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翁街头挨打,王耀武惶恐道歉,粟裕闻讯大喜:送给我2万大军

乐蓉评历史 2023-03-03 18:32:02

1947年5月,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济南,国军中多数人只是唉声叹息,对友军的覆灭他们早已见怪不怪,只有王耀武手握战报嚎啕大哭,神情之悲切前所未见。

见此情景,手下人只当王耀武是重情义,毕竟74师是他起家的老部队,师长张灵甫更是他一手栽培的心腹爱将,这一夕之间全都葬送在了沂蒙山区,难免打击太大。

然而其实只有王耀武自己明白,他哭的不仅是那些已经化为烟尘的家底,还有自己将要被断送的未来。

王耀武高人一等的圆滑

王耀武的悲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眼前的对手过于强大。

孟良崮战役后,国军针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已经宣告破产,紧接而来的豫东战役更是直接逆转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

在中原,陈粟的华野、刘邓的中野、陈赓兵团三大主力呈“品”字形布局,配合默契,进退自如,完全具备了随时发起大规模战役的野心和实力。在山东,许世友兵团势头又如日中天,数月之内“横扫胶济路700里、横扫津浦线700里”,让失去屏障的济南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危机四伏,几大实力强劲的对手都对自己虎视眈眈,王耀武心里怎么能不发怵。

第二:自己人不值得信任

作为国军在山东战场上的一把手,王耀武手中虽号称有10多万大军,但基本上都是七拼八凑的部队,其中还有不少杂牌和新兵。人心涣散,一盘散沙,打不了硬仗。

而且豫东战役后,邱清泉、黄百韬这些友邻兵团或多或少都有损失,粟裕屡试不爽的“围点打援”、“集中力量猛攻一点”等战术更是让他们畏惧如虎。一旦济南有难,会不会有友军积极救援,王耀武心里根本没底。

看着同僚们仍在配合着蒋介石装糊涂,大喊着保卫济南,与陈粟决战,王耀武终于忍不下去了,专程飞往南京向蒋介石透了底:济南不好守,不如保存实力到二线防御。

避敌锋芒,集中力量以待反击,王耀武这一招无疑是条上策。但蒋介石此人,一贯对一城一地的得失极为看重,怎么可能同意这样的建议。况且国军当时在各大战场连吃败仗,这时候再主动放弃济南,名声怎么办?民心又怎么办?要知道上一个不战而丢济南的韩复渠,可是被他亲手送上的刑场。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认为王耀武有些危言耸听,觉得是孟良崮和豫东的一系列打击让他产生了畏敌情绪,便底气十足地保证到:

“俊才,如果济南被围攻,我必定会亲自督促主力去增援你,给你空投补给,尽管放心。”

“必有增援”这个承诺,王耀武听了就无比心寒,当初张灵甫就是因为相信这四个字,才下定决心要困守孟良崮。但结果呢,他至死都没有等到援兵的一兵一卒。

临行前,蒋介石还特意准备了一桌家宴款待王耀武,一向五指不沾阳春水的宋美龄亲自下厨,弄了几个好菜。但这一桌饭,王耀武却是越吃越绝望。蒋介石的意思他怎么会不明白,待你如家人,要的就是你懂得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和济南共存共亡。

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的王耀武,也开始装起了糊涂,一改先前的悲观态度,声称济南防线固若金汤,守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当然,装糊涂不是真糊涂,王耀武一回济南就立刻做了两件事:

第一、 释放俘虏。

当时的济南还关押着200多名战俘,原本都是要立刻处决的,但是王耀武在最后核准名单时,特意涂去了“密裁”二字,改为“全部放走”,并在名单后补上了一句话 “立即送出济南。”

看到王耀武的批示,身边的属下都慌了,连忙提醒到:“这事要让上面的人知道了,必定会严厉追究的。”

而王耀武只是略为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了一句:“没必要把事情做绝。”

王耀武这一步棋不可谓不高明,既然济南守不住又必须要守,不如趁着手中还有一些筹码,主动给对手留出一线生机,将来自己遭了难也好有一条后路。

就连一向对敌人嘴下不留情的陈毅,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也由衷地称赞到:

“不要小看王耀武,他是国民党那些人里比较明白的一个。”

第二、 送走家人。

济南战役前,王耀武眼见形势越来越差,就把全部家产都交给了妻子郑宜兰掌管,让他带着老母亲和一双儿女先去青岛暂住,并嘱咐一旦自己有什么差池,一家人就直接躲到海外去隐姓埋名地生活。

当时蒋介石其实也有话在先,将领们如果有后顾之忧,他自当全权担负起对他们家属的保卫和照顾之责。但王耀武不信这一套,把家小留在蒋介石身边,打了胜仗他们就是人质,打了败仗跟着受牵连,反正落不得好。

王耀武明面上声称守住济南把握十足,暗地里却又是放俘虏又是送走家眷,把一切后路都计划好了,可谓是两头下注。仗打赢了,他是头号功臣,仗打输他也没有牵挂,一个人逃跑更方便,就算逃不出去,靠着抗日的功勋和战前对战俘的网开一面,也能争取宽大处理。

而之后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济南战役后王耀武兵败被俘,在功德林里是认错态度最好,表现最积极的带头份子,连毛主席都夸他:

“你的抗日功劳我们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1959年1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然而话说回来,虽说王耀武在济南战役前机关算尽,给自己留足了后路,但他终究是没料到有一个人活得比他还要明白,正是这个人在关键时候的翻脸,狠狠地坑了王耀武一把。

人活两面的吴化文

吴化文的为人处世,有着极为矛盾的两面。

一面是“利己主义”:

吴化文是山东人,16岁参加西北军,因为读过几天私塾,头脑又灵活,被冯玉祥看中并安排在自己身边当副官,之后又被保送到北平陆军大学深造,一路从参谋干到了师长,成为冯玉祥的心腹爱将。

冯玉祥对吴化文有知遇之恩,对他更是言传身教,悉心栽培,哪知吴化文别的没学到,临阵倒戈的本事倒是领悟了精髓。中原大战他被重金收买,跟着韩复渠宣布投蒋反冯。后来日军一打过来,他又率部当了汉奸,成为汪精卫麾下一员干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瞅准时机向老蒋献殷勤,再度洗白,不仅没有被秋后算账,还升了军长。

另一面是“江湖义气”:

吴化文能够在战争年代反复横跳而不被清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人脉广,能服众。他对部下要求严格,军规军纪执行不打折扣,任用军官也是按照能力来,讲究一个公平公正。手下有谁遇到困难,只要来找吴化文,他也是非常慷慨,要钱给钱,要物质给物资。

而且吴化文虽然换了几任主子,但他每次还都尽心尽力,一有什么命令就身先士卒,执行命令绝不打折扣,与总部、参谋处、军需处等部门关系也都不错。特别是对待自己的乡亲,吴化文每次回家都不空手,全村凡是60岁以上老人他一人送了一件皮袄,这对当时过得比较清贫打老百姓来说算得上是大喜事。

吴化文圆滑处世和左右逢源本事堪称一绝,所以虽然履历难看,坏事也做了不少,但他反倒是官越做越大。乱世之中,诸如吴化文这般的投机分子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每次都能选对的,着实没有几个。

其实早在解放战争初期,吴化文也有过两头下注的想法。

当时陈毅曾指示山东军区敌工部长刘贯一,以“先打后拉,痛打密拉”的策略,策反过吴化文。老蒋为了笼络吴化文,也是亲自在南京召见了他。吴化文也聪明,明面上向老蒋大表忠心,暗地里也要耍些小手段。

离开南京前,吴化文专程拜访了老上司冯玉祥。面对冯玉祥,吴化文也是开门见山:

“原来西北军的老部队有4万多人,现在损失了一半,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日子同样不好过的冯玉祥也是附和道:

“你看看南京的情况就知道了。蒋的嫡系军队的待遇比其他军队高得多,你们是受歧视的,当然不舒畅。”

吴化文沉默良久,突然冒出一句话:

“出路在哪?”

吴化文在想什么,冯玉祥当然心知肚明,便指了一条明路:

“我不便出面,你去找李济深,他会带你去找你想见的人。”

就这样,吴化文很快就在李济深的帮助下,再次和陈毅、粟裕等人派出的谈判代表见了面。不过谈判过程中的吴化文依旧圆滑,各种理由拖延谈判进程。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等两边打得接近分出胜负了,他再依附势力更大的一方,这样一来没有风险,收益自然也不会小。

也就在这个当口,王耀武苦于济南兵力不足,便向上级请求把吴化文所部调到济南外围,负责最为关键的城西防线。不得不说,王耀武算是自己跳进了火坑。

这一边的吴化文也不好过,他本打算坐山观虎斗,等局势完全明朗了再决定投靠哪边,现在被王耀武直接硬拉到济南,再想两头下注就不可能了,只能赌一边。不过吴化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毕竟他手中也有了更关键的筹码,一座济南城。

只要吴化文选择起义,让开城西防线,华野攻城兵团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直扑济南内城,战役等于要少打一半。粟裕也意识到了吴化文是可以争取的一个点,济南战役发起之前,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敌工部务必全力策反吴化文。

面对吴化文这个老对手,华东敌工部门早有准备,与其再和狡猾的吴化文直接打交道,不如先从他身边的人下手,逼着吴化文尽早做决定,具体措施如下:

一、吴化文曾在鲁南与华野交手,部下军官眷属有一部分当了俘虏,后来受到优待被一一安全地放回,现在再把这些人都请出来,让他们去和吴化文宣传华野优待起义人员的政策,打消他的顾虑。

二、吴化文是有名的孝子,重大事宜都要和他父亲吴一斋商量取得同意,而吴一斋此人读过书,思想比较开明,让他去说服吴化文把握较大。

三、吴化文夫人林世英和她的几个弟弟都是地下党,让他们直接充当敌工部和吴化文之间的联络人,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其中第三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吴化文一共有4位夫人。原配夫人马玉贞,早年病逝。二夫人赵华珍比吴化文大8岁,两人相识较早,但吴化文的父亲一直介意两人的年龄差异,强令吴化文离婚,并又做主让吴化文娶了第三位夫人林世英。

林世英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识礼,性情温柔,长得漂亮,深受吴化文宠爱,很快就奠定了“正式夫人”的地位。不过吴化文也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来济南后很快又娶了一位更年轻美貌的四太太,名叫宁宜文。

四太太的出现明显让林世英感到非常不快,为了夺回正主的地位,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结局,林世英在策动吴化文起义这件事上非常积极。林世英有个弟弟叫林世昌,原是北平地下党的一员,后因策反吴化文的需要,专程南下,潜伏在吴化文身边做他的工作。

面对林世昌,吴化文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

“我和陈毅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结怨很深,他们会不恨我吗?万一我起义后,他们说话不算数,要办我的汉奸罪,到那时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咋办?所以这件事还得慎重考虑。”

林世昌反复解释:只要起义就可以抵过,立下的大功人民也不会忘记。身处南京的二夫人赵华珍此时也给吴化文发来电报,希望他公忠体国,保卫济南,与济南城共存亡。这封电报很明显并不是赵华珍的意思,而是蒋介石也希望借着吴化文家人的力量感化他。于是老辣的吴化文依旧是能拖就拖,还想着坐山观虎斗。

吴化文的反应其实早在华野敌工部的预料之中,就在吴化文左右摇摆之际,敌工部已经派出大批精干人员渗透了吴化文的家族和部队中。济南战役前,吴化文的身边几乎都是潜伏人员和已经被说服起义的家人和亲信。

在这样的强大攻势下,吴化文的立场越来越动摇,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两件事,更是直接逼着吴化文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一场战役,三方势力。

济南战役看似只有两方较量,实则却是三方势力互相牵制。

为了应对形势,吴化文特意派人将自己的父母接到了济南。按理说偷偷把家眷接到自己身边,应该尽可能地低调,吴化文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件事,毕竟他这么做就是为起义做准备。

然而好巧不巧,据说当时吴化文的父亲吴一斋在家人的护送下刚到济南,就在城外碰到了一些前线下来的溃兵,双方因为一些小摩擦居然大打出手。可怜吴一斋那么大的年纪,被几个兵痞推来打去,十足狼狈。

王耀武得知消息后气得直拍大腿,吴化文是什么人他很清楚,战场上能安分守己,不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就是慈悲了,现在惹了他的父亲,这不是要命吗。对吴化文接回家属,王耀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办法,大战在即,他不能因为这些事和吴化文闹矛盾,况且撤离家属这些事,他王耀武自己就是开头的那个人,

为了缓和关系,王耀武只能亲自提着礼品上门看望吴一斋。为了安抚吴化文,王耀武还将一座豪宅花园送给吴化文,让他把父亲、妻子接过来居住。然而这件突发事件,却也让吴化文把两件事看得很明白:

一、身边这些友军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一旦自己在战场上出了什么事,哪怕几万人都打光了,也没人会冒着风险来救他。

二、溃兵逃兵胡作非为,无人约束,济南这些部队的军纪、士气都已经跌落了谷底,指望这些人守住济南根本不可能。

总揽济南战役全局部署的粟裕很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知道吴化文这2万大军的起义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接下要做的就是把吴化文往前再推一把。

很快,华野攻城兵团决定敲山震虎,向吴化文防线所属的簸箕山一带发起猛攻,仅20分钟就歼其一个营600余人。敌工部也最后一次正告吴化文:

“不执行协议,不主动缴出阵地,你部将承担所有责任!”

终于,9月19日晚,吴化文在司令部宣布阵前起义,并将济南城西飞机场及周围防区移交华野。第二天拂晓,华野攻城兵团直抵济南城下。吴化文临阵起义,断送了王耀武最后的一点希望。号称固若金汤的济南,仅仅8天就被华野顺利攻克,王耀武乔装商人突围出城,行至寿光境内被俘,自此开始了战俘生涯。

立下大功的吴化文率起义北渡黄河到达禹城整编,之后又改编为第35军,由吴化文担任军长。渡江战役后,35军104师312团率先攻入南京城,并将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再次立下奇功一件。

吴化文的一生非常传奇,当晚年回忆起自己在济南战役起义的经过时,他也说了一句实话:

“我们能走上这条路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意愿的,更关键的是为两万弟兄找到了出路,这是我最大的安慰。虽然在那动荡和战乱的年代里我也有复杂的经历,但最后的选择还是对的。今生即去,问心无愧。”

王耀武和吴化文最后的结局都是善终,两人走的路不一样,获得的评价也不一样,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直都是清醒的,不逆流而上,顺从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大智慧。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