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头拍中国:德国红T版ZeissBiotar58/2镜头实拍杭州胡雪岩故居

相机收藏经眼簿 2023-12-29 10:01:11

11月中、下旬,作为北京摄影文化协会的一员,和北京的几位老师前往上海、宁波、丽水和杭州等地进行了相机寻访之旅。其中杭州的高氏照相机博物馆是目的地之一,而我也是多年没有去过杭州了。所以决定带上一枚老镜头去杭州实拍些照片。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组德国红T版Zeiss Biotar 58/2镜头实拍杭州胡雪岩故居的照片。

此次实拍所用的这枚Zeiss Biotar 58/2镜头,也是曾经多次赠送相机和镜头给我的宋科老师赠送给我的。在此,再次向宋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实我的本意是在杭州西湖周边溜达一圈的,无奈当天杭州的天气实在不好,雾蒙蒙的。我原来以为只有北京等北方城市才有雾霾,没想到风景秀美的杭州也会有雾霾!因此虽然西湖边上的一些小景非常漂亮,但看着这种雾霾天,我甚至完全丧失了将相机拿出来进行拍摄的兴趣。下面这4 张图片使用手机拍摄的,不难看出雾霾还是很明显的。

好在晚上和几位杭州的新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说因为当晚有风来所以明天会是个好天气。在他们的建议下,我第二天来到了胡雪岩故居。实话实说,尽管杭州我去了杭州不下10次,但从不知道胡雪岩的故居居然是在杭州!

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值胡雪岩事业的巅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无论是从建筑还是从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都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2001年初,在耗资6亿元维修后的胡雪岩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胡雪岩故居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因此无论是全国文保单位,亦或是为了看看这6个亿的维修成果,我都必须去一趟拍些照片了。

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2镜头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几家镜头制造商都在尝试改进1896年首次亮相的卡尔蔡司Planar设计。英国的Taylor & Hobson首先开发了他们的Panchro系列,Schneider-Krueznach独立开发了他们的Xenon镜头。Biotar是由著名的镜头设计师Willy Walter Merté博士在这些早期镜头之后不久为卡尔-蔡司开发的,这三款镜头都使用了类似的结构,它们都是外片不对称的六片镜片(四组),是双高斯设计的变种,以获得更高的性能,并提高了视场校正和速度。

而镜头压圈上的红色“T”字母则代表这枚镜头是有镀膜的镜头。早年的Tessar镜头的镜片有镀膜与非镀膜的区别,所以当年的东德(民主德国)用红色的“T”代表有镀膜的镜片,而在西德(联邦德国),有镀膜的镜片则用红色的“V”来表示。虽然那个年代的镜头都不是多层镀膜(Multi-Coating,简称MC),但有镀膜的镜头售价比没有镀膜的还是要高一些的。不过我手中这枚镜头从其前后镜片镀膜的颜色来看,我个人觉得应该不是多层镀膜的。

宋科老师赠送的这枚镜头为M42通用螺口接口,可以安装倒任何M42接口的机身上使用(我这里使用了一款德国的Praktica FX2进行示范),所以需要通过M42转NEX的转接环转接倒索尼微单上使用。这枚镜头的标尺上显示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5米,光圈叶片为12片。

相机还是那台Sony A7微单,相机模式使用A档,也就是光圈优先模式。实拍当天杭州非常晴朗,空气的透明度也是极佳,所以相机的ISO设置在了100(个别情况下会有调整)。大多数图片都是使用最大光圈F2拍摄的,远景统一使用了F8拍摄。

考虑到这枚镜头的历史略微有些久远,对色彩的还原力未必出色,所以实拍的时候根据场景的不同,部分采用了拍摄黑白图片。黑白模式是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的,而非拍摄彩色图片后再转换为黑白,尽量保持图片的原汁原味吧。

除了在胡雪岩故居进行拍摄之外,我还在位于故居旁边和附近的德寿宫(倒数9-11三图),以及南宋皇城小镇(倒数1-8图)拍摄了几张照片。所有图片除了加了水印和缩小了大小之外,未进行其它处理。

我的想法是我只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最后再次对宋科老师的多次赠机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张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