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陆时雍写《诗镜总论》,评价初唐四杰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杨炯(650年-692年),字令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恰逢当地干旱,求雨三天三夜后,没有下雨投井而死。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为“王杨卢骆”,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
“四杰”虽然各自的具体经历不同,但都具有位卑才高、恃才傲物的特点,因此往往不能为贵族统治者所容,备受打击,生活道路都较坎坷。四人竟都不得善终,命运十分悲惨。王勃27岁溺水而死,杨炯42岁干旱求雨投井而死,卢照邻40岁因疾病缠身投颍水而死,骆宾王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被杀害时68岁。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然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文更有节奏和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赏析】《夜送赵纵》是一首五言绝句,为一首送别诗。诗一开始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后两句才由壁及人,说到送赵纵还旧府之事,一语双关,送还旧府的还有壁,只是人显里隐罢了。结句描绘在洒满月光的夜色中,沿着河川送别赵纵的情景,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点出送别的时间,且隐约表现出一路平安的祝愿。这首诗巧用典故,比兴得体,其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
《战城南》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赏析】《战城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对战场进行概述;颔联承上“辛苦”而来,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颈联承上而转,由物及人,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尾联以景作结,倍增哀伤的情感。这首诗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梅花落》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赏析】《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此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诗的前四句咏物,后四句写人,首联的梅花引出尾联中对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则暗示了女子的孤独。这首诗诗味醇厚、形象逼真,通过女子的赏梅来表现她对行人的思念,反映了战争的长久、亲人无音信,隐约透露出呼吁和平的愿望。
《紫骝马》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赏析】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杨炯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后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累迁至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这是杨炯身心舒畅的时期。此诗可能作于这一时期,以抒发其建功立业的渴望。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巫峡》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总结
“初唐四杰”的诗作在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狭窄范围,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为清新刚健。他们的创作对后世唐诗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文风引领:其刚健雄放的诗风,对扭转初唐时期柔弱绮靡的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盛唐诗歌的豪迈奔放奠定了基础。
2. 题材拓展:他在边塞等题材上的创作,启发了后世诗人对这类题材的关注和深入挖掘。
3. 精神激励:诗歌中所展现的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文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国家的忠诚。
4. 文学传承: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后世文学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杨炯的诗歌在文学风格、题材开拓和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