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赖名成至死不知,害死他的人不是范闲,更不是庆帝

派侑娱娱 2024-05-25 06:12:26

赖名成终究还是死了。

都察院将赖名成抬回去时,每个人都对范闲恨之入骨。

在他们眼里,赖名成是被范闲害死的。

范闲要查戴公公,借着受贿3000两,一步步“引诱”赖名成接手查腐。

赖名成越查越认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参皇子、长公主、陈萍萍,连庆帝都不放过。

赖名成激怒了庆帝,被赐延仗。

庆国第一大御史,就这样被活活打死。

难怪他的同事,都对范闲怀恨在心。

虽然,赖名成之死,令人痛心。

可是,害死他的人终究不是范闲,更不是庆帝,而是他自己。

赖名成原本是不必死的。

庆帝给过赖名成几次机会,可惜,他都没抓住。

在朝堂上,赖名成第一个参的是范闲和范建。

范思辙接手抱月楼,疏于经营,抱月楼从优雅的名流场所变成青楼,害了不少无辜少女和家庭。

经了解,范思辙是被人欺骗,没有直接参与背后的坏事,可范家是大东家,出事理应扛雷。

所以,赖名成参范家,也算为百姓申冤。

这也是庆帝愿意看到的事。

庆帝对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停发范闲和范建半年的薪水。

如此解决,也算给赖名成一个交待。

庆帝很了解赖名成,以他的个性,接下来会继续参其他人。

庆帝解决了范家父子的事之后,借机转换了话题。

赖名成如果能读懂庆帝的心,此时就该顺势退下去。

可赖名成偏不,继续参与二皇子和长公主。

其实,这是范闲到了北齐后才查到的事。

也就是说,范闲比赖名成早一步知道真相,以范闲的性格,想必早就向庆帝汇报过。

既然庆帝没有处置二皇子和长公主,这就说明,庆帝想把这件事压下去。

不是庆帝不想追究,而是时候未到。

所以眼下也是敏感时期,这件事,任何人都不宜再提起。

赖名成却哪壶不开提哪壶。

赖名成在朝堂上振振有词地要求庆帝,彻查自己的儿子和妹妹。

赖名成这一揭秘,所有人都知道二皇子和长公主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这是在变相告诉文武百官,庆帝教育不当,家人才会如此胆大妄为。

可此时的庆帝,还不能动惹。

庆帝发火,就会让大臣们觉得他小气,包庇家人。

庆帝只能大度,为了表扬赖名成的勇敢,让二皇子禁足半年,以示惩罚。

因此到了这一步,赖名成也应该给庆帝一个台阶,就此收手。

赖名成举报上瘾,不仅提交了15个拿了钱的同事,连同庆帝都被他批评了一番。

这相当于在嘲讽庆帝:你自己都做不好,难怪管不了家人和一群部下。

庆帝坐不住,也忍不下去。

庆帝表面说要奖赏,实则是要选一种特别的方式,狠狠地惩罚赖名成。

这事很好理解,就像一家公司的老板,开会时被下面的经理指着鼻子从头批评到尾,脾气再好的老板,也会当场翻脸。

老板花钱请你,是为了让你替他挣钱,必要时提供情绪价值。

没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请个人来批判自己。

被批评还不处罚,老板以后还怎么谈威严?

所以说,赖名成也犯了职场大忌。

赖名成的职责是监督文武百官,可庆帝才是BOSS。

赖名成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猜透庆帝的心。

在这方面,林相比赖名成,懂事多了。

庆帝问林相要如何处置赖名成,林相说:

“赖名成犯下大错,罪无可恕,可是陛下仁德,天下皆知。该杀该罚都合情理,该放该用,全凭圣恩。”

庆帝想怎么处理赖名成,他的内心早有定夺。

之所以咨询林相,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他并非独断之人。

林相先确定赖名成的罪,目的是要告诉庆帝,赖名成所奏之事都是他自己的看法,自己和赖名成的观点不一样。

其次,捧杀庆帝,减少他内心的怒气,从而放过赖名成。

当领会到庆帝无意放过赖名成时,林相直接说:

“御史直言谏君,唯求青史留名。”

林相这句话,相当于给了庆帝廷仗赖名成的理由。

赖名成被拖走之前说过一句话:

“陛下,不是您昏,是我昏。”

赖名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临走前还向庆帝表示自己看走了眼。

难怪庆帝没有提到打多少下就停止,因为,庆帝只想让赖名成消失。

赖名成其实很称职,在其位,谋成职。

庆国很需要这样的人,可是,赖名成做事太过刚强。

这样的人,即便有优秀的业务能力,也难以得到上司的认可和重视。

有句话说得好:“过刚易折,刚柔相济,才能天人合一。”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过刚硬,懂得变通,学会审时度势,才能笑到最后。

0 阅读: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