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昌熊明
“我认为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物质财富,更主要的还是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为精神财富服务的。你再富有,你没有精神的财富,也是很庸俗的财富!”在一次聚会上,那位掷地有声地畅谈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人,便是新建区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积极配合会长做好协会工作的玉文化研究者——张和通先生。
有缘结识张和通先生好多年,新建区收藏家协会在会长和张和通先生的引领下搞得风生水起,会员团结,交流活跃,气氛活泼,每年都会举行会员藏品鉴赏活动,我也应邀去观摩过几回,感触颇深。
张和通先生的藏品展示空间里,博古架上,满是古玩,瓶瓶罐罐,碗碗盏盏,令人目不暇接,啧啧赞叹。都是年代久远的老东西,造型或古朴或精致,色彩或古雅或艳丽,图案或精美或粗犷,默默地彰显岁月沧桑,忠实地记录民情风俗,传统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
张和通先生的日常生活,便是在他的藏品展示空间鉴赏古玩,把玩古玉,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得其乐,颐养天年。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大学读书期间。介入古玩收藏和玉文化的研究,则是退休之后开始的,如今也有十五六年了。
谈起中国的玉文化,他可以从上古时期红山文化一直谈到当下,上下八千年,纵横数万里。“化干戈为玉帛”“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象征国家的信誉,代表人格品质,以至于统治阶级、贵族、士人争相戴玉,以表示自己的节操。
“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代的方位顺序是天地东南西北分别用六种有色玉器代表。”我真是佩服张和通先生的记忆力和视域之宽广,他居然随口引用《周礼》的记载来讲述中国人从礼玉文化到德玉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张和通先生收藏古玩,研究古玉,非为名利,而是为传承文化,保存古物方面近一点绵薄之力。衷心希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影响世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他收藏的古玉大多是战国时期的,有玉璧、玉龙、玉熊、玉斧以及各种玉雕、玉佩等,每一件藏品都有深刻的寓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居然还有人首图案的玉佩,那人首形象很有几分三星堆青铜人首的架势,古朴、憨拙,写意、夸张。
张和通先生属于学者型收藏家,他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特别喜欢到各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实物,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鉴赏能力,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通过格物致知,感受历史文化的氛围。
对于赝品有没有欣赏价值,张和通先生认为仿制品毕竟是仿品,仿不出历史韵味。老的东西有历史沧桑,有历史的时空在其中。新东西作为工艺品看看可以,但老物件可以引领思绪,穿越时空,还原古人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问起张和通先生收藏古玉的故事,他坦言他收藏的古玉来源于收藏界的老前辈,老藏家。在他看来,这些藏品,过手即拥有,所见即所得,谁也不可能永远地占有,大家只是一个保管者,过手者。老前辈、老藏家玩不动了,必须要有人来传承,和接力赛一样的把手里的藏品传递下去。
张和通收藏了不少的古玉,但他也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古玉文化的研究者和古玉实物的传递者,以后藏品也同样会转让给后来者或捐赠给国家。
古玩,和人一样,既要有外表,还要有内涵。张和通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风骨卓然温润如玉的古玉收藏家!
人世风景,前尘影事,都已成渔樵闲话,饭后谈资。我写人物,摒弃假大空,拒绝千人一面。讲究直见性命,倾听肺腑之言,畅谈生命体验,还原人世间那年那月各色人等的任侠使气血泪情仇……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承接写私人传记、家庭小史。
南昌熊明,号泥巴道人、真寂。作家。独立文化观察家。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