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印巴两国在多个方面的动态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一、核设施清单交换
2025年1月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依照1988年签署的禁止攻击对方核设施协议,顺利完成核设施清单交换。巴基斯坦外交部称,清单通过双方驻对方首都的外交官同时递交。此举动被部分观点视为增进互信与透明度、降低误判冲突风险之举,彰显两国对协议的坚守,为预防核冲突危机带来积极信号;然而,也有声音质疑这只是外交层面的形式操作,两国实际的敌意与对抗态势并未实质性缓和。
二、外交姿态与变数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近期表示,巴方秉持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与互惠互利的外交政策,期望与印度开展建设性接触和对话,旨在解决包括克什米尔争端在内的诸多悬而未决问题。但印度方面的态度尚不明朗,自2014年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且当下全球局势复杂,美中竞争因素也在左右印度外交决策,巴基斯坦的示好能否得到印度积极回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三、巴基斯坦在安理会发声
1月1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于伊斯兰堡召开记者会,就巴第八次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发表讲话。巴基斯坦将着重打击各类恐怖主义活动,并将克什米尔争端解决议题提上日程,利用安理会平台揭示克什米尔地区人民面临的安全与经济困境,为其争取国际支持与关注。
四、克什米尔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印巴冲突热点区域,边境摩擦与小规模交火频发已成常态。2024年末消息显示,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绍皮恩地区军事活动显著增多,局势再度紧张,冲突呈升级之势,印度安全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激烈交火,地区和平与稳定受到严重威胁。
五、克什米尔争端根源解析
1.历史遗留问题。在英国殖民南亚次大陆前,克什米尔相对独立,拥有独特政治、文化与宗教体系,曾受莫卧儿王朝(穆斯林王朝)统治。英国殖民期间推行“分而治之”策略,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间制造对立,为印巴分治及克什米尔争端埋下隐患。
2.分治方案模糊。1947年“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度教徒居多地区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地区属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归属由土邦自主决定,该地区穆斯林占比77%,土邦王为印度教徒,其摇摆不定的态度引发巴方不满,导致克什米尔归属悬而未决。
3.宗教差异因素
克什米尔多数民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宗教上与巴基斯坦亲近,倾向加入巴方;而印度以印度教为主,印度政府意图掌控克什米尔以维护宗教影响力与地区霸权,宗教分歧加剧争端。
4.地缘政治博弈
克什米尔地处印、巴、中、阿之间,是交通枢纽与战略要地。印度视其为国家安全与地区霸权关键,巴方则担忧被印度切断外部联系,地缘政治利益冲突致使问题复杂难解。
5.外部势力干扰
英国殖民时期故意遗留问题以牵制印巴,冷战时美、苏等大国也介入其中,外部势力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使得克什米尔争端愈演愈烈,难以化解。
三、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历程
1.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0月27日 - 1949年1月):双方在克什米尔集结重兵,印度12个师、巴基斯坦17个师激烈争夺,伤亡巨大,后在联合国干预下停火,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约三分之二土地与四分之三人口,其余归巴方。
2.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 - 1966年1月):起始于克什米尔游击队与印军交火,后巴正规军卷入,双方展开空战与地面战,最终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下停火。
3.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主战场虽在东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局势也趋紧,战后孟加拉国独立,印度在克什米尔影响力增强。
4.卡吉尔边境冲突(1999年5月 - 6月):印度对印控克什米尔卡吉尔等地“巴基斯坦渗透者”发动空袭,双方冲突激烈,最终印军赢得关键战役及冲突胜利。
5.交火频发。自2003年停火协议后,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仍时有交火。如2023年10月26日晚,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附近因印度无人机入侵引发交火,据统计过去27年里,印巴在该地区小规模交火多达7万次,地区和平进程艰难推进。
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涉及多方因素,其复杂局势持续牵动国际社会神经,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仍任重道远,需印巴双方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探寻可持续的和平解决方案,以保障地区人民的安宁与福祉,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大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