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天,美国人眼里的陕西宝鸡:热闹的老城区和整洁的新街道

醉薇聊历史 2025-01-02 02:14:48

1941年夏天,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和妻子雪莱·迈登斯前往陕西宝鸡考察当地工合(工业合作社)活动的开展情况。 他们此行一共拍摄了近二百张照片,本组图片所选取的,是他们在前往宝鸡路上以及在城内所看到的景象。

前往宝鸡

他们乘坐的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汽车,这是他们在前往宝鸡途中的留影。车顶右边的两人便是迈登斯和他的妻子雪莱。

旅行者

这是迈豋斯从卡车上拍摄的路上行人,有骑着毛驴和马匹的百姓,有拄着手杖的步行的军人,远处还有一辆马拉大车正在驶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宝鸡城。

运货

从宝鸡城出发的大车,车上满载着大包的棉花。这些棉花将在宝鸡的工业合作社进行加工生产,最后制成军装、毛毯等军用物品送往抗战前线。

铁路

一名男子正在经过宝鸡城外的铁路桥,桥下坐着一些修沟渠的劳工。1936年12月7日,陇海铁路修至宝鸡,给这个曾经的关中西部小县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古城墙

宝鸡有着两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其前身是一座名叫留谷城的军事城堡。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 ,陈仓县治迁址于此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宝鸡。这一段依地势而建的夯土城墙,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破败了,但从其高大程度依旧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恢宏。

新城门

当时宝鸡是重要的抗战大后方,为了更好的为抗战服务,宝鸡被划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老城镇、新城镇和十里铺工业区。

出城

这座城门刚刚建成不久,城砖非常新。图为赶着毛驴驮运着木柴的出城百姓。门内的路边建筑也都是新建的楼房,挨近城门的商铺是“中大药房”。

新街

新城镇内新开辟的街道,道路非常宽阔,道路两边载着成排的小树。因为是新街市,道路上的行人并不多。

陈仓公寓

新城镇街边的陈仓公寓。宝鸡古称陈仓,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是出自于这里。

俯瞰旧城

从城墙上俯瞰宝鸡旧城镇的街道, 路边的商铺建筑大多还是老的两层砖木楼房。街道整修的干净平整,行人往来不断,比新城的街道要热闹很多。

街景

老城镇街道边的一棵大树下,挑着箩筐或扛着劳动工具的行人并排前行,一边走一边聊着天。比起沦陷区的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安逸而宁静,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士兵

然而,毕竟还处在战争时期,街头上经常可以看到列队经过的士兵。他们正积极地在后方训练备战。

水巷北门

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门,门洞两边的条石上贴满了各种广告。在上方的横梁上,嵌着上写有“水巷北门”的路牌。过了门洞,是一条长长的土坡。

独轮车

戴着一顶破草帽的男子推着一辆载满行李的独轮车走在街头,这种全木头制作的手推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吱吱扭扭”跑了两千多年。在其身后不远处,停着几部军用汽车。

收集

那时候的汽车因为质量问题常常无缘无故地出现各种故障,有时候还会漏油。图中的女子正在用一只粗瓷碗收集露出的油料。这些拿回去可以当做油灯的燃料。注意看汽车的车厢,也完全是用木头做成的。

代写书信

一名穿着长袍的男子正在记录两个年轻女子的口述内容。他在街头摆出这个小摊,免费给抗战士兵的家属写信。事情虽小,却让人感动。

邮局

据资料统计,当年整个宝鸡地区只有一百万人口,而从军抗战者高达十四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前线战斗。后方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因此每天邮局门前都聚集着很多寄信和取信的人。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