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是否真的低效?

茶狐世界 2024-02-05 03:45:55

前段时间,有一个博主在欧洲旅行,写了很多文章,有读者转发给我看。他对于欧洲的评价,基本上以负面为主,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低效」,根据我常年在欧美行走的经验,他说的东西,基本属实!我的年纪比他大了一轮,对西方社会的复杂性,我的体会可能更深一点。

如今的社会非常浮躁,能坚持看完一篇3000字长文的人凤毛麟角。要描述一件事情,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美国地铁的文章,点击率非常高,在那篇文章里,纽约地铁就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耻辱,也是西方低效的象征。

而西方就只有纽约地铁吗?当然不是。今天我就专门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西方社会到底是高效?还是低效?

西方的低效很明显

雷厄姆·艾利森

关于西方的「低效」,我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美国学者说的,另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同时他也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小时候他的妈妈经常在进餐时告诉他:

“一定要把盘子里的食物都吃干净,因为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

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案例: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一座桥(安德森桥)年久失修。艾利森在担任肯尼迪学院院长时,便有不少人提出要修缮这座桥,但是直到他于1989年卸任院长职务时,这个维修工程还没有启动。2012年,安德森桥的修复项目终于开始启动,整个工期计划两年。可是到了2014年,项目并没有结束,再过了两年(2016年),项目仍然没有完工。直到2018年,艾利森教授才听到了项目即将完成的消息。

简言之,安德森桥的修复工程花了30年时间

与美国这座桥相对的是,北京在2015年也维修了一座立交桥——三元桥,这座桥的行车道长度是哈佛那座桥的两倍,工程量也很大,需要“拆旧梁换新梁”。那么三元桥的修复花了多长时间呢?答案是:43个小时!且完工后立即交付使用。

现在浙江省有「最多跑一次」的公务服务系统,顾名思义,你要办什么事儿,只要跑一趟就够。另外,各部门都集中办公,也方便了群众。美国可没有这一套东西,各部门分开,办一件事情,要跑很多不同的衙门。我曾经在美国尝试帮朋友报税,打了一个税务局的电话热线,就足足等了30分钟,接通之后,就是一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帮助。最后,只能付钱请会计师处理。

类似的报税业务,其实不复杂,在中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个人所得税」app,简单、高效、实用。但美国不可能推出这类服务,原因也很简单,那会造成大批会计师下岗!

总而言之,经过这几年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加上国人在海外的体验,西方的低效,中国的高效,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

没错,西方的低效肉眼可见,一张图,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适合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特点,连一只猫都能够理解。

但西方的高效却不那么容易观察,碍于目前的环境,很多人就算知道,也不愿意说,就算说,也是说来话长,脑回路短的人,还不一定能理解。其实,我觉得,即便是敌人,我们也要深刻了解敌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你说对么?

西方的高效很隐蔽

宁波是一个外贸城市,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在天一广场扔一个硬币,十有八九会砸到一个跟外贸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员、跟单、保险、货代,等等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很多人从事外贸业。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说起每个国家不同的商业哲学。

口碑最好的国家,就是昂撒系、西欧、北欧、日本,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现实,这些国家的商人,比较守信用,做事情也干脆。这里插一嘴,日本人在某些行为模式上,甚至比西班牙更接近盎撒系,所以也难怪小日子能坐在G7的圆桌上,虽然经常被忽略。

G7会议上被忽略的小日子

我一个好朋友,很多年以前,他替一个英国的客人,在浙江找了一家工厂,事成之后,得到一笔佣金。从那以后,英国客人慢慢地与工厂建立了直接联系。但每次进货后,英国客人都按照惯例给他付佣金。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联系,别说见面喝酒,连逢年过节也不一定互相问候。

看到这里,读者们是不是觉得英国客人很傻?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路,巴不得早就飞单了,还要这个中介干嘛?几年省下的佣金,去换一辆新车不香么?

对英国采购商来说,从表面上看,每次多付了几个点的佣金,日久天长累积起来,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从长远看,这种行为却能给他带来很多好处。

英国商人

首先,中国的工厂一般都在乡下,很难请到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商业环境毕竟比西方复杂,涉及很多潜规则。专业的外贸公司,既然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英国人,不可能处理所有事情,工厂也无能为力,如果有一个可靠的外贸公司帮忙,对他来说,也省心不少。另外,如果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中间商,还有可能知道业内的底价,省下来的钱,付佣金绰绰有余。

其次,这个行为也累积了他的口碑和信用。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人,很大比例都是这样的行为方式,那么,无形中就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口碑。这种口碑能节省交易成本,甚至是进货成本。很多做外贸的朋友对我说,宁愿利润低一点卖给盎撒系,也不想跟印度人打交道,心太累。

在外贸圈,我听说过最奇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关于三弟的。一句话概括三弟:战术上总是遥遥领先,战略上却是一败涂地。三弟的精明程度甚至超过华人,但一群精明的三弟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印度。

举一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和一个澳洲的生意伙伴,做了几十年生意。他们俩的收入差不多,但工作量却差了很多,他整天忙东忙西,像一只无头苍蝇。而他的合作伙伴,看起来就很轻松,不是在度假,就是在去度假的路上。在他的眼里,他的合作伙伴远不如他能干,对方手下那些员工更是又懒又笨,但他们经营的结果却几乎没有区别。赚一样的钱,操不一样的心。两个人的生活质量相差很远。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精明的中国人高效?还是耿直的澳洲人高效呢?

从微观上看,我们的确比西方高效,而且高了不止一点点。但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却经常高效地做着一些无效的事情。

让我举个例子。

很多做贸易的人,都认为,宁愿少赚一点,也要做外贸,而不愿意做内贸。内贸太累,尤其是心累。国内市场,非常内卷,如果单纯卷产品力,那还是好事,问题是,卷的都是一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儿。

首先,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先买一辆好车,否则人家根本懒得理你,路上跑的那些豪车,其实很多都是贷款买的。

其次,你得会喝酒,喝到不省人事,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若干年后发现,赚来的钱都得还给医院。

再次,你得打点各方面关系。我前几天去一个朋友的办公室,他正在为怎么送春节礼盒绞尽脑汁。送什么?送多少?都是一门学问。送少了,人家认为你小气,送多了,对方又不敢收,退回来很麻烦。

他手头有一份不断跟新的名单,每逢过年过节,都要送。送了,对方不一定记住你,但你不送,就很容易被记住。

送礼这个行为,很多时候,不仅是无用功,甚至是负功。送礼的人伤透脑筋,收礼的人未必喜欢。直接送银子,又不行。于是,诞生了一个奇葩的礼品回收产业链。你细品,这些产业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再举一个例子。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长期在深圳当工厂主管,后来被老板派到北方某地。当地的一把手是外地人,看起来胸怀大志,的确要发展地方经济,承诺的那些优惠招商条件也是真心实意的,但是,底下的基层,各怀鬼胎,在乎的是个人私利。

他在北方的那几年,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和各路神仙打交道上,每天酒局不断,为了安全,他还在工厂内部开了一个会所。

结果几年经营下来,当地廉价的要素成本,比如地价、人力、电力,并没有带来更大的效益,经营成果反而不如成本更高的南方。

还有一个例子。

作为一个业余的老球迷,我依然记得,小时候看中日足球赛,中国队可以压着日本打,1998年,黎兵一个倒挂金钩,杀死日本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而现在的日本队,早就脱胎换骨。德国把日本队请到家门口,目的是一雪前耻,没想到,小日子再次伤口撒盐,还领走了高价出场费。曾经被我们压着打的小日子,居然已经可以蹂躏德国。回头看看国足,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连越南都能输,脸都不要了。

从甲A到中超,从健力宝留洋巴西,到金元足球横空出世,广州恒大把日韩杀得片甲不留。回顾过去,好像我们在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上都做得不错,效率很高,但这些所有的「高效」叠加组成如今中国足球的局面,又怎么能说高效呢?

反观小日子,埋头苦干抓青训,扎实经营搞联赛,看似每一步都不高效,但结果却是,

一步一个脚印,把日本足球带到亚洲之巅。

写在最后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微观和硬件,而西方的高效主要体现在软件上,尤其是一些观念上。

在具体某一件事情上,华人的效率秒杀西方,尤其是在技术规格已经固定的硬件领域,那就是华人的主场,尤其是高铁、地铁、公路、水坝,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根本找不到对手,独孤求败。

以我多年行走世界的经验,西方想要重拾过去在微观和硬件上的高效,几乎是不可能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东西方竞争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把高效延伸到软件和宏观领域,至于到底鹿死谁手,目前很难预料。

1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04-15 22:44

    西方人最擅长的是吹牛逼搞宣传编造歪理,如果要知己知彼,这一点是肯定不能忽略的最重要因素。他们会将自身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某个优点,扩大化的神化,描述为不可能的奇迹一般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