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东北虎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在如今对于只能在动物园、电视、手机上看到老虎的现代人而言,数量稀少、濒临灭绝。
而在几百年前,四川,这个从蜀汉诸葛亮时期,就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地方,对于迁往这里的百姓们来说,老虎则是灾患、死亡的代名词。
“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欧阳直见到四川虎患猖獗的场景,不由得在他的著作《蜀警录》中写道老虎们同群出行的场景,并发出感叹。
“原招徕户口人丁506人,有228人被老虎所噬,新招74人,其中又有42人命丧虎口。”
而南充县令黄梦卜给上司汇报的这封公文中,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的感叹,只是以更为诚实又冰冷的数字,讲述了四川百姓被老虎所夺去生命的悲惨遭遇。
那么四川的虎患为何如此严重?南方一直严重吗?每个朝代也是如此么?
秦汉时期的虎患情况秦汉时期,老虎虽然对人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不过四川的虎患并不严重。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中就记载了李广射虎的事迹,由此可见,虎患在当时不是一个罕见或者稀少的事情。
由于秦汉时期国家的中心区域、人口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一带,所以虎患的记录大多在北方,南方因为人口稀少,土地开发不足,人地矛盾不强烈,只有谢承记载了:“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的南方地区虎患。
秦汉时期的官员们出于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虎灾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上天对人类的警示。
在汉代民俗中,老虎甚至被视为上天的使者,专门吞噬罪人。
这使得秦汉时期的官员们,在对待虎患问题上,往往采用“仁政”的态度,不去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拆去百姓自发保护生命安全的围栏,释放囚犯以求得上苍的庇佑,秦汉魏晋时期的虎患,或许与地方官“仁政”有着重大联系。
宋朝的虎患情况宋代是虎患频发的历史时期,虎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四川的虎患开始初见端倪。
宋朝的政治中心、人口南迁,老虎的栖息地被压缩,人虎的矛盾增加。
程民生的《宋代老虎的地理分布》列举了宋代发生的数十起虎患,在宋代,老虎遍布绝大多数地区,除京师开封府以外,各个地区都均有分布,连平原乃至城市都有老虎活动。
宋人对虎仍抱有一些幻想,认为虎是“灵物”,能分善恶,不妄伤好人:“世谓虎为灵物,不妄伤人”。
所以宋朝官员们虽然把捕杀作为应对虎患的主要手段,鼓励民间自发的捕虎行为,但严禁滥捕乱杀。
明清时期的虎患情况明朝清朝东南各省的有记载的虎患,明朝就有205起,清朝甚至高达309起,死伤规模上百人的就有31起,四川则是东南各省中,遭受最严重的地区,明清虎患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明清时期的四川虎患如此猖獗呢?这不得不提到明清统治者的迁徙政策。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川蜀之地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不仅风景优美,土地肥沃,且每次太平时期都能人口激增,成为朝廷的粮仓。
但在宋朝与蒙古军队的长期拉锯战,其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在四川,因此,连年的战争使得四川的百姓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从抗金战争延续到抗蒙战争。
“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这些都是蜀人当时记载下来的现实景象,对比昔日的鸡犬相闻,破败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在元朝统治时期,四川的人口以及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税收总额位于垫底地位,没有天府之国的往日辉煌。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明玉珍带着十余万军队进入四川,随之而去的还有一些乱世中要想活下去,迁徙的百姓,明玉珍在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仅仅存在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其消灭统一。
这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却因为四川的战略地位,继续开展移民行动,因为迁入四川的百姓大多来自湖广地区,又被称作“湖广填四川”。
明初的四川,只有160万人口,而明末则发展到了400多万人口。
因为战乱,百姓逃亡至四川的深山老林中开垦求生,还有当时政府的移民政策,百姓从外地迁入四川,使得四川的百姓人口数量激增,进入四川的百姓们为了生存,不断垦殖山区,随着山区的不断开垦,虎患也随之不断的愈演愈烈。
由于四川百姓对于山区的垦殖活动,使得老虎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老虎不得不走出山中,与人类正面碰撞,不是人杀虎,就是虎吃人,这使得明朝史料的记载中,四川地区虎患规模和死伤数量都十分庞大,据明朝有记载的虎患信息,粗略统计则有数千人丧生虎口。
从另一个方面去思考,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施耐庵就在《水浒传》中写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并至今都被人们广为流传,就可见当时百姓们对于老虎的痛恨态度,以及当时的一个大的社会的环境。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时期,和之前的乱世一样,四川又一次没能逃脱战争的厄运。
公元1639年,张献忠率军入川,噩梦再一次降临这片土地。
此后多年,四川成为成为乱战之地,地方割据武装,政府军队等等相互征伐。
史料记载,战争临近结束,四川人数已经锐减一半。
然而这次的太平依旧是暂时的,康熙上位之后,进行削藩政策,平西王吴三桂直接发兵造反,其军队没多久就北上四川,在这天府之国与清军战斗7年之久。
战争是灾难,而伴随战争而来的瘟疫再次让川蜀之地面临,四川的人口减少到冰点,据官方统计,仅剩60万人。
在此背景下,清朝康熙皇帝发《招民填川诏》,主要内容是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大量向四川开始移民。
想要重振四川天府之国的美名,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
就这样,清朝开启了长达百年之久的移民潮,四川的人口数量从康熙时期统计的60多万人,到乾隆时期,激增至310万。
而人口的激增,外地百姓的迁入,则清朝虎患的规模,使得四川的虎患比起明朝,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甚至还出现开头所提到的,南充县令黄梦卜从外地招揽了506名迁入南充的百姓,而这506人中,就有228人被老虎吃掉了,随后他又新招74人,又有42人命丧虎口,据统计,清朝虎患直接导致的百姓死伤,就高达万人之众,清朝虎患的猖獗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四川地区的虎患如此猖獗,虎群横行,原因与明朝一致,大量迁入四川的百姓们开发山地,甚至向着之前从未有人居住的荒山野岭进军,开发土地种植玉米、番薯等。
老虎的栖息地被严重的破坏,只能进入人类的居住区。
明清时期的虎患如此严重,表象上看,似乎是自然灾害,实质上则是人类与老虎的生存竞争愈发激烈,普通百姓因为战乱、政府的政策去开垦山地,挤占老虎的生存空间,而老虎又反过来侵害百姓们的人身安全。
直到清朝的落幕,溥仪退位,虎患的问题,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也没有被解决。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古代的虎患难以被解决,是当时百姓的战斗力不足,没有战斗力吗?
民国时期的虎患民国时期,也频有虎患发生,仅四川也有数十起虎患食人伤人的记载,而民国时期四川统治者对于老虎的态度,则可以从一则趣闻中管中窥豹。
1930年,川军一个师长在某天夜里招待客人,大摆宴席,就在众人欢快就餐的时候,突然一只老虎闯了进来,好在负责保卫的士兵及时出手,开枪打死了闯入大厅的老虎。
在四川遭受虎患、百姓丧生虎口、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下,民国实际地方的实际掌控者——军阀,处理老虎的原因却只是老虎打扰了自己的宴席,想的是如何挽回自己的面子,全然没有关注过百姓,这恐怕是自古以来,虎患问题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虎患难以解决?从商朝有虎患的记载以来,历经千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并不真正在乎百姓。
秦汉时期的官员们,认为老虎是上天的使者,老虎吃人,是罪有应得,是上苍的安排,所以官员们拆除百姓自发防身的栅栏,布置的陷阱,实行所谓的“仁政”。
而宋朝的官员们,一方面知道了老虎凶残的本性,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老虎是“灵物”,万物有灵,只吃恶人,不会吃好人,不排斥百姓们为了自保去防备捕杀老虎,但仍然宣扬要用道德去感化老虎,使得虎患问题也没有被根治。
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们为了生存,挤占了老虎的生存空间,虎患食人的事件层出不穷,造成的百姓死伤难以计数,到了今天,却只能在各个地区的县志中,才能看到关于虎患的零星记载。
而所谓的康乾盛世,都有发生过老虎食人伤人高达上百人的恶性事件,发布迁徙政策的统治者却熟视无睹,毫不在乎。
清朝倒塌之后的民国时期,虽然封建王朝名义上已经消失,而且军队、百姓可以使用的枪炮,相较于封建王朝们百姓还在使用栅栏,有着飞跃的进步,但虎患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民国政府并没有想自己处理虎患,而是与古代一样,在民间寻找“打虎英雄”,只给予表面荣誉,而各地实际掌握地方的军阀们,对百姓也没有同情,所以虎患也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虎患的解决新中国建国初期,各地也常有虎患发生,当时,湖南耒阳地区的虎患最为严重,虎患最猖獗的1952年,整个耒阳县就有120多人被老虎咬死,其中最高峰时期,更是曾经发生过在一天之内,有32人被老虎所食的恐怖记录。
从1952年至1962年十年间,湖南全省共有2000多人命丧虎口。
古代以及民国的打虎行动还只是零散的,百姓们自发自保的行动,而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遭受到严重侵害时,新中国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展打虎运动,全国各地开始组织打虎队进行打虎。
正是因为有组织有目的的行动,湖南地区从1952年老虎食人的高峰期,短短十二年后的1964年,湖南省内最后一支打虎队宣告解散,因为湖南地区已经无虎可打。
据虎骨和虎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华南虎每年的捕杀量大概是800只。
正是因为新中国不同于古代、民国时期,
虎患的问题,才在神州大陆上彻底解决,如今别说发生老虎食人的新闻了,就是伪造野生华南虎的踪迹,就已经是足够吸引人眼球的大新闻了。
虽然令人惋惜的是,当时缺乏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对于华南虎过度捕杀,导致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一代人的时间,野生的华南虎就已经变成了踪迹难寻的濒危物种。
不过,在任何时候,人命永远比任何动物的命更宝贵。
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了300年前南充县令黄梦卜几行字间就被老虎夺去的几百条生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