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丧父的“至圣”孔子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
♥宿丧其父的“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这也是成语“孟母三迁”的由来。
♥早年父母俱丧的“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人,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后世尊为“智圣”。
诸葛亮早年父母俱丧,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他躬耕南阳十年。
♥被“从小失去双亲”的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官员。
包拯不畏权贵,执法严峻,以廉洁著称于世。千百年来,人们把包拯尊称为“包青天”、“包公”。
元杂剧、明清话本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典型塑造,使“包公”成为中国民间的正直之神。
在中国影视剧和戏曲中,为了凸显“包公”的公正严明、不循私情,包拯被描述成:从小失去双亲、由嫂子抚养长大,所以包拯称自己的嫂子为“嫂娘”。后来侄子包勉犯案,也被包拯铡了。
但实际上,包拯自幼父母双全,一直遵循着“父母在,不远游”,28岁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后来包拯觉得对父母照顾不周,遂辞官回家,尽心尽力孝顺自己的父母。
几年之后包拯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庐,遵礼守孝满三年。
直到1037年,38岁的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自幼丧父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写下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次年(宋太宗淳化元年),其父范墉因病卒于任所。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岳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河南省汤阴县),南宋初期主战派官员,抗金名将。
受民间故事“岳母刺字”的影响,世人皆想当然地以为岳飞幼年丧父。
实际上其父岳和(1086年-1122年)确实死得比较早,时年仅36岁。但此时的岳飞,已经二十岁了。
而广为传诵的“岳母刺字”故事,也未必是真的。明朝末年,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四岁丧父的清官海瑞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海口市)人。
明代著名清官,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四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大。
综上所述,父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但为何这些名人大多幼年丧父,或被“丧父”呢?
有圣母在网上叫嚣:看母亲是多么的伟大,父亲有没有都一样!
其实答案毫不稀奇,因为上述名人在古代众多成功名人中占比实在太小了。
更多的古代名人,都是在父母双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