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青训就近原则
这和欧洲很像,日本在15岁前,一般小孩子都不会跑很远的地方去踢球,在北海道的就在北海道,在九州的就在九州,而日本的两大城市大阪和东京,除非是父母去了这两个城市工作,孩子才会跟着一起去。
而中国相反,太多的孩子,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而且还因为董路的出现,造成了这个现象越来越低龄化,中国各大俱乐部梯队足校,已经青训精英化的程度越来越低龄化,集中化,过去是小学毕业,现在是,2017年龄段,8岁的孩子明年都要开始组队了。
造成这种不同的几大原因里,一是因为经济等原因造成的青训资源过于集中,二董路等造成的足球文化与世界青训主流的背道而驰。
日本的一些足球相对落后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人口原因。
第二,青训球队分类不同
我们从体校青训到足校青训,到现在的梯队青训为主,虽然我们许多人希望能体教结合。
日本的青训在U15之前是以社会青训为主,俱乐部梯队为辅,校园足球为补充。
以去年的日本小学生冠亚军熊本,FCALONZA,包括U15的冠军多摩FC,都充分显示了日本在低年龄社会俱乐部水平的强大。
而到了U15以后,这些社会俱乐部开始涌向俱乐部梯队里的强队,涌向高校里的强校,开始了一次真正的精英化。
除了三夌,福岛学院等队外,日本U18阶段的球队基本上只有两类,一类俱乐部梯队,另一类高校球队,其中俱乐部梯队占比很小,主要的是高校球队,并且高校球队的许多球员大多出自俱乐部梯队的和社会俱乐部梯队的,只有少量的来自日本国中校,并且也集中在神村,静冈,日章,青森山田这样拥有国中足球部的强校。
第三,精英化的年龄不同,精英化的频率不同
由于董路老师的出现,我们的精英化的年龄段越来越小,而我们之前是12岁为主年龄段精英化,而日本主要是12岁一次,15岁一次,15岁是全国精英化的一次。
日本15岁后,原本占大比率的社会俱乐部的小球员,全部开始奔向俱乐部梯队和高校球队,俱乐部梯队以精练为主,试训球员多,最终挑选的少,高校球队是主要接收大比率球员的球队。
传统的高校强校,新生一年可能招生到百人以上,而且一样是通过试训,并且来试训的小球员的履历还大多来自俱乐部梯队(未获得晋升U18的梯队球员,像本田圭佑未晋升到大阪钢巴U18,才去了星陵),因为日本很多社会俱乐部U15结束后,也就没了球队,所以球员不是足够优秀去了职业队梯队,就是去了高校球队,而小球员的水平高低,去的高校球队水平也相应对应。
与中国青训相比,日本青训不仅随年龄段越大,仍然保持着大基数,并且精英化的年龄段不仅比中国晚,而且还频率频次都比中国的高。
第四,青训的流动性
这一点上,是我认为中国足球最可恶心的,日本球员除了在赛季中有红衫外,基本上是来去自由的,甚至不存在离开的任何费用。
第五,青训比赛体系
我们的比赛在全国规模的全是杯赛性质,而日本有高元宫杯是联赛性质,并且有超级联赛,王子联赛,县级大赛,而县级大赛里甚至可以达到六级到七级。
另外高校有自己的选手权大赛,从各县预选赛到全国大赛,综合体也是如此,而俱乐部也有自己的选手权大赛。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以年龄段为特分的比赛,比如高一新生的大赛。
另外,许多高校和俱乐部梯队因为部内人员较多,他们会组织自己的二队,三队打高元宫的联赛,并且一样参加升降级,类似欧洲西班牙俱乐部的B队的模式。
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比赛少,比赛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基数少,你踢球的人少,比赛怎么可能多,二,我们国土面积太大,全国性质参与的成本高太多,所以我们要办联赛性质,有分级的联赛性质难度是比日本大很多的。
但这不代表我们的青少年的比赛少,我们各市各省联赛还是有的,但是无论基数上还是比赛质量上都集中在低年龄段,这和我们的客观原因也存在关系。
第六,青训的服务对象
我们的主要青训机构首要服务对象是谁?
是职业队?不是
是国家队?不是
是地方足协的以全运会考核模式的政绩考核。
你这小编就是为喷而喷。最大的原因是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和培训机构普及率太低而且水平低。所以有想踢球的孩子身边没有培训机构,有培训机构的在附近却招不到生源。所以只好跨省。[捂脸哭]
最大的区别,日本青训不会请水军
给你科普一个事,日本再好,那是日本人的,中国再差,也是中国人的。想做汉奸,早晚挨收拾。
就你烂这水平,高元宫杯有哪些可以参赛,哪些不可以参赛,知道吗
我们的一切围绕着钱,如果日本青训成本如孙继海那般高,日本青训系统估计要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