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宣布退出价格战,多个燃油车品牌跟进,一场关于燃油车的大逃亡计划,开始了,关于咱们地盘的商战就是这么朴实无华,有种你就跟进,没本事你就要让出市场份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你我何其有幸,见证了曾经的汽车帝国衰落。
今日燃油车宣布退出价格战之后,大家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全力发展新能源车,肯定会有人说,为了弯道超车,宏观叙述很容易,但是我们要明白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曾经的BBA绝对是辉煌的,以至于他们之间的广告都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宝马说:奔驰一生,宝马相伴;
奔驰说:宝马一生,奔驰相伴;
用一种调侃且轻松的语气,在全世界的汽车领域占尽风光,人家根本就不着急,因为吃下,市场份额足够多,利润也足够大,这种松弛感到了连广告都能互相挑逗的地步,宝马和奔驰有来有往的相互成就,偶尔奥迪也会出来说一句:独处更适合我。
是谁给它们的安全感?因为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对手,说白了就是在座的各位都不行,他们始终坚信,给我们再多的时间也赶超不了。
汽车工业绝对能称得上大规模生产民用品中最复杂的,有数万个零件,设计寿命数十年,这期间需要经历风吹雨打的考验,还要求维护保养尽可能的规范简单,可靠性和安全性要高,成本尽可能的在百姓的负担范围之内,这么个东西,想要大量的生产出来很难。
可能有人会拿飞机做对比,民用小飞机的生产难度比汽车低很多,因为规模小,参与的人少,可控性就高,至于商用大飞机,生产难度自然比汽车高,商用和民用不同,商用产品相较于民用产品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小、可维护性要求相对低、价格相对不敏感。
不是谁都有机会参与到飞机的生产线上,也不是谁都有能力维修飞机,但是汽车由于其特殊性质,对一个国家工人的平均综合水平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汽车的复杂度与其产量,综合起来才造成了它的特殊地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汽车产业能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产业链大到可以提供数不尽的岗位,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部门电子、工业、冶金等等,有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才能有量产的船,有飞机,汽车行业的管理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最高制造业的管理水平。
只要能有成功的汽车产业,就能以此为蓝本不断的向其它制造业输出,包括管理的理念、制度、人才,进而将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中国很特殊,大家记不记得一句话“市场换技术”。
在新能源车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我们想要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是为了带动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提升之后,才有机会谈其它的,不然根本就没有机会谈。
汽车作为重资产行业,库存量就意味着积压的资金,就是成本,库存越大,成本越高,就意味着想要占据哪个市场,车企需要尽可能的在上游供应商和市场近的地方建厂,我们有市场,地大物博,有其它产业链,就差技术,有了技术就能提升国家制造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说实话,这条路走的太难了,那帮外国厂商又岂会轻易的让我们掌握核心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也有了几个汽车品牌,却始终生产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因为没有合理的汽车产业链,一年纯靠手工硬搓出来几千辆,眼看着洋牌子汽车在升级迭代,我们就不能继续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了,只能让别人来教你,市场放开了,外资进来了,洋牌子也占据市场了,十几年过去,中国的汽车玻璃、内饰、烤漆,除了核心技术之外的地方,统统世界领先了。
汽车最重要的“发动机、低盘、变速箱”,人家根本就不教给你,说是合资车,实际就是我们出人,出地,出市场,赚最少的钱,干最累的活,给别人做嫁衣。
利润大头还是在那帮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商手里,雇中国人,做外国车,赚中国钱,那不叫属于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叫代工厂,想要发展的本土汽车品牌,与合资车竞争了多年,结果还要进口汽车零部件来生产中国车,利润还是别人的。
我们在汽车产业的挫败,给了BBA优越感,也给了美西方国家足够的底气,每一次科技革命以后,一定会给世界带来一个新的强国,这一点在汽车行业表现的尤其明显。
汽车行业的第一次变革,毫无疑问是福特公司推出T型车,带来了汽车装配流水线,那个时候我们还在研究老佛爷怎么过大寿,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直接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从欧洲转向美国,也为美国奠定了成为一哥的基础。
1913年,福特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T型车开始大批量投产,从最早期用 12 小时 28 分装一辆车,到 1920 年,每分钟就可以生产 1辆,售价从开始的每辆 850 美元,降到最后每辆 360 美元。
到 1915 年,福特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老美都开始量产汽车了,欧洲那帮老爷还在玩计件工资,苏联大萧条时期,大批的从美国购买生产线,比起早就有固定生产模式的老欧洲,苏联的工人就是白纸一张。
很轻松的就接受了美国的生产方式,这种模式,不止可以用在民用汽车上,也能用在战争时,国家可以利用大规模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生产各种飞机、坦克、炮弹,比起那些需要手搓的国家,效率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支撑这一切的都是美国福特提供了一条高效率生产线,人们只是震惊于美国工业化的速度,却忽略了福特带来的改革,已经悄然间改变了世界。
福特也用这种速度,在战时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战斗机,这才是美国二战能赚钱的核心原因,产量大、速度快,而老欧洲的那几个国家,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种理念,当时英国的工厂,管理层几乎不会去厂区内,环境脏乱差。
技术工人沉迷于计件工资带来的薪资制度,认为这是多劳多得的硬道理,福特所提供的计时薪资让很多工作速度快的工人难以接受,计时薪资优点在于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工人想要速度快,就无法保证汽车零件的质量,零件组装成汽车之后,也就无法保证车的质量。
反而因为生产出残次品,会被扣罚工资,但是计件薪资不仅效率慢,各个部门无法协调,还会促使工人为了多赚钱往糙猛快方向发展,可惜的是,跑到英国建厂的福特,实在是无法违背英国工人的意志。
直到1960年这种方式才开始普及,法国、德国、意大利也是很长时间才开始接受这种生产方式,1970年,老欧洲的几个国家,才逐渐在生产效率上赶上美国,欧洲汽车开始逆袭之路,拼完了生产效率,接下来就是拼款式,今日我们的新能源车卷价格,卷技术,卷款式,卷的燃油车叫苦连天。
实际上当年欧洲燃油车和美国燃油车,也走过同样的路,败下阵来的是美国燃油车。
今天说的BBA基本就是那段时间崛起的,1886年,德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油车,1926年,奔驰汽车公司成立,直到1967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德国,德国此后一直处于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不过大家对于德系车的印象还是质量好,安全可靠著称。
奔驰、宝马、保时捷在世界车坛经久不衰,前有美国,后有德国,再有日本韩国,汽车市场从高端到节能减排,就是没有中国的身影。
很多人会问,中国汽车什么时候能打败他们?大胆点的会说二十年,保守点的会说五十年,更有阴阳者说,不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就打败了。
实际上从2012年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到今日,也才短短十二年,先拿锂矿,再做电池,大家一起做突破,升级迭代,油车核心技术突破不了,那就不和你们争这个领域,我们开辟新市场单独玩,直到我们挤压燃油车的市场,洋牌子燃油车的核心技术还能维持住高利润吗?还能卡住我们的发展吗?
有价值的才叫核心技术,有市场才能有价值,市场不承认的话,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才是弯道超车,再说直白一点,要技术要汽车产业链,就是为了就业岗位,下图一块动力电池组,就需要十几种材料。
这样一块可以供给车企的动力电池,需要的原材料就是数以百计,而很多关键材料是执行A/B/C供应商的策略,A为主供应商,B为量起来后的次供应商,而C为备用供应商,这样的供应商需要几百个,也就是说一块动力电池就带动了近百个企业的业务。
所以一个车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链条是惊人的,基本一个城市有两三个车企,围绕在他们周围配套的数百家供应商,数十万名员工,绝对能撑起一个国家级别的工业开发区,我们不再是油车代工厂,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产业链。
同样配置的,甚至高于油车配置的情况下,看看我们的价格,就能明白当年的外资燃油车从中国市场到底攫取了多少利润,很多外企都很懂得什么叫自己人,例如日系车零配件会优先选择日本供应商,德系车就会选择德国的或者欧州供应商。
即使配件的价格高出他国供应商几倍,他们也会优先考虑自己人,毕竟最后都会加到终端售价里,由消费者买单。
市场霸占了这么久,也该重新分配一下了,今日BBA所谓的退出价格战,可不是不屑于打价格战,人家去年早打完了,效果不大。
2023年宝马的营收为1555亿,同比增长9.04%,净利润只有121.7亿,下降了34.53%,销量上升,价格下跌,说明就是在偷偷降价,试图抵抗一波,结果维持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市场份额依旧在持续不断的减少,咱们家的迪子,销量呈现激增趋势。
中国传统燃油车车企,也在带动下销量开始增长,一旦对BBA祛魅之后,会发现他们企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挽回份额的时候,也和之前无数失败的前辈一样,自乱阵脚,价格战打不过,就只能宣布退出。
有一种高岭之花变成大龄剩女之后突然宣布彩礼涨价的既视感,这就是降价换不回尊严,不如继续维持“豪华”人设,对于BBA而言,在中国市场实在是躺赢太久了,当年他们也是这么逼迫福特卷不动之后彻底躺平的,不过远远还不够,还需要迪子再添一把火。
现如今的BBA远不到利润没法看的时候,仅仅是下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不是说退就退的,不行就只能下桌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场新能源车挑起的价格战,最终瞄准的是传统燃油车,拼到现在,大家拼的也不再是技术了,而是市场规模和性价比。
很可惜全世界而言,没有哪个国家能比的上我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打掉美西方技术壁垒带来的超额利润,燃油车不会突然失去市场,除非愿意回到该有的价格上。
不然就只能在巨大的差价中,一次次的落选,一旦他们扛不住,退出油车的中高端市场,我们的油车才有机会占据市场,弯道超车之后,原本的赛道上,也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