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两家独立书店后,我找到了纸质书仍能存在的理由

刺猬公社 2024-04-26 10:47:37

文|陈梅希

编|园 长

四月底,众多电商平台的图书促销活动纷至沓来,无论是小红书还是豆瓣小组,处处都飘着拼书帖和秀书帖。

一个衍生的疑问是,在图书出版业被盖章为夕阳产业近10年后,真的还有那么多人看纸质书吗?

世界读书日那天,我决定从传说中的宇宙中心五道口出发,沿着成府路,探访两家北京颇有名气的独立书店,以寻找跟纸质书和书店有关的答案。

“拆开不买亦无妨”

第一站是在图书爱好者心中颇具地位的万圣书园。去年底搬家后,万圣书园第一次搬进了商场,虽然仍在熟悉的成府路一路向南,但在五道口购物中心三层,它的邻居变成了游戏厅和玩偶零售店。

搬进商场,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书店维系运营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商场而言,书店可以增加文化氛围,在传统的餐饮、服饰、电影院等业态之外,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场景,因而众多商场都愿意降低租金引入书店;而对书店而言,带折扣的租金外,商场还能提供老顾客以外的泛流量。

此前,连锁商业书店西西弗,就在跟全国各地商场的共生关系中,开辟了书店经营的新模式。

而万圣显然更具有个性。尽管搬进了商场,但万圣仍保留着原有的基本面貌,“顶天立地”的书架上,各类书籍依次排布——不卖畅销书,不卖成功学,万圣在一个最讲究商业模式的空间,继续做着拒绝模式化的生意。

书架上,贴着的分类名是用毛笔写的,笔锋掠过之处,还带着墨水不足下的空隙。

万圣书园一角,手写的图书类目

两柜子特价书,就摆在商场的走廊里,没有人看管,来来往往的客人,多半会驻足片刻,伴着隔壁动感的跳舞机背景音乐,随手翻看几页。一位路过的老人似乎看上了止庵的文集,反复翻看过后,又开始转过身看玻璃橱窗里展示的本月书单。

放置在商场走廊的书柜

书店里写在黑板上的畅销榜仍被保留下来,在更多人能看见的地方,书单以另一种形态向更多人传递对阅读的理解和热爱。像是另一种形态的Window Shopping,只是对象变成了一本本具象的书籍。

面朝商场走廊的图书榜单

几乎所有路过的商场客人,都会停下来看一眼。书店和生活,将以更日常的方式被链接在一起。

从万圣书园所在的五道口购物中心,沿着成府路向北走1500米,就能抵达另一家“年长”的豆瓣书店。因为某种统一招牌计划,夹在一家理发店和一家打印店中间的豆瓣书店,换上了整齐划一的招牌字体。但一踏进窄门,处处都能看出打理者的匠心。

铁质书架已经上了年纪,不知道哪年贴的邮票,跟手写的分类标签比邻而居。诗歌只占据窄窄的一面书架,铁锈上覆着一张纸条,引用了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小诗:“诗歌是邀请影子起舞的回声”

不大的豆瓣书店里,到处都是类似的小纸条,贴在各处,大部分是手写的,有的注明图书类目,有的只是一句短诗,也有的像是在跟读者交流。小纸条上,最常出现的两个字是“无妨”。

书架侧面的显眼处,纸条上写着:“带塑封的书都可拆,拆开不买亦无妨。”字号明显比其他纸条大了几圈,带着传递“无妨”态度的迫切。

收银台泛黄的硬卡纸上,同样用记号笔写着:“溢价书询价不买,无妨!”

狭窄的书店通道里,客人在倚着书架看书,店员在整理要打包寄出的书,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但从不彼此打扰,只在收银台短暂交汇。当然,如果什么都不买,无妨!生活里很少有被频繁提醒“无妨”的时刻,但在书店里,无妨变得很多,好像消磨时间,不指向某种具体的结果,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那是一种具象的安抚,来自摆满书的空间,越过时空的写书人、买书人和卖书人之间的絮语。

看具体的书,爱具体的人

纸质书和书店仍能存在,是因为还有很多读者,需要看“具体的书”。

90后李小去年为自己的婚礼准备了一份特殊的伴手礼——她和丈夫分别选了一本书,和喜糖一起放进帆布包里,送给每一个参加婚礼的亲戚和朋友。

她回忆,这个想法是苦恼过后的灵光一闪:“我当时看了很多网上的伴手礼搭配教程,大部分都是蜂蜜、毛巾、香水之类的,感觉不是适配所有人。有天晚上玩手机,刷到当当在拼多多的旗舰店,里面有本我之前想买的书在打折,价格很实惠,然后我就想,送书应该是所有人都合适的礼物。”

为了让礼物的品味“公平”一点,李小和丈夫决定每人挑选一本喜欢的书,各自从拼多多下单50本,婚礼前随机塞进送给客人的100个帆布包里。李小说,她妈妈收到几箱书的快递包裹,疑惑地问她“你是要转行开书店吗”。

但婚礼的客人都很喜欢这份礼物。李小选的书名叫《百年好合》,是作家蒋美云写的短篇小说集,14个主要女性角色的人生互相牵扯着,完成了一部“民国素人志”。李小笑着说:“这个书名很具有迷惑性,显得格外喜庆,对婚姻和爱情充满祝福,其实故事讲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算是我给朋友们留下的小彩蛋。”

李小的丈夫选了自然文学作家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婚礼结束后,一位朋友发来一张照片,她所搭乘的飞机正飞过一片山脉,而她正在看婚礼上收到的书。李小觉得这份连结会持续得更长远:“不管他们是马上就拆开看了,还是放在书架上过了很久才看,又或者今后几十年都没有看,我们都拥有以这两本书为起点的共同的记忆。”

去年婚礼前买的50本《夏日走过山间》,图源受访者

有读者用书建造集体记忆,也有读者用书度过只与自己有关的生命困境。

2021年9月,刘蘇一购入一台kindle,但电子阅读的便捷性,最终没有击败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他发现自己没有耐心在电子设备上完成阅读,有很多操作,只有把书拿在手里才能做到。

他喜欢翻页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美妙的,每一本书的纸张其实都不太一样,不同的纸张,你一页页翻来翻去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手感。有些书的纸张很好很硬,颜色发白,有些书的纸张就很柔软,颜色惨黄惨黄的。”

最近几年,刘蘇一平均每年都要买50多本书,看过的书里,一部分会在二手书平台卖掉,真正喜欢的书才会收藏在家里。他喜欢做用铅笔在书页上圈圈划划,连做笔记也是用铅笔写,因为他之前去参观过多抓鱼的工厂,看见工人们非常用力地在“擦纸”,处理旧主人留下的痕迹。“(用铅笔写的话)去卖二手书的时候会别人会更好清理,就用橡皮擦就把铅笔给擦掉了,如果用马克笔你就擦不掉了。”

刘蘇一以前不理解,为什么经常能在小红书和朋友圈看到有人拍《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书页片段,他甚至猜测,那是不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理”。直到他自己看完书,也没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

图源受访者

前几年,罗翔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解读一度成为流行金句,那句“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是很多人的新晋生活指南。而当刘蘇一回到原文的语境中,读到“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时,他依然感受到难言的震动。

读书,没有高下之分

2021年以前,刘蘇一觉得“阅读文学小说是一件浪费生命的事情”。他喜欢从阅读中寻找更直接的答案,例如世界是怎么运转的,商业领域有哪些知识点。直到自己的生活开始面临某些“难以解开的结”,他才转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试图从中寻求某种遥远的治愈。

2022年6月的一个午后,刘蘇一带着《卡拉马佐夫兄弟》走进一家商场里的简餐厅,去的时候刚过中午饭点,餐厅里已经没什么客人。等刘蘇一再抬起头,从遥远的弑父故事回到北京东二环边上的商场时,太阳已经下山,身边坐满来吃晚餐的客人。

做满标注的书,图源受访者

他从这种沉浸中汲取治愈。“我是没有意识到时间在流动的。遇到的困惑越深越大,越需要那种大部头的书。一方面好像是它能够压得住自己那种躁动的心,还有它确实会给一些答案和指引,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治愈的感觉。”

但他不觉得读书有什么优劣之分,不觉得阅读存在鄙视链。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能让他获得治愈,读社科经典能让他获取直接的知识,读商业传记同样能让他获得畅快的体验和共鸣。去年底,他刚看完《马斯克传》,还给我推荐了《芯片战争》,称它是“翻译得很流畅的入门书籍”。

李小也说,虽然她自己爱看文学作品,但她不会干涉父母的阅读喜好。小时候,父亲爱去镇上的图书室借金庸和古龙的小说,现在爱看一系列“特种兵王”的网文,她干脆买了一个平板电脑,让父亲看得更清楚一点。

而李小妈妈对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养花大全、针织样式大全、十字绣教学。小时候,家里有两本发黄的针法书,她童年大部分毛衣样式都出自这里。在妈妈退休后,她从网上买了《十字绣一本通》和基础材料,让妈妈重新寻找自己的爱好。

对具体的书的需求,最终在电子阅读时代,成为纸质书依然能存活下去的理由。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期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未成年人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超过半小时,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相较2022年增长0.25本。

每年全民阅读日前后,各大线上购书平台都会推出促销活动,渐渐地,4月底5月初,成为了属于图书的“双十一”。

作为图书促销活动的“老前辈”,已经形成图书促销IP的多多读书月活动延续到了第七季,今年,除了往季主推的文学、社科类图书外,拼多多还增加了对功能性、实用性书籍的补贴,以惠及更大范围的阅读爱好者。例如李小妈妈可能会感兴趣的《清新花草刺绣580款》,和考研学生必备的各类教辅书,图书种类从之前的千余种增加到上万种。

参加了五届多多读书月活动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店铺负责人说:“两季读书月都是店铺每年的销售高峰期。《卡拉马佐夫兄弟》《置身事内》《唐诗鉴赏辞典》《南北战争三百年》《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等图书在上一季读书月期间销售超过5000册。”

在新一季的春日书单里,则出现了李小去年为婚礼买过50本的《夏日走过山间》,以及去年因电视剧热播而重新迎来热销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

多多读书月春日书单,图源网络

全民阅读日的意义,是让阅读走向全民,让阅读不再是少数人的爱好,而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商场走廊里随手可翻的书架、年轻人婚礼伴手礼里的书籍、电商平台面向普罗大众阅读喜好的优惠活动,都是这一进程里的一部分。

书只有被拿起时才有意义。无论它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是《电工操作指南》,亦或是《给孩子的成长书》。耳边响起的,是不知道何时开始贴在豆瓣书店的那一句:“无妨。”

(文中李小、刘蘇一为化名。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