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区的塔兰奇:维吾尔族迁徙到伊犁地区的历史

八十岁的玉额尼 2024-10-07 13:52:39

伊犁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塔兰奇作为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迁徙至伊犁地区的历史过程是新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兰奇人是指在准噶尔汗国时期,主要在伊犁河谷地区从事农业的维吾尔族农民。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准噶尔汗国扩张过程中被俘虏或被迫迁移到伊犁河谷的居民。塔兰奇人的称呼源自突厥语(蒙古语),意为“耕地者”或“耕作者”,这个名称反映了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角色。1680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率兵攻灭叶尔羌汗国,为加强对南疆地区的统治,他强令部分维吾尔族居民迁往伊犁开荒种田,缴纳贡赋。这些种地的维吾尔族人,被准噶尔人称为“塔兰奇”。

自1740年前后,乾隆皇帝开始重视新疆屯垦,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将屯垦作为西疆防御的重要策略。至嘉庆末年,新疆的屯垦事业已基本实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阿桂会同兆惠议定并经乾隆皇帝批准,迁移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去伊犁屯垦。翌年,清政府派阿桂为都统,总理伊翠事务。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阿桂从南疆迁移维民三百户,在伊犁河南北两岸的霍吉格尔、海努克、固尔扎(今伊宁)、察罕乌苏、霍尔果斯等处开始屯垦。

由于阿桂的全力主张和身体力行。屯田计划于这年得到实行。这是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初次开屯。至第二年,(1762年)又迁来维民800百户,至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伊犁屯田的维吾尔族农民达6383户,历史上称为回屯。回屯生产的粮食主要来补充军粮。这之前伊犁诸军营的粮食由阿克苏北调。实行回屯后,于1762年就“平均每人收入谷四十石",结束南粮北调的局面。这些回屯中的300百户就屯住在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境内的海努克、坎乡,扎合斯台。琼博拉等地,以自然水源开垦,广种薄收,生产方式较原始。兼开矿挖煤、铁、以牧为副业等。成为该县境内维吾尔族人的先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维吾尔族在北疆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如今,在伊犁地区,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驻人口约为284万人,而维吾尔族人口已经达到近80万人,占伊犁州人口的四分之一。

塔兰奇人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们在保持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塔兰奇人作为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伊犁地区的迁徙与定居历史,见证了新疆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程。他们为伊犁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塔兰奇人的后裔依然在伊犁地区生活,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参考文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新疆民族关系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年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