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发布会上的数据,北斗系统已全面赋能农业生产,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终端已超20万台套,北斗农机正实实在在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来源:人民网、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NO.2
北斗星基定位技术首次在铁路勘测领域应用
观测站接收机
14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由铁四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在沪渝蓉高铁五峰至恩施段开建,该技术可解决复杂山区沿线路段大范围连续定位的难题,进一步提高铁路勘测效率与技术水平。
铁四院北斗地基/星基增强系统研发人员马俊向长江日报记者解释,铁路工程在勘察设计阶段,不但要摸清沿线的地形地貌,还需要建立工程控制网,为后续工程实施建立依据基准,这就需要定位服务。传统建网方式是用GPS静态后处理的方式分级建立,相邻控制点之间不超过2公里。北斗地基系统,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观测信息,每个观测站服务范围十几公里,北斗星基系统进一步升级,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卫星传输信号,进一步扩大观测站的服务范围,降低观测站的建网密度和成本。
沪渝蓉高铁五峰至恩施段长170公里,穿行于鄂西南低中山区,地形起伏大,植被厚,沿线不良地质种类繁多。复杂的环境条件为铁路勘察设计高精度定位带来巨大挑战。“北斗星基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网效率,这也是设计团队首次将北斗星基定位技术应用于铁路智能勘测领域,五峰至恩施段也是验证全流程技术的铁路示范工程。”马俊说。
设计团队在沿线布设了12个地基观测站和4个星基观测站,建立起基于北斗地基、星基增强服务的高精度工程控制网,为铁路勘测及后续施工建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设计人员根据线路走向及环境制定了严密的建网方案,保证所有的施工路段均在观测站的有效服务范围之内。为保证观测卫星信号质量以及定位的精度,设计团队在每个观测站进行了连续8小时的信号检测。
在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领域,北斗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该院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云服务技术,在滁宁城际铁路、长赣铁路和珠肇城际铁路建立起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工程控制网,为设计施工提供实时精度≤2厘米级的定位服务。由该院牵头完成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了我国铁路勘测完全依赖GPS的问题,可实现北斗系统全替代。
北斗星基定位技术综合了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和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定位范围上更具优势,用户可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星地通信方式接收相关信号,即可实现实时厘米级定位。与地基增强系统相比,北斗星基定位技术建网效率更高,可解决复杂山区沿线路段大范围连续定位的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由铁四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等9家科研、测绘、勘察、设计及软件研发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通过构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测绘、勘察、选线、设计智能化技术体系,建立起基于标准数据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与数字化交付平台,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勘察设计新模式,推动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的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自主化。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王谦 通讯员张启山
NO.3
中国石油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稳定运行已超1000个小时
2月10日,中国石油北斗运营服务中心监控大屏上显示,中国石油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简称平台)已稳定运行超过1000个小时。
该平台由管道局通信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自去年12月30日正式上线以来,该平台在人员精准管控、大型设备管控、无网络地区数据传输、快速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等业务需求方面,为集团公司46家单位提供了新的安全管控手段与解决方案,赋能生产效果显著。
作为自主可控的国家级平台,该平台具备统一、标准化的海量终端接入,覆盖全业务链的位置数据服务,企业专有的高精度定位服务,以及行业专属的北斗短报文运营服务四大核心能力,开发了智能巡检管控、海上平台安全监测、地质灾害在线监测、人员管控与应急通信等十大特色应用,形成了“1个平台+N种应用”的北斗业务模式。
此前,管道局通信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北斗运营服务中心,基于该平台搭建完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国石油北斗高精度网和油气行业唯一的北斗三号短报文运营平台,已在乌鲁木齐石化、四川石化、管道局及销售领域上百座油库、加油站等广泛应用。
中国石油北斗高精度网可实现场景数字化及三维可视化,全面提升企业在安全管控、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为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提供北斗时空数据支撑。
北斗三号短报文运营平台具备无网络信号覆盖区域信息传输能力,能够为油气行业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应急通信服务,保障生产作业人员安全。
来源:中国石油报
记者王悦 通讯员高凯凯
NO.4
中国铁设获批筹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将带动北斗导航、大数据相关行业发展
日前,天津港保税区企业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天津市轨道交通导航定位及时空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筹建。重点实验室主要确定了北斗精度导航定位、智能勘测、时空信息大数据三个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将不仅有力促进中国铁设轨道交通北斗时空大数据智能勘测、施工、运维技术水平的发展,开创轨道交通北斗精密导航定位、时空信息大数据关键技术应用新模式,还将带动天津以及国内外北斗导航、大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
重点实验室为中国铁设与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共建,将聚焦北斗导航定位、时空大数据在轨道交通领域“卡脖子”问题,突破北斗多源传感器融合定位、时空大数据分析核心算法及北斗+智能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成果转化基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向全国及“一带一路”轨道交通领域,以期在本行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重点实验室拟围绕我国轨道交通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安全运维的智能化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及天津市智慧轨道交通建设需求,以北斗时空信息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或技术支撑,结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轨道交通北斗多源传感器融合精密导航定位及时空信息大数据空天地一体化服务理论体系。构建面向天津市轨道交通勘测、施工、运维的高精度时空信息分析、预报、预警、评估“空天地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最终建设成为北斗时空信息大数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成果培育转化基地。
来源:津云新闻、中国铁设
NO.5
5G+北斗 船舶定位系统助力广西北海涠洲岛船只高效监管
船舶定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页面 (图源自广西移动)
近日 ,广西移动联合5G产业链合作伙伴打造了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规范北海涠洲岛船只安全管理,提升海上渔船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据悉,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基于5G北斗高精度定位,结合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依托后端云平台及5G专网服务,融渔船定位、分析、预警和应急服务等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为涠洲岛渔船的信息化监管搭建了精准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通过平台,相关管理单位可实时掌握辖区内船只实时位置和航行、险情情况。此外,该平台还配备了渔民简易版小程序,渔民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自身的位置与天气情况、遇到突发情况可通过设备按钮进行一键报警呼救,即时将报警信息推送至平台,而根据监控平台动态显示的遇险点,值守人员在收到求救信息后立即开展救援行动,相比以往的电话呼救可争取较长的救援时间。
目前,广西移动在涠洲镇已为900多艘渔船安装了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应用终端。在船只上配备海上定位终端设备,由安装人员现场登记设备与渔船信息后,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即同步实现对渔船的5G高精度定位,同时存储渔民与设备信息,实现渔民船舶的基本信息、定位设备、紧急联系人信息的系统化管理。
北海市涠洲岛四面环海,岛上常驻居民 2000多户,多数为出海捕鱼为生的人家,以往渔民出海作业回港与离港的时间无法获知,对渔船的档案记录也仅有电子表格。平台建设后,可实时可视化的观看渔船出海的航迹,遇到紧急情况时呼叫回港,渔民遇到问题也可一键报警寻求救援,有效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广西移动将继续推进5G信息通信技术与船舶智能化管理的高度融合,助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广西
文/申蓓 董文峰
图/广西移动
NO.6
广州南沙:集北斗导航、5G通信等前沿技术于一体 全自动化智慧码头安全又高效
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在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自由穿梭。 黎其骏摄(影像中国)
下午4时左右,随着汽笛声响,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船,慢慢停靠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岸桥司机林嘉炜负责该船的集装箱装卸。跟传统的岸桥司机需要爬几十米高作业不同,林嘉炜是在距离船舶停靠处几百米远的远控室内工作。
2022年7月28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这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
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建有4个10万吨级海轮泊位及配套集装箱驳船泊位。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创造了6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1项。
作为整个码头的“超级大脑”,指挥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运作的信息系统,可为集装箱装卸、堆存、转运、进出闸口等多种作业场景调度最优资源、规划最优路径。
林嘉炜操作岸桥,按照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的指令精准地抓取船上的集装箱,自动放置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上,IGV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将集装箱运往指定位置后,轨道吊自动对位,自动抓取集装箱后放到目标位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作业区内却“空无一人”。
“一般只有在巡检时,会有人进入作业区,信息系统自动调整路线,让IGV与路线错开。”工程技术部副经理李树沛介绍,过去多数自动化码头采用磁钉导航,对场地要求较高。一些传统集装箱码头选用磁钉方案的话,需要把地面全部重新翻铺一遍,工程量巨大,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高。
南沙港区四期的智慧码头利用北斗、激光和视觉导航定位技术,让IGV行驶无需借助磁钉,即可在码头堆场间自由穿梭,精准抵达每一个箱位,堪称码头“搬运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黎其骏摄(影像中国)
NO.7
点亮北斗 武汉农机春耕按下启动键
安装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
2月14日,在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畅享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正为插秧机和拖拉机安装调试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
“以前耕完一块田,和种植户核对作业面积时,心里总没个准底,现在好了,安上北斗终端,作业多大面积,用了多少时间,作业深度多少,屏幕上一眼就能看到,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在黄陂区李家集街畅享荣达农机合作社社长兰燕红表示。
据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二级调研员郭娟介绍,目前,该市安装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超过2100台,农机数字化作业面积累计突破550万亩。今年,武汉市为更好服务粮油生产,计划再支持安装900台以上的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同时,着力用好北斗终端数据,对水稻机插、小麦机播、油菜机械播栽开展作业补贴,给种植大户稳粮扩粮吃上“定心丸”。
来源:金台资讯
图/文 郭婷婷 石振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