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韩城县第一次出现科举考试双进士,王盛和冯义两人携手中进士,此后韩城科举如同开挂一般,到光绪十五年已丑科又连续15次出现一榜双进士现象,8次一榜三进士,康熙五十四年,更是出现一榜四进士的奇观!
这一切,都源于成化年间韩城出现的一次祥瑞。
《同州志》:成化十年,韩城薛封池莲,一茎双花。《韩城县志》中为后来入祀乡贤祠的王盛所作的传中亦记载了这一异象:先成化甲午,薛封池莲,一茎双花。乙未春,盛与冯义成进士,先后俱授给事中。
其实志书关于这类祥瑞的记载并不少见,民间的传说则更加丰富。薛封是韩城西川的一个重要村镇,位于韩城最大河流澽水上游,临河而建,相传因唐薛仁贵之孙所封于此而得名,现被薛峰水库所淹。莲花在韩城历史上种植应该非常广泛,现在韩城古城还有一个村叫莲池村,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在他所写的夏日登韩城城门楼序中也对莲花多有描写。不过关于一茎双花的记载,只见于明代这一次。
王盛,字懋德,号竹室。韩之涧南里人。成化乙未进士,任户科给事中,山西布政司参政。王盛曾受业于河东薛文清公之门,受其理学思想影响较深,薛瑄作为明初著名理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同时期河西的韩城文人很多都受业于他门下,韩城县志称王盛“孝友婣恤”,对他品德给以充分肯定。
韩城县志还记载王盛俸禄之入,尽以散族人亲识,家无余赀。行部河东,韩人有见者,延款无倨色。闾里相传,以为荣幸。这是他“孝友婣恤”的最直接体现。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记载了他对待佛教的态度,作为一名受业于文清公的理学学生,他对佛教有着非常明显的排斥态度:过汾阴,谒后土庙,见侧祠有十六罗汉像,去之,有狄梁公之风。韩俗丧葬媚佛盛,非之。独祖奠以礼,自是士遂移风焉。
韩城历史上佛教非常盛行,特别是魏晋隋唐时期,这从韩城现存非常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可以得到证明,韩城风俗不可能不受佛教影响。今天韩城的丧葬风俗中已基本找不见佛教因素,从县志记载上与王盛有很大关系,从这点上来看,他是传统儒学的坚定捍卫者和实践者。可惜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但从侧面来看在丧葬风俗中排除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估计与明代韩城社会奢侈风气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副作用有关,明末韩城著名知县左懋弟倡导的节俭之风,应该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薛封池莲,一茎双花。这在当时可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以致于当事人之一的王盛本人亲自去观看了这株双花瑞莲,并做记以以自朂,其略曰: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荷,芙蕖也。其华菡萏,其实莲。以莲花为君子者,周濂溪也。以莲花为凈友者,曾端伯也。比兴之义,士当以之。今韩之莲,一茎双花,瑞也,顾实有不同焉,可绎也。何也?科之登也,同也。得其人,则足正君善俗,则足修政立事,而禄位崇焉。此莲房之大而实者,若以示劝也。非其人,则名实未加于上下,责任空托于一身,而卑黜随之。此莲房之小而未实者,若以示戒也。绎示戒而戒之,绎示劝而劝焉。尧舜吾君,民位育吾,寰区如此,则器之成也大,而人与莲并瑞矣。此盛之文词概见者也,据此一脔而测之,盛,其卓荦士哉。其没世不忘也,殆桃李之下成蹊乎?
薛封池莲,一茎双花与韩城当年双进士有没有直接关系,是不是一种祥瑞,我们还是不要去怀疑。薛封已被淹于水库之下,但韩城澽水河流域的莲花依然广为种植,说不定哪天又一次一茎双花,给韩城人民带来更多惊喜,非常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