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米“苏7”又又又撞:这一次速度超过200km/h!

朝花夕拾车 2024-06-23 17:45:13

某米“苏7”又又又撞车了,而且不是普通的撞车,而是在赛道上以200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失控撞墙,吓得当事人——“键盘侠教主”的主理人——肾上腺激素飙升,好久都缓不过来。

幸亏当事人是一个有着丰富赛道经验的驾驶员,到危急之际通过一定驾驶技巧改变了车辆的碰撞位置,要不然,以当时的车速正面冲出赛道,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这其实也不是某米“苏7”第一次在赛道上出事故了。两个月前,同样也是一位自媒体博主,同样也是一位有着非常丰富赛道经验的驾驶员,以同样失控的原因——刹车没了——冲出赛道,“造就”了某米“苏7”的赛道首撞。

如果说前一位博主跑了5圈才让刹车没了,造成了最终的事故,或许我们还可以觉得这当中存在这很多变数,不能全怪某米造车能力不行。

但这一次,按照当事人的说法,这是新车状态下的第一圈,拢共踩了5脚刹车,结果就这样还踩没了。踩没了,我觉得还不是最可怕的,刹车踩没了的车多了去了。

最可怕的是,按照“教主”的说法:哪怕到最后刹车完全没了的那一刻,刹车的脚感还是非常好的。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车,刹车从有到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也会反映到刹车的脚感上面,提前做出预警。

换句话说,某米“苏7”连最基本的人机沟通感都没有做好,哪怕到最后要失控了,也依旧给你制造美好的假象。

这大概也是我不推荐“苏7”的理由。

这边说某米“苏7”跑赛道很快,这边就奉劝大家不要开“苏7”上赛道。

最近这段时间,有无数人问我某米“苏7”怎样?值得买吗?我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三个字“不值得”!理由就是,我不相信一家从无到有的车企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就能把一台车,一台时速能跑两百多公里的车给造好。

没错,现在一台车的开发周期确实越来越短,两三年就能造出一款全新的产品,但这是在有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的。就如我们之前试驾的别克GL8 PHEV,这是一款基础很扎实的产品,但是从立项到真正能上市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而且还是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的。

理想ONE就是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仓促推出的首款车型,同样也是一身毛病,最终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即便是现在的L系列,我也不认为是成熟度非常高的车,就如我朋友的一台L7,一年时间已经进厂数次,问题不断。

但不得不说理想的售后服务确实好,不断有人给你跟进情况,而且也会把可以看到的潜在的风险给提前处理。但不管怎样,我始终觉得最好的售后服务,就是没有服务。

老实说,如果仅仅只看配置表的话,你会发现某米“苏7”的性价比确实非常高:就如最入门那一款,它的电机参数没人家的好,而且还是400V的平台,但是论加速、论极速、论充电效率,它却要比电机功率更大,而且还是800V平台的车都要好。

但是,买车也不能光看配置表啊,还是要看品质。品质看不懂,但最起码的造车基本逻辑也要重视一下。千万别被“在新能源时代,各家车企都是回到同一起跑线,小米这种新势力和吉利、长安、广汽、比亚迪这些老牌车企没区别。”等等类似的观点蒙蔽了眼睛。

老实说,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改变的仅仅只是动力形式,90%以上的功夫,例如制造、试验验证、供应链体系等等多个环节,还是一样的。而且,后者才是决定一块产品好坏的关键:你的体系能力越强,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也越强,越是能在交付前把产品的问题都解决了。

不可否认,品质有时候很难看出来,只能靠传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谁流量大,谁品质好。

从公司成立到首款车型的上市,某米汽车仅仅用了3年时间。你觉得它会是一款完成度非常高,很成熟的产品吗?雷总也在直播中不小心透露了一下:某米“苏7”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就15-20万公里,现在连耐久性测试都没跑完。

就结果而言,从开始交付到现在,某米“苏7”已经出现了很多例匪夷所思的意外:刹车被磨没了;甩尾事故屡屡发生;还有新车落地才走39公里就趴窝了,最后只能退车处理......

不光问题很多,就连它的设计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其中,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它的后排设计:纯电动车因为有电池在底盘,所以后排的垂向空间不太够,我可以理解,但不能理解的是某米“苏7”天幕完全覆盖了后排,所以乘坐人的天灵盖就顶着这个玻璃天幕,烫头不说,要是有点颠簸,还得吃上一个痛击,随时脑门开花。

看一家车企的造车经验足不足,不能只看性能如何,更要看它的人机工程学怎样,毕竟前者有供应商能提供方案,后者只能在造车的经历中不断叠加经验。

其实某米入局造车是好事,起码能让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但是造车不同造手机。玩手机不会有意外,最多就是卡机重启,但开车会出意外,会有伤亡,所以造车应该要抱有敬畏之心,先遵循它的基本逻辑,然后才能去大胆创新。

所以,某米的第一款车,其实我不太建议素人入手,某米的忠实粉丝当然除外,如果你真的喜欢某米,而且不着急换车,其实可以等等它的第二款车。按照这些科技公司的入局手法,第一款产品更多是在抢市场,第二款产品才是立牌坊,完善度更高,更值得买。(文|大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