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0岁老秀才,不惜名节从菲律宾“偷”回一株藤,养活了三亿人

沐语纪史录 2024-11-21 12:36:00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明万历二十一年,50岁的老秀才陈振龙决定干一件大事!

他要把菲律宾吕宋岛上一种神奇的植物偷运回中国。

而当时吕宋岛正处在西班牙人的殖民之下,这种植物也是由西班牙人带到当地种植的,管控十分严格。

虽然看起来不道德,但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上亿同胞,陈振龙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即便最后被抓,背上偷窃的罪名他也认了。

到底是什么植物,能让非常重视名节的明朝秀才甘愿背上污名?

要说陈振龙运输植物,还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

他之所以想把这种植物偷运回中国,是为了解决当时百姓的饥荒问题。

在现代人看来,无论工资多低,生活过的有多不如意,最起码还是能保证一口饭吃。

所以人们很难对古代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感同身受,会觉得无论如何,找点东西吃还不简单。

这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各种资源被开发利用起来,所以会感觉有很多能充饥的东西。

但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也没有便利的交通。

一个农民,一辈子可能都离不开自己生活的一亩三分地,如果生活在富庶的地区还好,种地就能有收成。

但如果生活在贫瘠之地,再遇上连年的天灾,即便你辛苦种地,一年到头也可能颗粒无收。

而且那时候并不太平,连年的战乱也使百姓痛苦不堪。

只要一发生战乱,不仅朝廷要增加税收,叛军也会毫无顾忌的抢夺百姓的粮食。和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完全相反。

很不幸,陈振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朝代。

在历史上,明朝从缺粮食开始,也在粮食危机中灭亡。

陈振龙出生于明嘉靖年间,是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

他自幼饱读圣贤书,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着读书入仕的思想。

二十岁那年,陈振龙中了秀才,后来屡次考乡试不第。

考虑到自己年纪不小了,他果断弃儒从商,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条传奇之路。

和别的商人不同,陈振龙刚开始就盯上了海外市场,认为和周边的国家做贸易,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后来他便加入了一个和吕宋做贸易的商帮,那时候的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

在这里,陈振龙赚到了不少钱,还见到了吕宋岛上很多奇特的植物。

这种植物就是“朱薯”,在陈振龙的观察下,朱薯这种植物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食,最重要的是,它十分容易种植,根本不挑种植环境。

这让陈振龙内心大喜,他看到的不是朱薯这种东西带回国能赚多少钱,而是看得更远。

如果能把朱薯这种东西带回国家,一定能大大解决百姓们的粮食问题。

可问题是,当时的吕宋岛根本由不得旁人做主,在这里发号施令的是一群西班牙人,而且朱薯就是他们带来的特殊作物。

在那个年代,一个不挑环境的粮食作物,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人口增长,人口多了,国家自然就会强盛。

西班牙人也深刻的意识到这些,所以对朱薯的种植管控十分严格。

他们允许和外人做交易,把朱薯当作一个新鲜的食物让外人尝鲜,但绝对不允许其他国家引进种植。

尤其是明朝这样的东方大国,一旦能解决人口粮食问题,就会越来越强大,对他们十分不利。

所以陈振龙想把朱薯带回国,可以说基本不可能。

但他又迫切希望带回国,最终决定偷运,即便被发现后被抓也在所不惜。

虽然陈振龙当商人这些年赚到了钱,家人也过着不错的日子,但他很忧心故乡的穷苦百姓。

那时候中国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人,但贫瘠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如此庞大的人口。

尤其在明朝中后期,统治者为了保证江山的稳固,下令禁止海上通商,百姓谋生的手段又少了一个。

百姓们每年都在为粮食心忧,就拿一个小小的县城来说,当时大概有1万多户人口,一年需要消耗的粮食大约在七万石,也就是1300万斤。

但一县的土地根本产不了这么多粮食,如果再遭逢天灾,百姓们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饿死。

况且百姓吃不饱,哪里来的力气种田,恶性循环下去,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使家乡的父老乡亲吃饱,陈振龙必须把朱薯带回去,这种耐旱易活的农作物,一定能改善百姓的生活。

眼下就是如何能瞒过精明的西班牙人,将这些朱薯根茎带回去种植。

苦思冥想下,陈振龙决定采用偷运的方式,他先是购买了八尺品相良好的薯藤,然后将它们密封于竹筒之中。

为了躲避检查,将这些竹筒做防水处理,然后用绳子系在船舷上,这些竹筒浮在海水上,就能躲避过检查。

几经周折之后,1593年春,50岁的陈振龙带着这根“救命藤蔓”顺利回到了福州。

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让自己的儿子上书当地巡抚,希望其能推广朱薯种植,早日解决百姓粮食问题。

当时福建巡抚看到书帖后也大为惊喜,连忙命令属下尽快试验栽种。

之所以不立刻让百姓栽种,是因为种粮食颇为不易,一旦失败付出代价太大,况且贸然让百姓种植一种从未见过的粮食作物,百姓恐怕也不答应。

可喜的是,经过试验,朱薯获得了大丰收,随后便立即在闽中地区进行了推广,百姓们终于有了食物吃。

而朱薯毕竟来历不太好,所以明朝也将其改名为“番薯”。

后来番薯在全国地区推广种植,不仅造福了明朝百姓,清朝统治者也得到了极大的好处。

那时候北方的小麦一亩产300斤,每年只能种一季,南方水稻一年两季,也只有600斤产量。

番薯呢?不仅一年可以种两季,而且两季加起来产量达到了6000多斤。

唯一的缺点就是口感不如小麦、水稻,但只要能活下去,百姓们哪会在乎这些。

可以说是陈振龙的一个决定,拯救了明朝到清朝的3亿百姓。

当然,除了陈振龙,还有广东人陈益、林怀兰也从其他地方引进了番薯。

但无论是谁引进番薯的,他们这种为百姓着想的精神永远值得人赞颂。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

1.福建日报:《中国引进红薯第一人!福州陈振龙故居即将开放》,2022-10-20

2.福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2022-09-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