调整,确保额头能够安静、轻松地放置在上面,而不是与支撑物形成互推的力量。
如果你一直梗着头,是没有办法让大脑放松的,反而会更累且影响呼吸。
b、四肢保持警觉,持续发力。
当执行下犬式时,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相关的肌肉群都得到正确的激活和拉伸。
首先,双腿要紧绷并上提,大腿前侧应向后推动,这有助于拉伸腿后侧的肌肉,并让脚后跟更加稳固地踩在地面上。同时,双手也要用力推地,使小手臂内旋,大手臂外旋,从而拉伸肩膀和背部的肌肉。
在此过程中,肩膀应该向臀部的方向延展,避免胸部和肩膀承受过多的压力。
正确的下犬式不仅能让大脑和内脏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保持之前被调动的肌肉继续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我们就能在休息和恢复的同时,维持身体的紧张度和活力。
与大拜式相似,但使用场合不同的体式是大拜式。如果将大拜式放在瑜伽序列的最后作为修复和放松的体式,你可以完全放松手臂和肩膀,让身心得到深度的舒缓。
然而,如果大拜式被安排在序列的中段,作为坐姿之间的短暂过渡,那么就需要保持肌肉的觉知,不能完全放松,以确保身体的稳定和能量的流动。
因此,在瑜伽练习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体式,并在每个体式中保持适当的肌肉紧张和觉知。这样,我们才能在瑜伽的练习中获得最佳的效果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