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连生3女1子,被张幼仪狠心赶到国外,晚年感恩:婆婆是贵人

晓读夜话 2023-01-31 23:41:11

1918年4月22日,浙江海宁硖石,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徐氏老宅的沉闷,一个雪白康健的男婴呱呱坠地。

产床上的女人力竭过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尽管临产之日丈夫都不在身边。但她欣慰自己生的是个儿子,欣慰他有生之年不必再遭一遍自己吃过的苦。

这个女人便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这一天,她诞下了自己生命中的长子阿欢(徐积锴),喜极而泣。

四年了,在和徐志摩的这段包办婚姻中,因为性格迥异,也因相貌不够讨喜,她始终是丈夫嫌弃乡下“土包子”。说出去恐人笑话,四年婚姻,他们真正相处的时日不过短短三个月。

因为对妻子没什么感情,徐志摩对长子的到来也谈不上什么欢喜。他只是如释重负般,觉得完成了父母交代的传宗大任。在张幼仪生子不久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摆脱家庭和婚姻的桎梏,远渡重洋追逐学业去了。

对于这个男孩的到来,最高兴的当属徐家二老。他们只有徐志摩一个独子,阿欢又是孙辈里的单丁独苗,因此他自出生以来,便被全家寄予厚望。

在阿欢的百日宴上,家人在他面前摆满了裁缝尺子、小算盘、铜钱和一把笔,满心欢喜地让他“抓周”。

只见小阿欢满眼好奇地打量着桌子上的每一样东西,观察片刻,他伸手便抓起了桌子上的一支笔。这可了不得,因为那正好是徐志摩用过的一支毛笔!

爷爷徐申如见了笑得合不拢嘴,他把孙子高高举起,连连道:“又是一个读书人!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

在过去,“铁笔”指的是官府重要文告上的常用语“铁笔不改”。可见当了一辈子商人的徐老太爷十分希望孙子将来能够入仕为官,他为孙儿取名“积锴”便是此中深意。

从童年伊始,徐积锴就受到了全家人的偏爱。遗憾的是,在他的世界里,父亲的角色永远是缺失的,平日里陪伴他的只有母亲和舅舅。

年幼的时候,徐积锴对父爱缺席的体会尚不真切,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每当看到同龄人都有父亲陪伴,他还是难免失落。那时徐积锴尚不知晓,父母荆棘丛生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由于徐志摩常年在海外不归,每次写信回来也从不提及张幼仪半句,张家哥哥认为这样下去,于妹子的婚姻幸福不利,便施压让徐志摩把妻子也带出国门。

1920年,张幼仪经过一路风尘,终于抵达英国,来到徐志摩的身边,可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冷若冰霜的脸。张幼仪还不知道,此时的丈夫已经心归才女林徽因,哪里容得下她的半点位置?以至于后来张幼仪再次怀孕,徐志摩的第一反应竟是那句决绝的“打掉他”。

1922年,在异国两年磨合未果的情况下,张幼仪被徐志摩逼着在离婚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时她执意生下的小儿子彼得尚未满月,徐志摩便头也不回地转身继续追求女神林徽因了。

父母离婚这一年,徐积锴年仅四岁。在不谙世事的年纪里,他对父母的关系还一无所知,只是每当在外面受了委屈,他还会向爷爷奶奶要“爸爸”。

再往后,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回国转身迎娶了名媛陆小曼。为了满足陆小曼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徐志摩常年在京沪两地之间奔波执教,与徐积锴相见的次数少之又少。父子本不亲密的关系,越发疏离。

而离婚之后的张幼仪彻底觉醒,不甘沦为弃妇的她选择留在国外进修教育,精进自己。这一切直到1926年,爱子彼得被一场急病夺去生命,张幼仪才在家人的安慰中怅然回国。从此,徐积锴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在他13岁那年,徐志摩在一场空难中英年早逝。虽说在徐积锴的成长过程中,徐志摩没尽过什么父亲的责任,但毕竟血浓于水,父亲之死,还是让徐积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对徐积锴无疑是不幸的。不过好在他有一位优秀且格局远大的母亲,对他后半生的走向起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早年的张幼仪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为此,她煞费苦心地带着儿子离开了海宁乡间,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接受新式高等教育。

徐积锴不负母亲的厚望,从小到大都成绩优异,最终考上了交通大学。不过徐积锴自认在文学上没有天赋,最终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这与当年祖父的期待大相径庭,不过张幼仪尊重儿子的一切决定,并为他的务实而感到高兴。

随着徐积锴慢慢长大,张幼仪像寻常母亲一样开始关心儿子的终身大事。徐积锴21岁那年,张幼仪曾试探性地问过儿子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妻子。没想到徐积锴脱口而出:“娶老婆我只对漂亮女人感兴趣。”

听了儿子这番话,张幼仪心中“咯噔”一下,这让她想起了徐志摩过往的风流种种,儿子骨子里,到底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但是作为母亲,张幼仪还是不愿违拗儿子的心愿。

不久后,她便真的根据儿子的要求,给他介绍了一个漂亮姑娘。这个姑娘是张幼仪一个牌友的女儿,名叫张粹文。

张粹文性情温和、长相典雅,徐积锴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对这个清水芙蓉般的女孩产生了兴趣,而张粹文也对绅士儒雅的徐积锴很有好感,两个年轻人顺理成章地交往了。

恋爱三年之后,他们步入了浪漫而盛大的婚礼殿堂,而背后操办这一切的人还是张幼仪。

感喟儿子媳妇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同时,张幼仪回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是在一片风光中嫁入了徐家。

作为传统家庭出身的女子,出嫁前母亲就教导她:“永远不要拒绝,只能说是。”因此嫁入徐家后,她谨守本分,晨昏定省,无论对长辈还是丈夫,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可无论她是多么优秀的儿媳,学识和思想上的距离却注定了徐志摩对她的厌弃,为这段婚姻而曾经中断的学业更是让她毕生难以释怀。

如今,儿子媳妇的婚姻刚刚步上轨道,夫妻俩虽说恩爱有加,张幼仪却心有远虑。媳妇张粹文虽然美丽优雅,但美中不足的是她只有高中学历,儿子却是名校毕业的土木工程师。

作为过来人,张幼仪深知感官上的愉悦不能长久,因此她更希望小两口可以站在同一个高度举案齐眉,成为彼此真正的灵魂伴侣。

为了不让自己的婚姻悲剧在儿子儿媳身上重演,张幼仪开始张罗着为粹文请家庭教师,给她辅导英语,法语,德语等文化知识。

张粹文起初是不情愿的,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她知足常乐,并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好在张幼仪用自己亲身经历及时点醒了她。夫妻之间想要保持长久恩爱,就必须共同成长!

为了让媳妇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张幼仪还主动承担了照顾孩子的重担,好让媳妇没有后顾之忧。往后徐积锴继续求学,张幼仪也不让媳妇落下,她斥巨资请来著名的陈从周大师给儿媳妇当书画老师。

春去秋来,当同时代的女性还围着丈夫孩子绣花做家务的时候,张粹文通过不断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时代新女性。往后纵然她接连生育了三女一儿,夫妻俩的感情却是只增不减。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是在生下儿子不久后,即1947年,徐积锴得到了一个留学的机会,他将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攻读商科和土木工程。

接到消息的那段日子,张幼仪每晚都在辗转反侧。当年,正是因为徐志摩出了国,他们之间的差距和裂痕才越来越大。如今儿子也要出国了,要知道纵然小两口感情甜蜜,但人性向来经不起考验。她担心媳妇如果和儿子异地分居,势必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思虑再三,年近五十岁的张幼仪做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决定,她对儿子说:出国留学,一定要带粹文一起。粹文不去,你也不要去了。

可是一想到四个孩子里头,大女儿不过6岁,最小的儿子年仅1岁,很难照顾,夫妻二人都有点不舍,张粹文更是犹豫。张幼仪斩钉截铁地向夫妻俩保证:“把孩子交给我这个德国留学回来的幼儿专家照顾,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在张幼仪的坚持下,徐积锴最终带着张粹文出国了。在国外,徐积锴学习土木工程,张粹文也在婆婆的支持下进修服装设计,夫妻二人文理互补,比翼齐飞。

张幼仪一个人在国内拉扯四个孙子,却毫无怨言。这个智慧的女子知道帮助媳妇就是帮助徐家,只有媳妇成为独立坚强的女性,她也方能成为儿子心灵和事业上最坚实的后盾。张幼仪的先见之明很快得到了印证。

又过了两年,由于张幼仪在国内的生意受损,她难再负担儿子儿媳在海外读书的费用。关键时刻,张粹文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先一步外出工作,供丈夫继续留学。

要知道过去她从未想过仅仅高中毕业的自己有朝一日能在异国工作,支持丈夫的学业。可是在婆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如今她却真正成为了坚强独立,足以独当一面的新女性。而这段经历更是让丈夫徐积锴对她刮目相看,又敬又爱,他承诺说:“此生绝对不会辜负妻子。”

徐积锴确实也做到了。从著名工程师到后来的成功商人,纵观这一生,他对妻子始终如一,两人相携从青丝走到了白发,令人称羡。

张粹文的后半生在美国度过,并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她设计的许多旗袍,风格独特、别具韵味,甚至被收进博物馆展览。她的名字闪耀至今,并非因为她是徐志摩的儿媳,只是因为她的才华。

回首人生的华丽蜕变,张粹文由衷地说,自己取得的所有瞩目成就,都离不开婆婆的成全。在被问及与婆婆的关系如何时,她感恩而坚定地说:婆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贵人。我最幸运的是成为她的儿媳妇!

同样,在徐家后代的教育上,张幼仪含辛茹苦的培养和言传身教更是功不可没。

大姐徐稘考上了工商管理硕士,后来成为华尔街投资领域的精英;

二姐徐放是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也是著名的慈善家;

三姐徐行继承了祖母的衣钵。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她回到海宁创立了一所学校;

唯一的儿子徐善曾则是一位应用物理学博士,曾在美国原子能部门工作,并出版了多部怀念祖母的书籍。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群孙辈在家庭上也收获了各自的圆满。一方面是有感于祖母离婚后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更有祖母通透睿智的积极教育,这些孩子们在婚姻生活中最终都与爱人恩爱相携,白头到老。

有人说:“一个女人会影响三代人!好妻子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好母亲是孩子们的引导者;好媳妇是连接婆媳和谐和丈夫恩爱的纽带!”

看过张幼仪的后半生,我还想补充一句:好婆婆是夫妻感情稳定的平衡器,是泽披子孙的守护人!

2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