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大战,谁将成为赢家?
这一度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然而,一位资深汽车工程师的发言,却让人对此事大跌眼镜。
在他看来,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车型之间,并非如外界所料那般难分伯仲。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前景向背。这种差异源于它们的根本属性不同,是制约着双方上升通路的关键所在。
插混性质上属于燃油车一类,尽管能使用电力驱动,但其核心仍是传统内燃机。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彻底摆脱老旧技术的桎梏,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大趋势下,很难与纯电动车型一较高下。
相比之下,增程式电动车的未来可期得多。它借助先进的纯电动力系统,几乎可以不受延迟的困扰,对智能驾驶等黑科技的兼容性也更出色。
然而,这一突破性优势在低端市场上却成为了它的硬伤。由于电池组的使用,增程车型的成本无法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低端市场最看重的则正是实用性和经济性。
于是,一种有趣的反转就此发生——在高端领域,增程电动车有望凭借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优势而占据上风;但在低端市场,插混车型的燃油属性反而成为助力,让它有机会借助低成本而赢得一席之地。
对于车企而言,准确把握新能源车型的定位至关重要。曾几何时,长安凭借早先涉足增程车型而一度占据领先地位,但由于理解不到位,未能很好利用这一优势,反倒使得后来者奇瑞摘得了桂冠。
这无疑是一个前车之鉴。只有透彻洞悉新能源科技的本质,车企方能在这场生死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车路上越走越远。
新能源汽车领域里,争议从未停歇。旗舰对决自不待言,但对于主力车型插混与增程之争,似乎更值得深究。
它们看似都能"可电可油",实则区别重重。插混的本质仍是老牌燃油车,遗憾的是,内燃机固有的缺陷也将遗传下来,尤其在智能化浪潮下更显孱弱。相较之下,增程式纯电动车无需担心这些顽疾,完全可以痛快吸收先进科技。
当然,任何优势都是把双刃剑。增程车耗电量虽高,但由于电池组占比较大,制造成本也将相应提高。这就注定了它很难在低端市场落子生根,反倒是那些被诟病"低智"的插混车型,在这一领域颇有几分野心。
由此可见,双方在高低两端市场完全反转。要在豪华车型中取胜,无疑增程车型更占优势;但在实用主义为王的平民化市场,插混又未尝不是更明智之选。
有意思的是,这一分野曾被奇瑞和长安实践过。彼时长安曾率先布局增程车型,然而却罔顾了其先天优势,反而企图将之与插混并论,终致错失良机。奇瑞则恰恰相反,一眼就看穿了增程的独特魅力,及时调整策略,最终才有今日的成就。
这些发生在业内的故事再次昭示:科技产品绝非纸上谈兵,其精髓往往深藏在细节之处。未能透彻理解其本质特征,对产品定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一味追捧所谓"尖端技术",很可能适得其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或许有人要问,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那些核心本质特征到底该是什么?技术固然重要,但显然不应是唯一追求。因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早已不只是"开"的问题,更多的挑战在于"智能"两字。
毫无疑问,新能源车型的优势不只在于动力环节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它们生来就与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对各种黑科技都可谓驾轻就熟。
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领域无疑将是未来业界的新高地,而增程式电动车无疑将更快在这方面占得先机。反观插混车型,由于内燃机的存在使得其无法做到毫秒级响应,在智能化道路上自然也就步履维艰。
这种差距不只存在于软件层面,硬件方面同样如此。比如底盘电子架构、车载管控系统等,在纯电动或增程车型方面都有着独门绝活,插混车型很难与之一较高下。
总的来说,智能化是新能源车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今后主导这一领域格局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从整车概念,还是具体执行层面来看,纯电动或增程车型都将占据更大优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插混车型就将被彻底边缘化。毕竟,低端市场的确需要简单实用、价格实惠的产品,这正是插混车型的主阵地。只不过,未来它们的份额或将被压缩,很难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归根结底,科技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对其本质特征的深刻认知。只有透彻理解,方能合理定位、精准发力,赢得长足发展。这已不是汽车业内的秘密,而是一条沉甸甸的人生铁律。
所有插混都有增程能力,纯增程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只依靠那电池没充门面,没电了就是废铁
扯蛋,增程式做低端更有竞争力!只不过用起来感觉更高端,也更容易装大电池,做高端也更好赚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