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皇帝登基,9位后宫干政,为什么宋朝摄政太后特别多?
太后参政让历朝历代士大夫排斥,但宋代不一样,还成为推崇的对象。
查阅《宋史》发现“皇室执政阴盛阳衰”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是宋王朝的又一大显著特点。据统计,两宋加起来300多年,历任十八位皇帝,垂帘听政的后宫人数占到了九位。无论从人数,还是频率来讲,都属历朝之最。但有趣的是,宋朝文人学士们,似乎对后宫干政现象并不嫌弃,反而给了她们极高的评价,这与历朝文士们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官方修订的史料记载中,就记载着大宋三百年来,“内无唐武、韦之祸。”后面还加了一句感叹:“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由此看来,宋王朝后宫干政,在当时的文人们看来,就是小两口拌嘴,正常现象。
“思想开明”的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虽然军事实力较弱,常常对外求和,但是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幅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北宋的风流与繁华。然而这样一个在历史长河里璀璨耀眼的朝代,却仅仅存在了百年,便亡于异族的铁骑之下。
关于其灭亡原因,后世议论纷纷,有人讲北宋看似亡于靖康之变,实则亡于贯穿北宋长达百年的党争。南宋则亡于文臣独大,权相政治缺乏统治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权相不可能完全控制皇帝及其周边;权相的控制力难以渗透至县级政权以下。
宋朝开国太后宋宣祖昭宪杜太后
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母亲
堪称居安思危的奇女子
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新乐市杜固镇杜固村人
昭宪皇太后杜氏(902年~961年9月17日),名杜审萍,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新乐市杜固镇杜固村人,北宋开国皇太后,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秦王赵廷美之母,太师杜爽(追赠太师)长女,母为范氏。根据史料记载,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被将士们拥戴为帝,这个消息传回京城后,赵匡胤的家人们都被吓着了,全家都慌乱不已,只有这位后来的杜太后,镇定自若,对大家讲:“我的儿子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大家担忧什么呢?”《宋史·杜太后传》——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何忧也?面对如此大事,杜太后能做到泰然自若,这得有一颗多大的心脏。这太后干预朝政、指定皇位(要传位给弟弟)不仅没挨骂,还被夸了千年,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事件
从先秦到满清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我国的政治舞台上从来不乏女性的身影,然而不管是秦宣太后也好,还是吕雉也罢,她们终究是师出无名,不被朝臣所支持。直到宋朝,开始有了明文规定,若是皇帝年幼或是身体有疾而无法处理公务,则将朝政大权暂时交由皇太后掌控,这一规定从国家方面彻底承认太后垂帘听政这一制度。
历朝历代对于女主干政多有排斥,其原因可追溯至《尚书.牧誓》,其载:“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认为母鸡来做公鸡所负责的事情,会导致家族败坏。后代文人也多持相同看法,普遍认为牝鸡司晨会带给家族不好的影响。宋代有鉴于历史上因皇位继承而引发家国大乱的教训,对于后族、宦官有相当严格的规范。不过再缜密的规定,终究抵不过由于身体虚弱、英年早逝的皇帝们,这也给了甫成为太后的皇后一个女主摄政的机会。
因此,宋朝女性在政治上极为活跃,两宋三百年,垂帘听政的太后加起来共有九位,其人数堪称“中华历朝历代之最”。九位摄政后宫从时间上来讲,大多为一年左右,就是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当然,也有例外,例如高正仪即宣仁皇后高滔滔就是其中在中华史上最为享誉盛名的一位,她在九位女性之中排名第二,前后九年时间,但却是众人之中名声最好的一个,甚至被后人赞为“女中尧舜”!
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宋真宗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垂帘听政11年有母仪天下的气质,电视剧《大宋宫词》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后世常把她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一位被民间传说污名化的贤后!她出身微寒,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步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刘娥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她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注重选拔人才,推行教育,为宋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刘娥的统治时期,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仁宗盛治”。千年之后,依然会有人传颂:汉之吕雉,唐之武瞾,宋之刘娥讲起垂帘听政你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慈禧,毕竟这位皇太后可是被唾骂了百年,很多人都把清朝覆灭怪罪于她的身上,因此垂帘听政也就不是一个太好的词。不过不仅你这样认为,古代士大夫也基本都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垂帘听政会扰乱朝政,造成动乱。但史上却有一个朝代出现了九位垂帘太后,而且还都被士大夫所接受,这个朝代就是宋朝。
今天我们就从北宋南宋一路梳理,宋朝九位垂帘太后十次垂帘听政的事迹,看看这些太后为何会被士大夫接受。
北宋
刘太后
刘娥太后受真宗遗诏垂帘听政,其垂帘时间长达11年。刘太后死后,仁宗亲政。当时有人议论刘太后垂帘之事,范仲淹对仁宗说,对于刘太后的一些小过失应忽略,应多看刘太后对朝政所做的贡献。
刘娥(970年—1033年),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垂帘听政11年。刘娥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刘娥身为皇后,不但处置宫闱之事,有理有据,未有大的疏失;而且真宗皇帝退朝后,阅览天下的奏章,多至深夜,刘娥总是陪伴左右,参与国事处理。刘娥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真宗驾崩后,权臣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刘娥亦察觉到丁谓的野心,二人矛盾逐渐激化。王曾见刘娥与丁谓已生间隙,遂趁机单独进谏刘娥,上陈丁谓窃弄权柄、包藏祸心,社稷将危。刘娥怒不可遏,决心除掉丁谓。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在承明殿召见群臣,将宰相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并与内廷宦官雷允恭勾结的证据公诸于众。刘娥欲杀丁谓,在群臣劝阻下,最终将丁谓罢相,抄没家产,贬至崖州(今海南岛)。丁谓被贬后,刘娥与宋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娥位右,正式开始临朝听政。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第一次穿龙袍),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武则天死后300年,她差点成为中国第二位女皇帝。刘娥曾于上朝时问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后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献上《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询问朝臣看法,众臣皆不敢言,唯刚直的鲁宗道说:这样做,又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处?刘娥最终还是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刘娥这番话一出,所有大臣都松了一口气,就连仁宗也是感恩戴德,对她更加恭敬。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刘娥决定翌年二月,她本人要身着帝王之服去大宋王朝的太庙行祭祀大典。群臣闻之,多有反对。尚书·礼部侍郎薛奎进言:太后身着帝王服饰,在太庙行礼时是行男性皇帝的礼还是女性后妃的礼?刘娥竟也一时无法作答。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虽遭大臣激烈反对,刘娥仍再次身着帝王衮服,在宋朝太庙祭祀宋太祖等宋朝历代帝王。作为对群臣和士大夫的妥协,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顾这段往事时讲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临朝,陛下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染病,下令大赦天下,将乾兴元年即刘娥临朝以来的贬死之人包括寇准、曹利用等刘娥的政敌们恢复旧有官职,并将丁谓从贬黜的远地内迁。 明道二年三月甲午,刘娥崩逝。 宋仁宗在皇仪殿召见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牵扯身上衣服,是何意?”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仁宗醒悟,下令给刘娥换上后服,然后入殓
其实史料有记载对刘太后的评价,而且多为好评。《长编》载:“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据上可知,大臣对刘太后是认可的,其认可源自刘太后对朝政所做的贡献。刘太后最大的贡献就是辅佐仁宗,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稳定了朝局,虽然仁宗并非刘太后所生,但刘太后辅佐仁宗极为尽心尽力。刘太后垂帘之初革除真宗朝的弊政,将真宗心爱的天书随真宗一起下葬。这对革除真宗朝的弊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朝政纳入到正常轨道中来,而不是像真宗时期那样大搞迷信活动。
针对真宗后期大肆挥霍资财造成财政紧张的情况,刘太后要求官员廉洁,禁止贪污收受贿赂和贡献财物以获得爵位。当时大臣刘绰,想通过捐粮的方式来获得高官,刘太后予以拒绝,刘太后在处理朝政上有自己的想法,并非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以理服人。
可见,刘太后非常聪明,当时的大臣也没有预想到刘太后的用意。刘太后通过此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官员举荐自己的亲族,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
曹太后
曹太后是宋朝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曹太后对朝政的作用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仁宗时期、英宗时期、神宗时期。
通过阅读史料可知,曹太后是一个很有气度、智慧与修养的女性,曹太后的这些特征通过两件事可反映,这两件事发生在仁宗时期。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1018年—1079年11月16日),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尚书虞部员外郎吴安僖王曹玘的女儿。明道二年(1033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1034年),册为皇后。宋英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十三个月,宋神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一是曹太后面对后宫后妃之间的争宠所表现出的气度
后妃争宠一直存在于历朝历代,一些后妃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不择手段,采取一些极其残忍的方式,甚至牺牲他人性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仁宗皇帝时,后妃争宠之事同样存在。曹太后当时虽为皇后,但是并不得宠。仁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张贵妃,但是曹太后一直表现地很大度,反而是张贵妃表现地很过分,张贵妃身为贵妃,却仗着自己受宠,在出游时借皇后的仪仗出游,曹太后表现的很大度,将仪仗借给张贵妃。
二是曹太后临危不乱
在仁宗时,宫内发生了叛乱,皇帝听到有叛乱发生,想快速出宫,曹太后派王守忠来救。曹太后预感到贼会纵火,就命宫人备好水,果然贼人纵火,随即浇灭。为了鼓舞士气曹太后剪掉头发,作为信物,许诺天亮之后赏赐大家,激起了大家的斗志,最终击退了盗贼。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曹太后临危不乱,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使得仁宗没有受到伤害,对稳定赵宋统治做出了贡献。总体来讲,史家给予了曹太后较高评价,称“慈圣光献曹后佐佑二庙定策,立英宗、神宗,本朝后妃间盛德之至者也。”
高太后
高太后在哲宗时垂帘听政,高太后对朝政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神宗时期和哲宗时期。在神宗时期是间接参政,在哲宗时期是直接参政。
我们都知道曹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除了曹太后,还有一位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那就是神宗的母亲高太后。
宣仁圣烈皇后高氏(1032年—1093年9月26日),小字滔滔,亳州蒙城县(今安徽省蒙城县)人。中国北宋政治人物,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陈王高遵甫之女。高氏出身名门,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她四岁时被抱养在宫中,被曹皇后视为己出。在仁宗与曹皇后共同主持下,嫁与仁宗养子赵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册封为皇后
高太后作为神宗的母亲,在宋代注重孝道的环境下,神宗不可能不顾曹太后和高太后的态度,所以使得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没能很好的实施。不能讲王安石变法内容没有很好地实行完全是因为曹太后和高太后,但是,她们却间接地对神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高太后的间接参政。
神宗病死后,哲宗继承皇位。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反对神宗的变法,此时高太后掌握朝政,肯定要将其反对新法的主张付诸实施。高太后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宗旨,废除神宗新法,任用反对派的一些大臣,对神宗时期支持新法的大臣及新党严厉打击,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新法被逐步地废除。
在这个过程中新党、旧党之间的斗争激烈,高太后打击新党加剧了党争,对北宋的朝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除了新党旧党之间的斗争外,旧党内部也有分化同样进行斗争。旧党按照地区分化为蜀党、洛党、朔党。新党、旧党和旧党内部进行斗争完全是因为个人恩怨,而非为了朝政而引起的政见不同,他们不关心朝政,甚至不择手段地进行陷害对方,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高太后废除新法,但却并没有采取更好的措施治理国家,废除新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废除新法。等高太后病逝后,旧党被高太后重用得势,自然对高太后评价高一些,甚至进行夸大吹捧,把高后称作“女中尧舜”。哲宗想把高太后追废为庶人,之后在哲宗母亲和曹太后的劝说下哲宗才放弃。高太后垂帘九年,在垂帘之初拥立哲宗继位,在皇帝年幼时垂帘听政,对稳定政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垂帘后期发生元祐更化,导致党争激烈,朝政混乱。但总体来看,并未对朝政造成大的危害。
向太后
向太后在徽宗时垂帘听政,向太后对北宋朝政的影响体现在徽宗时期,首先是徽宗继位,其次是在徽宗时期垂帘听政。
哲宗死后无子,哲宗死前也未留下诏书指定皇位继承人,那就只能从哲宗的弟弟中进行选择,最后选择了哲宗的异母弟弟端王赵佶继位。
哲宗还有两个同母弟弟申王赵佖、简王赵拟,而且赵佖是最年长的,按理来说不应该由端王继位,他的继位是有争议的。但是向太后支持由赵佶继位,可以讲徽宗的继位完全是由向太后决定的。
向皇后(1046年―1101年),谥号钦圣宪肃皇后,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从曾祖辈开始居住开封。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101年,向皇后去世,享年56岁
徽宗虽然继位,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皇位是不稳固的,所以恳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以徽宗年长而推辞,但是徽宗哭着请求向太后,向太后才勉强答应。史载:“帝拜泣,移时乃听。”
向太后是继高太后和曹太后之后又一位守旧派的代表,她重用旧党,肯定元祐更化,对绍述之政予以强烈的批评,通过为旧党大臣追复官位、恢复名誉的方式进一步打压新党。向太后在徽宗帝统不正的情况下垂帘听政,对稳固徽宗皇位和政局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她在垂帘期间不贪恋权力,不到半年即归政。史载:“后虽同听断,曾不半载。”因此,向太后被后世称为贤后。
孟太后
孟太后是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垂帘两次的太后,这两次垂帘对巩固宋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入汴京,皇族、宗室都被金兵掠走,曹太后因为被废、不在宗室籍内、居住在宫外得以幸免,在两宋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昭慈圣献皇后孟氏(1073年-1131年),洺州(今河北永年)人,宋哲宗赵煦第一任皇后,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元祐七年(1092年),得到高太后青睐,立为皇后。绍圣三年(1096年),因刘婕妤有盛宠,并诬陷孟皇后诅咒哲宗,间接导致孟皇后被废黜,移居瑶华宫。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赵佶继位,在向太后的授意下,徽宗恢复孟氏皇后名号,尊为“元祐皇后”,位居“元符皇后”(即哲宗继后刘氏)之上,次年,向太后崩,不久在崇宁元年(1102年),孟氏再次被废黜,再居瑶华宫
一、金兵洗劫而去之后,扶植了一个政权,即张邦昌伪楚政权,此政权由于是金朝扶植的,所以并没有得到当时朝中大臣的普遍认可。
有部分官员不想屈从于张邦昌的政权,当时宗室中没有被金兵掳走的只有当时在外抗击金兵的康王赵构,这些官员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希望康王早日继皇帝位。
在此情况下,张邦昌请求孟太后垂帘听政。孟太后在垂帘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其支持和运作下,赵构成为大宋皇帝,这个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影响中国历史走向。之后孟太后不贪恋权力,随即宣布还政。
二、高宗继位后,并没有抗击金军而是安于现状,这引起了朝廷中官员与军民的反对,再加上本身不具备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苗傅、刘正传发动兵变,同时要求高宗禅位于三岁的儿子,孟太后垂帘听政。
高宗闻变,宣布让位。孟太后并不同意由高宗的三岁儿子做皇帝。但苗、刘二人依然坚持,孟太后同意垂帘听政。她一面积极地安抚叛兵,一面设法让高宗复位,最后,高宗重登帝位。
通过以上论述,孟太后对朝政的影响体现在其两次垂帘听政期间,这两次听政都对朝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稳定朝局及宋朝政权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宋
吴太后
吴太后在宁宗朝垂帘听政,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孝宗病死,而光宗受其后李皇后的挑拨,及李皇后所做事情的刺激,不能主持丧礼。
李后狠毒,爱嫉妒、通过一事可反映,光宗“睹宫人手白,悦之。”后来,李后命人送给光宗一个食盒,盒子里装的竟然是那个宫人的手,光宗因此受了很大的刺激。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1115年-1197年),河南开封人,为宋高宗赵构第二任皇后。吴氏十四岁入宫,后侍奉赵构,赵构登基后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又累进封为才人、婉仪、贵妃。绍兴十三年(1143年)被册立为皇后,83岁去世,谥曰宪圣慈烈皇后,祔葬于永思陵。吴后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后来李后还残忍的把黄贵妃杀害了,而且李后挑拨光宗和孝宗的关系,导致光宗与孝宗的关系紧张。孝宗病重,直到其死,想见光宗,都未见上。
吴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光宗不能执丧尽孝道的行为,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大臣也曾劝告过光宗,但并无作用。光宗的作为让大臣彻底失望后,大臣请求吴太后垂帘听政。
吴太后垂帘听政后,立嘉王为宁宗皇帝。立宁宗后,使得当时朝政摆脱了孝宗、光宗时期的不稳定局面,趋于平稳。吴太后不贪恋权力,立宁宗的第二天即宣布撤帘,因此,吴太后受到了史家的好评。
杨太后(宁宗皇后)
杨太后(宁宗皇后)在理宗时期垂帘听政,宁宗死后无子,赵竑为帝。但是赵竑想除掉史弥远的想法被史弥远知道后,史弥远就谋划要废掉赵竑,改立赵贵诚为太子。
史弥远想立赵贵诚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因为赵贵诚是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但杨太后不同意。经过杨太后的两个侄子杨石、杨谷多次请求,杨太后在非常无奈的情况下同意了。
恭圣仁烈杨皇后(1162年6月30日—1233年1月18日),原名杨桂枝,严州遂安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齐王杨渐之女,宋宁宗赵扩的第二任皇后。少以姿容入宫,侍奉吴太皇太后,后吴太皇太后将杨桂枝赐给赵扩。赵扩即位,于庆元二年(1196年)三月封杨桂枝为平乐郡夫人。庆元三年(1197年)四月进封婕妤,五年(1199年)五月进封婉仪,六年(1200年)二月进位贵妃,十一月生郢冲英王赵增。嘉泰二年(1202年)冬生华冲穆王赵坰,十二月十三日立为皇后
之后史弥远命人伪造假的诏书,废赵竑、改立赵贵诚,赐名字为昀,即帝位、杨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当时史弥远掌握朝政,但是在立理宗的问题上依然努力争取太后的同意,可见,太后在稳定政局方面的作用。
杨太后在完成她的使命后即宣布撤帘归政,当时其侄子劝告杨太后垂帘时间不应太久,否则可能受小人挑拨惹来祸端。杨太后听取了其侄子的建议,很快宣布撤帘归政。
杨太后的垂帘听政壮大了史弥远的权势,虽然理宗身为皇帝,但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史弥远手中,而且其掌权时间长达27年,对南宋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直到史弥远死去,理宗才得以真正亲政。所以讲,杨太后的垂帘助长了史弥远擅权的野心和气焰,影响了南宋的朝政。
谢太后
谢太后在恭宗时期垂帘听政,理宗死后,其侄子赵禥即帝位,是为度宗。
度宗并无治国的能力,一味依靠当时的大臣贾似道,致使贾似道专权,其卖官鬻爵,独断专权,对反对自己的大臣进行破害,扰乱了南宋的朝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加上此时蒙军侵扰南宋,贾似道的专权加速了南宋走向灭亡的步伐。
咸淳十年七月,度宗死后他的儿子赵显即皇帝位,是为恭帝。尊理宗谢后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垂帘期间,结束了贾似道的专权局面。
谢道清(1210年—1283年),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宋理宗赵昀的皇后,右丞相谢深甫的孙女,父谢渠伯。祖父谢深甫因拥立杨太后(杨桂枝)有功,杨太后选谢女入宫,恰好此时宫中有鹊来巢,以为祥兆。然谢道清生而黧黑,眼睛旁有一黑痣,入宫后一次大病皮肤脱去后莹白如玉,黑痣也没了。本来理宗欲立贾氏(贾似道姐姐)为后,但杨太后认为谢氏端庄有福,左右也窃窃私语讲:“不立真皇后还立假(贾)皇后吗?”这样才成为理宗皇后。德祐元年(1275年)其孙宋恭帝继位,由于宋恭帝只有4岁,因此由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但军政大权仍在宰相贾似道之手。后来,谢道清在满朝激愤的情况下罢免贾似道,但为时已晚,元军已破襄樊,宋朝无力回天。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谢道清求和不成,只好抱着5岁的宋恭帝,带着南宋皇族出城跪迎,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南宋灭亡后,谢道清由太皇太后降为寿春郡夫人
谢太后垂帘时期,贾似道专权局面结束,但也未能挽救宋朝的颓势。元朝军队向南宋都城临安发起攻势,当时的官员畏惧元军,官员纷纷逃跑。谢太后对官员们讲:“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叛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
谢太后的话非常有道理,宋代士大夫在历代士大夫中地位最高,享有很多优待,但还是有些官员逃跑。谢太后也试图召集官民抗击元军,但因为南宋已经出现太多问题,军队实力弱,缺乏领导核心,官员们也不能团结起来抗击敌人。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派人送去玉玺和投降书,到三月时元军将恭帝、官员等上千人掳走,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杨太后(度宗淑妃)
杨太后(度宗淑妃)在端宗、怀宗时期垂帘听政,端宗企图复兴宋朝,但当时的情况宋朝复兴是不可能的了,当时朝廷内部矛盾突出,且当时端宗只有8岁,即使是杨太后垂帘听政也没有意义。
杨淑妃(?―1279年),宋度宗赵禥之皇妃,宋端宗赵昰的生母。杨氏初入宫时,被封为美人,咸淳三年(1267年)封淑妃。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赵昰继位,被尊为皇太后。据记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谢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最后在江门新会崖山建立行朝,史称“二王南迁”。1276年临安陷落后,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护送下和赵昰、赵昺(赵昰弟、母俞修容)经温州逃到福州。7岁的赵昰即位为宋端宗,尊杨淑妃为皇太后。1278年赵昰去世,传位异母弟弟赵昺。1279年,宋朝军队在崖门战役中败退,丞相陆秀夫抱着赵昺投海自尽,杨淑妃听说消息后,感叹宋朝复兴无望,投海自杀殉国。《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杨淑妃,初选入宫为美人。咸淳三年,进封淑妃,推恩亲属幼节等三十四人进秩有差,生建国公昰。昰走温州,又走福州。众推为主,册妃为太后;封弟昺卫王。昺,修容俞氏所生也。景炎二年,大军围昰于海上。明年四月,昰卒,昺代立。祥兴春二月,昺投海死,妃闻之大恸,曰:“我艰关忍死者,正为赵氏祭祀尚有可望尔,今天命至此,夫复何言!”遂赴海死。其将张世杰葬之海滨。
据《赵氏族谱》载,杨淑妃懿名杨巨良,生于淳祐四年农历四月廿七日,即公历1244年6月4日,薨逝于祥兴二年农历二月初六,即公历1279年3月19日,懿寿三十六岁。“仁慈圣节皇太后”是赵氏族人给杨太后的谥号。关于杨太后的身世,目前存在三种说法:第一种:父杨镇,此说见于民国时赵锡年修订的新会三江《赵氏族谱》。1971年赵族在台湾编印的《大宋皇帝皇后像纪》说:“据赵氏族谱载,后讳巨良,枢密使杨镇长女也。”该书杨太后像额称“杨皇后”也不准确,她只是淑妃。第二种说法:父杨瑞芝,浙江淳安人,1987年淳安县发现其家族的家谱《宏农杨氏宗谱》,谱载家族从开封迁至淳安。不过,此说不广,仅见于某篇学者文章。第三种说法最多人认同:父杨缵(一作杨瓒),是诗画琴人。南宋周密(1232-1298年)著《浩然斋词话》说:“杨缵字继翁,号守斋,又称紫霞,本鄱阳洪氏恭圣太后姪杨石之子。……任至司农卿,浙东帅,以女选进淑妃,赠少师。所度曲多自制谱,后皆散失。”她是宋末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宋末匡扶两朝幼帝,起到重要作用,作出重大贡献,尤其坚持到最后英勇殉国,崖山功勋,名垂千古!《杨太后陵》明朝·李翔:“天南南尽欲何之,有此天昏地暗时。精卫力微徒切念,杜鹃声苦剩馀悲。腥氛叵测㳽寰宇,块肉堪怜送海涯。行访适逢山雨过,泪珠犹缀野花枝”。载于明朝黄淳《厓山志》卷五。《宋杨太后陵》清朝·陶元藻:“江皋月黑东瓯天,猗兰下走悲风旋。扈嫔仓皇三十六,城隅堕舄洲遗钿。间关忍死水乡畔,心惊晏驾鱼龙川。周家少帝魂亦苦,乘除漫说天无权。云澳梧楸青澳竹,杜鹃南向厓山哭。网得鱼来剖鱼腹,中有流离赵氏肉。金镫无处照珠旒,黄土谁人瘗脂盝。临安问寝旧龙楼,知有狐狸上春屋”
当元军发动强大攻势时,抗元将领陆秀夫带着怀宗一起跳海了。杨太后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悲痛跳海而死。杨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处在南宋末年,其垂帘期间没有什么作为,因为当时的政局换成任何人也难有作为,但是杨太后最后选择跳海而死还是很令人钦佩的,宁可死去也不想最后投降元军,是很有气节的。
结 语
古代朝政方面的事情,一直都是皇帝和朝廷官员来讨论处理,一般情况下,女人是无权干涉朝政的,除了武则天。毕竟女性处理朝政是大忌。不过这种情况在宋朝却有不同。在宋朝女人也是可以处理朝政的,而且文武百官也都不会反对!
以上阐述了宋朝九位垂帘太后十次垂帘听政,我们可以发现这九位太后,有的垂帘时间较长,有的较短、有的对朝政做出的贡献大,有的在其垂帘期间没有太多作为。但这些太后垂帘听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太后都比较谨慎,能够进行自我约束没有对朝政产生太严重的危害,因此士大夫也都能接受太后听政。
那么宋朝摄政的太后和唐朝的武则天把持朝政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吗?这种不同可以解释为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武则天等人是主动夺取皇位,执掌朝政。其实,宋朝的女性是由于自己的老公倒下了,朝局需要人来打理的时候,而不得不处理男性负责的这些事情的。
换句话讲,宋代的后妃摄政的权力,还是自己家中男人所主导的政治地位所给予的。其实就算女性在政治方面拥有很大的能力以及作为,还是会受到严重的限制以及阻碍,也就是讲宋代对摄政的皇后,制定了符合皇室的法规,还有一些准则事宜,这样就可以看出和武则天的统治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宋朝皇后个个容颜秀丽
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以及宋代皇后的肖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每一位宋朝皇后的样貌,就连当时宋代后妃的细节变化服饰,我们也可以从细微中观察出来。宋朝不仅拥有历代皇后的肖像,而且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朝堂特色,那就是女主太后专政。两宋共有18位皇帝,却有9位太后、太皇太后有垂帘听政的经验!
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给人一种贤淑端庄大气,优雅大方得体“容颜秀丽”的形象
从宋朝的皇后肖像画中,不仅能看出每位皇后的五官特色,细致如宋代后妃冠服制度的变化也都能看得到,幅幅栩栩如生的皇后肖像画。
不过宋朝的女主政治,与“牝鸡司晨,为家之索”大有出入,实际上应是“为家之索,牝鸡司晨”,由于家中男人倒下了,牝鸡不得不出来司晨。而宋代后妃的摄政权力仍由男人主导的政治社会所给予,她们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会面临到更严重的挚肘与阻碍,加上宋朝文人家族对妇女的女教教导,让这些摄政的太后、皇太后们愿意配合皇室祖宗法与父权社会的准则行事,也使她们与唐朝武则天大不相同。
瑶溪大族 宋宗室秦王裔
新中国第一批光荣军属赵族搜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