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自由和认知,尤其是与过去的记者经历相关的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大多数案例都与表达自由有关,涉及因表达自由而引发的诉讼和刑事案件,尤其是在社会运动中。
表达自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在这些案件中,有些涉及到平权问题,例如性别、残障和未成年人等群体的权益。
性骚扰案件与性别议题的启蒙上个月,律师许凯与新闻社群分享了他代理的一些案件细节,其中包括性骚扰案件。这些案件同样围绕表达自由展开讨论。
最初,对于性别议题并没有太多思考,主要关注表达自由。然而,在代理弦子性骚扰案件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并深入思考性别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表达问题,更与社会运动和性别平等息息相关,由此对性别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律师在代理案件时的主要职责是证明事实,这类案件的核心往往是事实而非法律争议,这涉及到证据的证明程度和标准。在弦子的案件中,她并非以受害者心态示人,而是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权,这令人深受触动。
同时,在代理过程中,接触了许多其他从事性别领域的朋友和同行,他们的案件和经验也带来了诸多启发。表达自由和平权,两者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张力,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张力并不明显,很多时候它们是统一的。
回到媒体领域,代理了许多涉及媒体和记者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侵权风险等问题。由于媒体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直接的法律支持,尤其在表达自由和公共利益报道方面,环境日益严峻。
现行法律很少有支持媒体主动权利的规定,宪法虽然规定了媒体的报道权利,但不能直接司法适用。民法典中涉及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是限制人格权的一些条件,而不是赋予媒体实质上的积极权利。
总而言之,这些经历让人对表达自由、平权和媒体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国内言论环境收紧:媒体与个人面临法律挑战近年来,国内针对言论和媒体报道引发的案件数量显著增加,案件类型也日趋多样化。传统的以名誉权纠纷为主的民事诉讼格局已被打破,商业秘密、商业诋毁等新型案件层出不穷。
根据《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诋毁被纳入因言论引发的案件范畴,但其条款对被告的责任更加严苛。在民事程序上,诉讼案由呈现多样化趋势。
而在刑事方面,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许多原本属于民事范畴的案件,如今可能因涉嫌诽谤、侮辱、寻衅滋事以及损害商业信誉等罪名被提起刑事诉讼。
总体而言,国内司法环境对媒体言论的审查日趋严格,被告数量也持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被告都被认定为媒体身份。
机构媒体通常会被认定为媒体,而自媒体账户和个人账户往往不被赋予媒体身份,这使得后者在证明言论合法性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在法律适用上,被告的举证责任一直十分严格。
若原告声称被告发布的言论为虚假,被告则需提供证据证明其言论的真实性,否则该言论将被推定为不实甚至恶意,被告将承担严酷的法律责任。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言论引发的法律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由于缺乏传统新闻采编的规范流程,许多社交媒体用户难以完成必要的举证,败诉风险更高。
法院往往对自媒体账号进行更严格的审查,更容易认定其构成商业诋毁或其他侵权行为。即使司法环境未出现进一步收紧,但也未见明显改善。
在言论和表达自由的保护方面,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改善的前景也并不乐观。例如,一些财经杂志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通过严格遵守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则,如核实信源身份、交叉核实信息、记录采访过程以及与被采访对象核实稿件等,通常能够避免侵权。
然而,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被告无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因此难以获得理想的司法结果。机构媒体相对而言胜诉率较高,但自媒体和个人账号则面临更大挑战。
自2017年底以来,财经杂志在处理多起名誉权相关案件中,基本没有被认定为侵权。然而,当前媒体行业面临商业经营困境,这可能会对新闻质量产生影响,值得关注。
收入与道德:媒体、自媒体及法律职业的困境与反思在现代社会,追求更高收入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这种追求对媒体和自媒体从业者而言,是否意味着更大的法律风险?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成为决定性因素,因为缺乏足够的法律证据支撑。然而,收入压力确实会对实际工作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心态转变上。
例如,严格遵循传统的采编规则进行采访和记录,成本较高,可能导致在涉及侵权风险时,缺乏充分的合理核实证据,从而影响司法层面上证据的效力。
媒体和媒体人的自身利益问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案例中窥见一二。虽然未提及具体案例细节,但行业内确实存在许多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事件,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案例,都值得深思。
律师行业也存在类似现象,既有杰出的律师,也有表现不佳的律师。这与个人职业道德的自我要求密切相关。
公开宣称的价值理念与实际行为若不一致,就会产生道德矛盾。一些人甚至利用道德形象谋取私利,这种现象在媒体和法律行业都存在。
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反思,努力使行为准则与公开表达一致,虽然这并非易事。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情绪化表达增多,加剧了道德套利的问题。
未来在处理法律援助案件时,也将面临类似问题,并不断自问如何在实践中做得更好。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律师,都需要持续进行道德反思,这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更是为了自身成长。
通过工作,不仅获得收入,更积累经验和经历,从而理解真正追求的生活是什么。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确切答案,但这种动机促使人们在法律和新闻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律师职业并非终身事业,尽管职业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目前仍对律师工作感到满意。然而,这只是职业,而非最终目标。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