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利好终于落地,但为什么市场却跌了?

金子黑噪音 2024-11-08 19:40:32

今天,所有关注中国股市等资本市场,以及关心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人们,都在等待一个新闻发布会。

为期五天的全国人大会议今天结束,下午4点的新闻发布会,将官宣一个重大的、备受期待的数字:财政发债规模。

这是继9月下旬的央行股市刺激货币政策之后的后续财政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起到短期刺激作用,而财政政策才是真正的基础作用和长期工具。

此前路透社等外媒就透露,特朗普上任后,这个发债规模数字会在10万亿之上。所以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中国股市投资者们也将期待拉满,A股近几天蠢蠢欲动,颇有新一波大涨之前的蓄势态度。

然而今天早上,本应高歌猛进的A股、港股等却高开低走,难道是他们提前知道了什么消息?还是说只是单纯的避险,怕政策不及预期?

下午4点,发布会准时开始,很快便宣布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所有人看到之后都傻眼了——6万亿?这是远远不及预期呀。美股的富时中国A50指数应声暴跌。

所有财经类新闻媒体也都第一时间跟进发文:6万亿化债举措出台。

但随着发言进一步进行,大家才逐渐搞清楚计划的全貌: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看到这样的表述,市场才开始逐渐停止恐慌情绪。但“余威”还在,本来万众期待的利好,效果一下子没那么明显了。

然后,在官媒的引领下,“直接安排10万亿元”才成为众多媒体的新闻标题,开始“洗刷”前面那些恐慌情绪。

在众多网站评论区也是一样的反馈,网民们先是失望,然后错愕,然后又是迷茫,最后又通过自己计算得出其实化债规模是10万亿。总之,整个过程非常纠结。

我查了一下,很多国外大媒体都是跟随国内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发出了“6万亿化债举措”的新闻,这个影响也已经铺开了,会不会导致国外投资者的迷茫,也不知道。

所有A股持有者应当高兴以及后怕:如果今天的发布会在盘中的话,恐怕又将带来一场暴跌。

可能有些人会说,资本市场怎么这么脆弱啊,说风就是雨?难道不耐心看完发布会么?他们不理性计算计算么?

是的,这就是资本市场的特性。资本最怕的是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资本就像一个嗅觉极其灵敏的动物,只要稍微有一丝潜在的不确定,就会立刻扭头逃走。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需要一个法治、安全的环境,才能健康生存下去。

所以不能抱怨资本的表现,更需要关注的是信息发布者的智慧与技巧。政府作为政策发布一方,需要仔细考虑到资本市场可能的期待和反应。

比如在今天的发布会当中,如果一上来就直接宣布:10万亿,那同样的政策,效果一定会打满。新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是6万亿,后面再怎么找补,其实都很难抹平投资者们的风险意识了。

按理说,这样影响力巨大、甚至影响到经济复苏前景的发布会,应当会字斟句酌,详细考虑每说一句话所带来的市场影响。但现在的客观影响就是先走向了负面,后续可能再修复,这样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恐慌。

既然是利好,就应当直接打满,才能给人以信心。

在以前,这种问题就经常发生,比如利好到了盘末、盘后才发布,但利空却在盘初发布,类似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以后,让A股市场成了一个“惊弓之鸟”。

因为发布者很少考虑发言对股市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发布可能影响到股市的政策,都会仔细斟酌发布的时间节点和发布方式,以减轻对市场的不良扰动。

因为,呵护股市健康对美国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任务。

不管10万亿还是6万亿,看似事情的本质没变,因为化债的规模都是明确的,但宣布的方式却显得格外重要——这其中需要智慧,更需要慎重和对资本市场的尊重。

10月8号那场发布会所造成的市场暴跌心理阴影,今天似乎又一次再现。尽管下周一市场可能还是会正常发展,但经济刺激的效果,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扣。

在经济低迷的当下,任何利好都必须加倍地呵护。今天的事情,不禁让人一声叹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