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什么偏爱十九年?

文化学者黎荔 2024-02-24 01:18:14

作者:黎荔

发现庄子喜欢用“十九”这个数字,《庄子》一书中先后七次出现“十九”之数。庖丁解牛那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德充符》里“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在宥》篇讲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为何都是十九呢?纯粹只是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深意?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教授的解释是:可能因为十一年太少,二十年太整齐了,十九年看着像真的,时间又足够久。我觉得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庄子用这个不是整数又显得时间长的数字,容易让读者觉得所编的故事是真的。说起来,庄子真是横绝古今的讲故事高手,他讲的故事跌宕起伏,汪洋恣肆,把人听得一愣一愣的,惝恍迷离,欲罢不能,庄子故事的精彩,除了想象力和哲思深度,还在于充满了极其丰富的细节刻画。虽是虚拟的故事,却给人以现实的质感。

不过,我觉得“十九”这个数字之所以受到庄子的偏爱,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比如,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组五言诗作,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时,得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个统称,难道就不能《古诗十五首》或者其他数目字吗?可能还真不能,只能是十九。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十”是个整数,也可以说是一个成数,而且是一个比“一”大但又大不了太多的整数或成数,适合在生活中用作一个基本的单位去编排事项,譬如军事方面的“什伍”。其他还有许多成语,比如一目十行、十室九空、十拿九稳、十年寒窗、十亲九故、十病九痛、十面埋伏、一曝十寒、十里洋场、十里长亭、十世单传、十全武功、十大罪状乃至十恶不赦,等等。像“十”这样的成数,由于它被众所熟知,为众所习用,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便很自然地会有人遵循这一成数来创作成组的“组诗”,或以十这个数字来作为基本量词单位。

还有九这个数字,清朝学者汪中写过一篇文章叫《释三九》,专门阐释过这一点:“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加三推之属是也。三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九章’、‘九命’之属是也,此制度之实数也。”(《述学》内篇卷一《释三九》上)

所谓“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这句话的实质是说“十”即相当于十进制上一级别中的“零”,所以通常会以“九”作为十进制中每一级别最大的数目,于是在诗歌方面,我们看到屈原《离骚》有《九歌》《九章》,宋玉又有《九辩》,王褒有《九怀》,刘向有《九叹》,王逸有《九思》等。这些篇章中,有的是由九篇构成的“组诗”,有的却并不是,比如《九歌》共十一篇,“九”,非实指篇数,而是一种言其极多的方式。回到开篇的话题,庄子是想象诡谲、精神自由、汪洋恣肆之人,特别喜欢用极大的数目字,自然会用到“九”这个十进制中每一级别最大的数目字。

当然,我觉得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天文历法。毕竟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是坐地观天、象天法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所谓历法,就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协调它们的关系,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法则。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它对年、月和节气的安排是以月相盈亏和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的。我们要知道,年、月、日是三个不同的周期:

年:以地球公转为依据、四季变化的周期。1回归年=365.2422平日

月:以月球公转为依据、月相变化的周期。1朔望月=29.5306平日

日:以地球自转为依据、昼夜交替的周期。

这是三种完全独立的运动,没有简单的通约关系,是基本单位不能分割,这种整日数的年和月为历年、历月。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叫太阴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叫太阳历,而中国的历法是以朔望月计月,以回归年计年,二者兼顾。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顾?为了调节12个朔望月与一个回归年的时差,我国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2到3年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叫闰年,包含13个农历月,年长384天或385天,反之没有闰月的年份称为平年。闰月大致在第3、6、9、11、14、17、19年。为什么必须十九年七闰,因为:

19个回归年长:

365.2422×19=6939.6018

19个朔望月年长:

29.5306×(19×12+7)=6939.68865

最终,19年相差 2h 05m 04 s(2小时5分4秒)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只有十九年才能达到阴历与阳历的平衡,即同时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制订历法。因此,十九是中国天文历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围棋的棋盘有十九道,就是因为古人认为十九可以把天机的数都能概括。对于一般人而言,生活在十九年七闰的历法中,有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逢十九周岁,阳历和阴历的生日都是在同一天,或者最多只差一天。

自春秋中后期古四分历发明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人们都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于是十九年被专门取了个单位,叫作“一章”。如《后汉书·律历志下》记:“月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章”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后引申指诗文的段落。乐章是有规律的,所以“章”引申为条理、秩序。也有人认为“章”是“彰”的初文,本义指花纹、文采。十九就是章,是一个特别的数字,这或许才是古文献中经常提及十九年的缘故吧?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