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武器发展史,证明人类才是最可怕的动物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3-02-22 19:47:09

今天我们讲男性同胞们喜欢聊的话题——单兵武器、火器与枪械的发展史。

原始时代末期产生了战争,从那时起,人类这种动物就在不断发明研究如何更方便、更快捷地杀死自己的东西,由单兵方便携带,并能在经过训练后使用的杀人工具,就可以被称作“单兵武器”。

提到坦克、飞机、导弹,可能离很多人太远。但是单兵武器应是很多人都易于学习和接受的一种兵器。

先秦时期,青铜和炼铁术的发达使冷兵器的发展就极为迅猛,古代有“十八般兵器”之称,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兵器就远远不止十八种,仅从先秦史书记载上就至少有一两百种兵器。

兵器太多,但大多华而不实。同时期的欧洲,在战场上制敌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战术配置。

这是一名古希腊时期的士兵,长矛+盾牌。一种常见的战术配置。并随之诞生一种最早的战术阵型: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冷兵器时期较为出名且制敌的一种阵型,为了先发制人,士兵的一根长矛长度达到了六米,为正常人身高的两到三倍以上。可以在对阵中发挥距离优势。敌军部队很难接近并造成杀伤。

方阵在古典战争中曾征服多国军队,直到古罗马士兵率先发现方阵的弱点,进行了战术改良:利用方阵转身困难、武器笨重、机动性不好的弱点,用短兵器配合侧翼包抄的战术,在塞洛斯法莱战役中打败了希腊军。

方阵也有其他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在山地和非平地上就无法聚集发挥优势。

古罗马能破方阵当然不只是靠刀、剑等短兵器以及机动性,还有最古老统治冷兵器时代的远程单兵利器,也就是弓箭。

弓箭的发明让人类从远距离杀死敌方成为可能。只需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将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即可。铸造得当的弓箭加上经验丰富的弓箭手,可以在远距离轻易杀伤敌人。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一名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可以让弓箭的射程达到220米,尽管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可能无法让弓箭射穿铠甲,但是其巨大的冲击力也足以让骑兵落马,同时给予极大的心理压制。让弓箭能射得更远的秘方就是掌握一定的射击角度,当弓箭阵齐射时,便能覆盖敌方单位。

训练一名精射手的代价是高昂的,受训者要有足够的体力拉开大弓,并掌握技巧,保证弓箭的远距离有效杀伤性。因此人命是一件很精贵的东西。让人命不再高价,并转换成战争伤亡数据统计里的一项冰冷数字的武器出现在十四世纪,并也让战场上面临的风险更加不可控。

中国汉代时期,皇帝为追求长生不老术的伪科学炼丹过程中,发现了将硝石、硫磺、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会发生急速反应甚至爆炸。直到后来才被有人想着拿来作为杀人工具。

火药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古典战争的模式。火药在中国宋代进入战场,在元时期开始发展,但那时的火器五花八门,无制式规格,口径、样式不统一,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后勤和质量却非常差,经常发生炸膛伤人事件。当时的管型火器被称作为“铳”。

火器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火药制造知识传入欧洲后,十四世纪出现了最原始的火门枪,相当于中国自产的火铳。而具备近代意义的第一支单兵火器则是十五世纪葡萄牙发明的火绳枪。

火绳枪的发射原理简单,过程却繁杂。需要一根浸染煤油的绳子,以及手动向枪膛添加火药,再将弹丸放入枪膛,点火后要快速拿起瞄准发射。即使是一个熟练的射手,也需要约4分钟才能发射一发。

尽管如此,火器的出现让弓箭不再是远程利器,很快就退出战场。训练一名火枪手只需要几天,而训练一名足以对敌方产生威胁的弓箭手则需要好几年。

中国的火器发展在明朝达到高潮,后随清朝统一全国后进入停滞期。清统一战争中,唯一有记载双方均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是1653年郑成功与清廷之间的海登战役。结果为南明方获胜。郑成功在后来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中,由于火器的发展,以及当时西方与中国的军事差距不算大,才能获得成功。

火器能够轻松击穿中世纪重骑士的盔甲,使之很快衰败。人们开始研制用于防弹的盔甲,但是做出来却发现人根本没法穿戴。

原始火炮出现后,攻城也已不再是消耗时间的巨大绞肉战,只需要用火炮就可以打开无法修复的缺口。十五世纪,一座扼守水陆要冲,千年之间只被十字军攻破过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在火炮的攻击下沦陷,宣告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这间接证明了火器是改变战争形势的利器。

虽然火器改变了人类千年作战的基本模式,但早期的火器十分不可靠,具有射速慢、环境因素限制、不安全等等弱点。燧发装置出现以前,冷兵器仍是人类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冷热兵器交替时期,欧洲人自制的各种结合武器可谓十分亮眼,都体现了当时火器并不能完全取代近战格斗的态势。

16世纪末,法国出现了燧发装置,通过机械点火开始取代老式的手动火绳点火及簧轮擦火机,这是欧洲火器开始和中国拉开差距的起源时间点。

燧发点火装置省去了手动点火的繁琐步骤,受天气制约效果降低,同时增加了射击速度,但仍需手动填装火药。燧发枪是近代战争的主力火器,一直到十九世纪都是欧洲的制式装备。

随着火器的普及,欧洲作战出现了一种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战术,就是线性步兵战术。由于当时的火器精度不佳,军队便被指挥尽可能接近敌方来换取近距离射击的优势。甚至出现了奏军乐鼓舞士兵勇敢前进。

十九世纪以前,在提高枪支射程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很慢。弹药仍是普通的钢珠,发射的精度很低,甚至经常出现卡在枪膛里,士兵打了半天一颗都没打出去的局面。研究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的米尼弹的发明,成为又一个创世纪的发明。

子弹为什么至今都是圆锥形的?

实验发现这种弹头能最大程度克服空气阻力,获得更远的飞行距离,而还有人根据橄榄球运动的规律发现旋转的物体能飞得更远。于是,枪膛里设计凹槽,让子弹发射的同时旋转,便能够让其射程增加。线膛枪逐渐开始取代老式的滑膛枪,膛线的英文为rifle,因此又被音译为“来福枪”。

线膛枪出现以前,枪与火炮通常采用前装方式,不仅费力,还难以保证装填通畅,火炮使用前装方式也让炮管无法架在离装填手太远的船头。因此,线膛枪设计成为了后装方式,不仅让装填更为可靠。还能加长枪管和炮管,以提升枪炮飞行距离,获得动能从而增大射程。

同时,后膛装弹的设计综合了子弹底火和打击装置,无需射手再手动装填火药,更进一步增加了武器的射速。

线膛枪的射击速度已可达到每分钟3-4发,是滑膛枪的1.5-2倍,老式火绳打火枪和簧轮擦火机的4倍以上,体现这一差距的近代战争为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前装滑膛枪,射速为每分钟2-3发。而清朝使用的仍是十六世纪从葡萄牙传入的火绳枪改进型,甚至不如十六世纪后期欧洲的簧轮擦火机。一名英国步兵就相当于三名以上清朝的火枪手,且清廷仍处于冷热兵器交替时期的战术编制,火器普及率在30%-50%之间,根本无从相比。再加上军事调动上清军接连犯下战略和战术错误,及内部腐败和前线隐瞒真实战况,所以即使前装滑膛枪形不成对刀剑压倒性优势,清朝有数量上优势,仍然最终以惨败告终。

整个鸦片战争时期,给英军造成最惨重的一次伤亡也就是定海之战,即使如此,英军也只是死伤一百多人,而在之前的数次战役中,英军的伤亡都是两位数、个位数,甚至像攻占威远炮塔只用了九分钟时间,而且无一受伤。

随着火器的越来越先进,小兵的命在不值钱的同时,还让弹丸射中体内造成的伤口感染痛苦折磨着众多的人,为了“减轻”这种“人道主义灾难”。有人开始提倡研制杀人更为快捷的武器,这种反向研究使人不得不让当今核武器抑制三战爆发引起相同的联想,看来人类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变化。

步枪再为精准,也无法保证始终一发击中目标,击中了也不一定造成敌人立即失去战斗力,人类开始尝试解决这个办法:通过大规模泼洒弹雨来弥补精度不足。

1850年代,工业革命后期,加特林发明了世界第一种自动机枪,通过机械运转达到全自动射击。短短几分钟便可泼洒数以百计的子弹。这种武器也随着清朝洋务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并在甲午战争初期给予日军较大的震撼。然而,清朝后勤方面和思想体系落后,尽管武器不再落后,仍无法挽回败局。加特林机枪通常无法发射一百发子弹,就被日军缴获。

清朝后期,有人骂清朝火器军舰不如洋人是次要的,真正需要改良的是思想,后来被抓进了监狱。一百多年后,中国仍然还是处于这个时代,因为执政者不知道中国真正缺少的是什么,也从来没有反思过洋务运动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失败,更没有去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如何让一个同在十九世纪末被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的国家,走上不同道路的。

十九世纪末,马克沁发现枪支射击产生的后坐力能转化成给枪提供射速的动力,以此发明了著名的划时代武器,马克沁重机枪在日俄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机枪的出现和普及让线性步兵战术彻底报废。阵地和持久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模式。机枪的横向扫射扩角让堑壕之间产生了令人生畏的“无人区”。

机枪的射速和火力猛烈,使人们萌发了机枪能够单兵携带的理念,但不得不以牺牲枪械威力和子弹口径为代价,同时威力也大大降低,冲锋枪从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步兵的主要装备,直至被突击步枪取代后,冲锋枪则朝小型、微型和战术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德国人发明了枪机装置,将黑火药改为无烟火药,手动步枪已无需再用金属燧发打火,射速更快。但是仍然无法兼顾冲锋枪和机枪的优点。

有没有既能兼顾冲锋枪、机枪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同时又拥有步枪杀伤力的武器呢?

实际上,自动步枪的研制是没有停止的。二战时期,有两款被装备的制式自动步枪比较有名,分别是M1928A2自动步枪和fg42自动步枪。

但是,这两种突击步枪的缺点非常明显,为保证大威力步枪弹药连续射击的稳定性,枪管加重,fg42甚至采用了不少贵金属,这让生产成本很高,机动性也很低。fg42在整个战争中只生产了不到7000支。仅被德国少量伞兵装备。

中间型威力弹药的研究和讨论在二战中期被提出,并为后来诞生世界第一支真正意义的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做好了铺垫。

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牺牲步枪的部分口径代价,但达到全自动射击可能的武器想法并不算太难,但stg44受限于希特勒当时的思维水平,即战争后期德国资源的匮乏,未能达到普遍装备部队的目的,同时也没能挽救德国的败局。

在一些初等军事爱好者的理念中,Ak47似乎是借鉴了stg44的研究,但实际上,除前装部分结构之外,两款武器的发射模式完全不同。硬要说有什么关联,只能说卡拉什尼科夫原本计划在二战后研制半自动步枪,但随后准备往更加成为主流的突击步枪方向上研究。

这支步枪发明至今仍受多国军队和恐怖分子的热爱,当然是极为精良的可靠性,包括在泥沙中浸泡后都能正常发射。越南战争时期对比美国较为不可靠的M16,证明了Ak47的能力。

单兵武器从出现至今,历经冷兵器、火铳、火绳枪、燧发枪、击发枪及自动枪械时代,火器不断进化,精度、威力越来越高,单兵的武器装备也越来越先进,从铠甲、头盔发展为防弹衣、夜视装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但战争从古至今的发展趋势有一点不会变化,那就是将会越来越残酷,越来越致命。人类是最可怕的动物,因为只有这种动物会去研究怎么杀人,怎么杀人才更快捷,更残忍。争斗也在政治博弈和历史矛盾中,不断前进。

(完)

15 阅读:3188
评论列表
  • 2023-03-17 21:25

    说的没错吧,哪只步枪是咱们发明的?不都是仿造吗

  • 2023-03-11 17:19

    你里面有些内容欠妥,整篇内容里面一直暗示东方不如西方。你们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砍到你想逃 回复:
    很正常。个人观点不一样罢了。就好比我客家人不买你中原人的账,一样的。
  • 2023-03-24 18:15

    说明人类进步了 我情愿被一炮轰掉 也不情愿被砍个几刀慢慢等死[呲牙笑]

  • 2023-04-08 21:45

    屁话真多

  • 2023-04-11 10:01

    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