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的野心,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

战争史札记 2025-01-13 17:34:23

面对外交领域的严峻挑战,英国决策层毅然决定摒弃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转而采取结盟外交的战略路径。那时,欧洲大陆上已赫然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德奥意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英国决策者面临着艰难抉择:是应与德国携手合作,还是与法国及俄罗斯修复关系?鉴于局势错综复杂,英国的政策走向只能依据事态的演变灵活调整。

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与法国及俄罗斯的矛盾冲突,相较于与德国的矛盾,显得更为激烈。特别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强势扩张,给大英帝国带来了极大的不安。为了有效遏制俄罗斯在远东的进一步扩张,英国不仅积极寻求与日本建立盟友关系,还试图与德国达成地区性同盟,共同应对俄罗斯的威胁。然而,德国此时的外交政策正经历着由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向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深刻转变,后者旨在夺取世界霸权,视英国为主要竞争对手。鉴于德国尚未完全崛起,面对英国的结盟提议,德国采取了既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结盟的微妙态度,并试图在谈判中迫使英国在殖民地权益上作出妥协。英德两国首次同盟谈判的契机,源自俄罗斯对中国旅顺口的占领。为了阻止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渗透,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于1898年3月29日正式向德国驻英大使哈茨费尔德提出了开展同盟谈判的建议,随即两国启动了结盟谈判进程。英国提出的条约草案建议,双方共同承认俄罗斯已占领的中国领土,并由英德两国共同保护中国除满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了满足德国方面的要求,英国同意将条约草案提交议会审议,并就殖民地问题与德国进行进一步磋商。从条约草案的内容中不难发现,英国所倡导的英德同盟,主要目的是在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构建一道对抗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屏障,而非寻求全球性的战略合作。英国实质上是希望利用德国作为对抗俄罗斯的工具。对此,德国政府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且认为在远东参与反俄同盟并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深陷,反而能够减轻德国东部的边防压力,并有可能削弱法俄同盟的实力。因此,德国政府向驻英大使发出的明确指示是:避免仓促缔约,谨慎评估利弊。在19世纪末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为确保在即将爆发的英布战争(即英国与布尔人共和国之间围绕南非领土及资源争夺的冲突)中维持德国的中立立场,于同年8月作出了在殖民地议题上向德国妥协的决定,双方签订了旨在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条约。然而,仅仅一年有余,英国又与葡萄牙达成了另一项协议,实质上使得先前的英德条约失去了效力。在此之前,德国尚未察觉到自己已被欺骗,首次英德同盟的谈判便悄然无疾而终。

随着英德两国在萨摩亚问题的圆满解决,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外交大臣毕洛夫(1900年出任宰相)于1899年11月踏上了访问英国的行程。期间,一贯秉持英德友好立场的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在与德国皇帝的会谈中,再次提出了构建英德同盟的议题。他通过承诺支持德国的巴格达铁路计划及两国共同瓜分摩洛哥作为合作的基础,力劝德国加入拟议中的“德美英三国总协定”,旨在联合对抗俄罗斯与法国。面对张伯伦的热情提议,毕洛夫因考虑到美德关系的持续恶化,并未直接拒绝,而是采用了外交辞令进行委婉回应。他提出,若张伯伦真心希望促成德美英三国结盟,应利用其广泛的影响力,消除德美之间的误解,并向美国阐明善待德国的重要性。然而,毕洛夫的这一番措辞却给张伯伦带来了误解,他误以为德国的结盟计划已获认可。次日(11月30日),张伯伦在莱斯特城发表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演说,公开阐述了其英美德三国结盟的构想。他强调:“条顿族与盎格鲁-撒克逊族之间的特性差异微乎其微……如果英美联盟已然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么,在条顿族与盎格鲁-撒克逊族这两大主要分支间形成的三国联盟,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无疑将更加势不可挡。”然而,张伯伦的这一演说立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不仅遭到了英美媒体的普遍谴责,也迫使毕洛夫紧急出面澄清,明确否认了与英美结盟的意图。甚至在1900年12月11日针对帝国议会的正式演说中,他明确提出了一项战略构想: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海军力量,旨在有效抵御“海上最强势力”的潜在侵略,并断言:“回溯两年前,或许尚可讨论是否存在与英国爆发冲突的风险,但时至今日,此类断言已难以成立。”此番言论对张伯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德国的敌意自此生根,导致第二次英德同盟协商以不和谐的氛围告终。

次年2月,俄罗斯外交部长穆拉维也夫访问法国巴黎,其目的在于策划俄德法三国间的同盟体系,意在干预正在进行的英布战争。尽管这一倡议因德法间深厚的历史积怨而未能实现,但它对英国构成了显著的震动。彼时,英俄在远东地区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英国与俄法两国的关系因此变得极为紧张。为优化其外交态势,英国于1901年重启了与德国的结盟谈判,此次为双方第三次尝试。英方代表为新上任的外交大臣兰斯多恩,而德方则由驻英大使馆秘书埃卡德施泰因出任代表。然而,此次协商从一开始便遭遇重重阻碍,双方在同盟的性质与范围上持有根本性的不同意见。英国旨在建立一个专注于远东的区域性同盟,而德国则力主构建一个涵盖英国与三国同盟的全面伙伴关系。英国拒绝加入三国同盟,德国则持强硬立场,表示“若非全面同盟,宁可放弃”。最终,此次英德同盟的协商以失败告终。可见,英德两国在争夺全球霸权上的根本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英国之所以积极参与谈判,旨在缓解其当前的困境,并试图利用德国作为反俄的盟友,同时,英国对德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意图始终保持警惕。随着英布战争的结束,英国的外交环境有所改善,加之英日同盟谈判的启动,英国对英德同盟的热情显著减退,态度也愈发强硬。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自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以来,德国积极向外扩张,大力发展海军,意在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除继续与法国保持敌对关系外,德国已将英国视为未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对手。在此背景下,德国与英国的谈判,实则是一场围绕全球影响力与战略地位的深刻较量。在分析德国对英国的外交策略及其背后的动机时,我们不难发现,德国旨在利用英国的外交孤立态势,试图将英国纳入其全球争霸的战略框架内,旨在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同时,德国亦期望通过外交谈判,迫使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从而削弱大英帝国的全球影响力。由于英德两国在结盟问题上缺乏共同利益基础,且存在着关于世界霸权争夺的深刻矛盾,因此两国的结盟谈判注定难以成功。英德同盟谈判的破裂,促使德国加速推进其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一政策对大英帝国构成了严峻威胁。至此,英德两国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中,德国作为新兴大国,在殖民扩张方面起步较晚,至一战前夕,其殖民地总面积仅为290万平方公里,不足英国的十分之一。然而,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当其试图加入“资本主义盛宴”时,却发现“席位已被占光”。因此,德国不得不采取掠夺手段,将目标瞄向那些已被老牌殖民国家“占据”但“消化不良”的地区。1897年,德国外交大臣毕洛夫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指出:“德国已不满足于仅拥有‘蓝色天空’的时代,我们同样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德国要求根据其实力的增长,重新划分殖民地版图,而拥有最广泛殖民地的英国,自然成为了德国的首要目标。1898年,德国驻英大使在与英国外交大臣的交谈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英国殖民地资源的羡慕与渴望。他直言:“英国拥有了一切,而我们却一无所有。”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洲及中东近东地区。19世纪末,英国已在中东近东地区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并将其视为维系大英帝国兴衰的关键所在。然而,德国自该世纪末起开始积极向这一区域渗透,其标志性举措是计划修建自柏林经君士坦丁堡至巴格达的“巴格达铁路”(又称“三B铁路”)。1903年,德国与土耳其达成协议,获得了修建该铁路最后一段的特许权。德国的“三B计划”旨在将整个中东近东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并意图切断英国经由陆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这对大英帝国的存续构成了严峻威胁。德国政府对此毫不讳言,明确表示其目标在于打破英国的霸权地位,确立德国的优势。为应对德国的“三B计划”,英国采取了“三C政策”,即计划修建一条由北非开罗至南非开普敦(途经巴格达)再延伸至印度加尔各答的铁路(又称“三C铁路”)。由于“三B铁路”与“三C铁路”在波斯湾沿岸交汇,英国与德国于1903年初就英国资本参与巴格达铁路建设一事展开了谈判。英国方面要求负责修建波斯湾沿岸段的铁路,但遭到德国的拒绝。此后,英国决定不参与巴格达铁路的建设,并由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在议会发表声明,警告任何国家不得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否则英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进行对抗。这一声明随后得到了英印总督率领英国海军印度分舰队在波斯湾进行的示威性航行的支持。第二,在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德国已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备受各国重视。19世纪中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英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逐渐受到挑战。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迁及英德关系的战略调整近年来,英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正经历显著下滑。历史数据显示,1870年,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的占比分别为22%、8%、13%与10%。然而,至1913年,这一比例已调整为15%、11%、13%与8%。尽管英国依然位居榜首,但其与德国、美国之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尤其是与德国的海外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英国驻外领事向国内提交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竞争态势:“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德兰士瓦、中非、印度、东亚,还是太平洋岛屿及中国东北,英德两国间的商业角逐无处不在。凡是有《圣经》与国旗相伴,且国旗引领贸易之处,皆可见德国贸易代表与英国商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德国在对外贸易、海上运输及资本输出等领域对英国发起的强劲挑战,严重威胁到了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霸权的经济根基。

第三,英德之间的矛盾还进一步体现在两国海军力量的持续扩张与军备竞赛上。英国历来依靠强大的海军与制海权来确保其世界霸主地位,而德国则视击败英国并夺取制海权为成为世界领袖的先决条件。因此,自19世纪90年代末起,德国开始大力增强海军实力。英国对此反应强烈,坚决不容许德国在海军力量上逼近或超越自己,从而引发了双方之间的多轮军备竞赛,这无疑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使之陷入了难以逆转的紧张局面。综上,英国开始将德国视为最为棘手的对手,并据此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1902年,英国在远东与日本建立的同盟关系,标志着其正式放弃了“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然而,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仍在欧洲,为应对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英国急需在欧洲大陆上寻找盟友,与德国素有深仇大恨的法国自然成为了英国结盟的理想对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