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冲时点”风险分析

未来凯语 2024-10-19 09:28:40

一、案例引入:央行表示缓解金融机构“冲时点”现象,引导信贷均衡投放

“冲时点”现象,是指金融机构在特定时间点(如季度末、年末)为完成考核任务或追求短期利益,集中投放大量信贷资金,导致信贷投放节奏失衡,不仅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针对这一问题,央行自去年下半年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实现均衡投放,避免信贷市场的过度波动。

首先,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例如,去年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其因资金紧张而集中投放信贷的压力。同时,央行适时降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其次,央行在信贷投放方面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管。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普惠小微、涉农、民营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央行还通过设立专项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为特定领域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以及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信贷结构的优化,也有效缓解了金融机构的“冲时点”压力。

在央行政策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节奏逐渐回归理性,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了空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2.93万亿元,虽然同比略有回落,但仍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既稳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避免了过度冲高导致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和精准。

此外,央行还密切关注外汇市场动态,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跨境贸易投资外汇便利化政策供给,稳步推进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民币汇率在全球货币中表现稳健,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外汇储备总体稳定,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二、案例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常州分行被罚款128.815383万元

2024年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发布公告,对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行处罚款人民币128.815383万元。

常金罚决字〔2024〕30号公告显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行(简称“中国建设银行常州分行”)存在贷款季末发放季初收回“冲时点”的违法事实。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八条及相关审慎经营规则决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128.815383万元。

三、风险分析:银行贷款“冲时点”成因

(一)满足监管指标要求

银行需要满足特定的存款准备率、流动性比例等监管指标。在某些时点,如月末、季末或年末,监管机构会对银行进行考核,此时银行会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存款、优化贷款结构,以确保达到监管标准,避免可能的处罚。

(二)考核与激励机制

银行内部对于分支机构或员工往往有存贷款业务的考核要求。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或者获得更好的业绩激励,银行会在特定时点加大营销和推动力度,吸引更多客户存款,以完成业绩目标。

(三)信贷资源调配

冲时点也是银行调配信贷资源的方式之一。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时点,银行可以通过加大贷款投放来优化信贷结构,同时获取更多的利息收入。而在资金紧张的时点,则会通过吸收存款来确保流动性。

(四)市场竞争策略

银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存款方面。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银行会在某些特定时点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粘性。冲时点也是银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四、案例拓展:银行“冲时点”现象的不利影响

(一)“冲时点”对金融市场方面的负面影响

银行业整体存在的“冲时点”与拉存款短期化行为,显著干扰了信贷市场的平稳运行秩序。在传统信贷业务复制成本较低、业务品种相似度高的背景下,以牺牲议价能力与风险控制为代价的集中投放模式,既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持续性需求,又通过恶性竞争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此外,“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还易引发结构性流动性紧缩,增大了银行体系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的难度。

商业银行的“冲时点”行为,人为扭曲了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如季末等关键时点的存贷款数据失真。近年来,“早投放、早收益”的潜规则促使信贷市场频繁上演古诺博弈的实例,不仅贷款投放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规律性特征,存款市场也同步出现季末冲高的一致现象。这种信贷操作模式不仅加剧了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还误导了实体部门对宏观经济走势及货币调控政策取向的准确判断。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形成的货币政策“倒逼机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与市场公信力,增强了银行机构与监管当局在政策底线博弈中的侥幸心理,进而对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预期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片面依赖时点考核的机制还促使部分商业银行为达成“冲时点”目标,不惜绕过货币与监管当局的规模调控,采取违规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影子银行”业务方式。这反映了金融机构在规避信贷控制及存贷款利率管制方面的强烈冲动。若商业银行无法从全局角度制定经营策略,将对维持社会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时点揽存行为还人为制造了资金与现金的非正常流动。部分企业为应对银行间的时点拉款竞争,不得不频繁转移资金存放银行,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工作负担与运营成本,还因各银行资金归属不同,导致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储蓄存款等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真实反映存款状况,从而加大了国家经济部门对经济与金融真实情况的掌握难度,进而影响到宏观分析与政策制定的有效性,甚至可能引发恶性竞争、扰乱金融秩序等不良后果。

(二)“冲时点”对银行的负面影响

从银行员工的角度来看,“冲时点”带来的揽存压力不容忽视。银行员工不仅需完成本职工作,还需承担繁重的揽存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压力。特别是在各银行产品内容和发展情况相似的情况下,揽存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压力,部分员工产生了反抗心理,表现为敷衍了事,不能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了个人业绩,也产生了额外的职业压力,进而影响了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员工的积极性受挫,服务质量下降,客户满意度降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揽存压力,往往采取高息揽存的方式,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吸引大量资金,但长期来看,却存在诸多风险。高息揽存不仅违反了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还可能导致银行不计成本地吸收存款,甚至不惜联合第三方小贷公司花钱购买存款。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为大型经济案件提供了温床,严重威胁到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营。

此外,少数银行上级部门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对这些不良现象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形象,更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和银行的长期稳健运营造成了严重风险隐患。员工在不良风气的熏陶下,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忽视风险防控,导致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的频发。

五、措施建议:银行“冲时点”现象整改建议

(一)完善考核机制,避免短期行为

银行应调整现有的业绩考核机制,降低对时点存款的考核比重,增加对贷款质量、客户满意度、风险控制等长期指标的考核。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员工关注银行的长期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短期利益。同时,应建立跨时点的考核机制,避免员工为完成考核任务而集中投放信贷资金,导致信贷投放节奏失衡。

(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均衡发展

银行应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普惠小微、涉农、民营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贷款、优惠利率等措施,引导信贷资金向这些领域倾斜,实现信贷投放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项目的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意识

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约束。通过设立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等部门,对银行业务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同时,应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确保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强化外部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冲时点”现象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儆效尤。同时,应加强对银行业务的指导和引导,推动银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促进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此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推动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