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宇:拜访张文勋爷爷记

云南大观 2023-09-20 13:10:01

立秋已过,天气仍是酷热不减,而大理的旅游业比这天气还要火热,大理与昆明之间的高铁车票更是一票难求。或许是因为拜访张文勋教授是我多年的夙愿吧,当我得知张爷爷有暇后,便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手机上折腾,好不容易才抢到了一张高铁的站票,刚刚到达昆明的酒店放下行李后,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地向张文勋教授家奔去。

我们到达了云大小区,小区里面古树名木郁郁葱葱,牵牛花仍在顽强开着,硕果累累,秋实在望,好一派丰收景象。

进入张文勋教授的家中,张爷爷微笑相迎,张爷爷很面善、也很亲和,慈祥而温暖。国字脸上最吸引人的是两耳垂肩,眼睛如炬,炯炯有神。头发被岁月染成银丝,童颜不老。令人一见,就刻骨铭心,永不相忘。慈祥的张爷爷,笑容如和煦的春风,暖化了身,融化了心。虽是一头白发,但意气风发,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九十七岁的文学大家,张爷爷谈吐十分清晰,思考问题非常睿智,为我解答了许多学习上的疑难和困惑,当我谈及母校大理一中和正在大理大学求学时,张爷爷便饶有兴致地和我分享了他当时在大理一中的求学历程,并叮嘱我一定要珍惜好大学的时光,认真完成学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勤练笔,踏踏实实做人、做学问。

虽说张爷爷在年少时就离开了家乡凤羽,去到外地求学,并且已经在昆明生活了很多年,当我们凤羽的几位老乡来访时,他依然乡音不改,用白族话与我们话家常。张爷爷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根,他不辞辛劳,数次返回洱源凤羽。他曾于2016年6月份回到家乡凤羽,建了“凤樵书屋”,这跟图书馆是同一种形式的,为家乡群众读书提供了一个好平台。2019年,他带着两个女儿再次回到凤羽,此时他已经是93岁高龄,但仍凭着惊人的毅力,步行攀登上了大王山,到祖坟祭祖。张爷爷,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情系乡梓大爱无疆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尽管张爷爷是云南大学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他的数部作品都获得了国内的多项大奖,还获得了“兴滇人才奖”,住个别墅实属不难,但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多年来就一直住在云南大学多年前建的老小区单元房中,严谨治学育人。他还将一生的积蓄和稿酬、奖金全部都捐赠给了云南大学作为奖学金,专门资助那些家庭条件差但读书努力上进的学生。张爷爷从教七十余年,扎根边疆守初心,勤育桃李担使命,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张爷爷师从民国时期文史大师刘文典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他的论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张爷爷同时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词也是一绝,情真意切,意境优美,意义深远。而他的书法更是声名远扬,在云南省内多处的楹联匾额上都可以见到张爷爷的诗文和书法,此次拜访也是十分荣幸获得了张爷爷赠送的《张文勋手书墨迹》一书,其中收录了许多张爷爷的书法作品,一件件都是珍品。张爷爷的学术成就、学人情怀、道德风范兼是吾辈之楷模,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与张爷爷三个多小时的谈话相谈甚欢、转瞬即逝仍意犹未尽,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的风采,更被他质朴的自评“我的一生,是平常的人生,无非就是读书、教书、写书,非要说怎么做学问,就是做到多读、多思、多问、多写,这就是我做学问的笨办法”所震撼。

他孜孜不倦的教诲,让我如浴春风、催人奋进,照亮我以后的求学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后我将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大理大学的求学之路。

文:杨浩宇

编辑:陈希

编审:陈大卫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