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无欲则刚”

晓晓智跑 2024-08-19 21:20:34

《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

那些年轻的弟子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和别人辩论时,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所以,当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得上刚强呢?”

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

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地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刚强不屈呢?”

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是真正‘刚’啊!”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无欲则刚”:没有世俗的欲望,就能做到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无欲则刚”这一古老智慧,如同灯塔一般,指引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然而,这一境界的达成,往往被误解为是对所有物质欲望的彻底摒弃,实则不然。真正的“无欲则刚”,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拥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体验了世间百态之后,精神世界达到的一种饱满、自足与超脱的状态。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食物、衣物、住所,还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这些物质资源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我们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人的精力往往会被生存问题所牵绊,难以有闲暇和心力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因此,“无欲则刚”的前提之一,并非是对所有物质追求的彻底否定,而是指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能够超脱于物质束缚之外,不再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这并不意味着要拥有世间所有财富,而是要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平衡,懂得知足常乐。

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同的经历如同沿途的风景,丰富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塑造着我们的性格与价值观。从童年的纯真无邪,到青春的激情四溢,再到中年的沉稳内敛,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色彩与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不同的职业,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面对挑战与困难,也享受成功与喜悦。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都是对生命深度的挖掘。正是这些丰富的体验,让我们的人生画卷变得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

当物质基础得到稳固,人生经历趋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便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这时,“无欲则刚”的真谛逐渐显现——它不再是对物质的排斥,而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或超越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追求心灵的富足与自由。

精神世界的饱满,源自于对自我深刻的理解与接纳,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慈悲。它让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能够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让我们在享受成功时,能够保持谦逊与感恩的心态。

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实现“无欲则刚”似乎更具挑战性。信息的爆炸、消费文化的盛行,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使许多人陷入无休止的追求中,难以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满足。所谓“无欲”,并非对物质的完全放弃,而是对物质的超脱,即不再被物质的得失所左右,不再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满足,而是将关注点转向内心的成长与和谐。这种“刚”,并非对抗性的强硬,而是一种源于内心平静的坚定,一种面对挑战时的从容不迫,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本真的能力。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