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一向和气,为何刚到山西当副司令,就怒批陈赓的得力部将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4:04:35

徐向前元帅给人的印象大概是一团和气,很少见他发脾气,或是像其他元帅一样发火训人。1947年七、八月间,他刚刚到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却罕见地对陈赓集团表达了不满,甚至还声色俱厉地批评了陈赓一员得力部将。

一、你们不要后方了!

抗战中后期,徐向前受肋膜炎困扰,在延安休养了好几年。1947年夏,因刘邓率主力南下大别山,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无人主持大局,中央遂委派徐向前来当副司令员,主持军区工作。

徐向前本来抱着很积极很乐观的心态来的。晋冀鲁豫军区是以129师为主体发展起来的,抗战胜利时已有27万人,解放战争打了一年多,已扩充至42万人,其中野战军已有28万人,军区武装14万。

刘邓南下虽然带走了主力,但总能留下不少,毕竟山西、河北还有实力强劲的国民党军,不能不管后方。但到了后发现,远不是想象的那样。

刘邓第一批带走了一、二、三、六纵,第二批又带走十、十一、十二纵,陈赓兵团下属的四纵、九纵、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正准备渡黄河南下。

偌大一个晋冀鲁豫军区,正规军只剩一个八纵。就这还不止,四纵顺手把老根据地太岳军区比较成熟的二十四旅也要带走。

手里没兵,还要打最难缠的老军阀阎锡山,徐向前内心之焦虑可想而知。

大概在1947年8月初或更早的时候,徐向前召集留守的二级军区首长和陈赓兵团纵队首长开会,研究组建二线兵团的事。

时任四纵参谋长刘忠表示,要随兵团南下作战,留守二级部队的事就不多参与了。这个表态激怒了徐向前,他一听就火了,愤怒的批评说:“你们都走了,后方都不要了吗?”(此系刘忠中将纪念徐向前元帅逝世所写文章中所录原文,见山西人民出版社《英名千古-第十八兵团英烈志》1994年版)

徐帅一贯是老好人形象,突然这么一怒,把大家都批懵了。

徐帅这话其实有点过激,大概当时焦虑有点重,一时冲动没管住情绪。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中原,而且这是中央既定策略,不好说什么。

陈赓在延安参加了小河会议,同样受领南下到外线作战的命令。此时颇为尴尬,不知道怎么回徐向前的话。

好在徐向前没有继续训人,只是气呼呼地说:“陈赓走,刘忠不能走。”

就这样,活活从即将南下的陈赓兵团扣下一位参谋长。

为啥不留别人而留刘忠,徐帅和他有渊源吗?并没有。刘忠是福建人,当年在闽西参加红军,是标准的“双一”出身,与红四方面军首长没有碰面的机会。大概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刘忠到抗大学习并留任学校后,才有可能与徐向前偶遇。

1940年刘忠辗转来到129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工作时,徐向前已离开129师很久了。

那为啥点名要他呢?

二、极限环境逼出徐帅天赋

留下刘忠,鲜明反映了徐帅的格局和眼光。

徐帅虽不能决定陈赓兵团的走向,但以他的地位和威望,要陈赓兵团留下一个正规旅,或者有实战经验的旅长,刘邓和陈赓谁也不能不给这个面子。比如把太岳军区二十四旅留下合情合理嘛。

但徐帅有格局,挺进中原是大战略,他绝不会做有损于大局的事。不留旅长,也是考虑到陈赓兵团大战在即,突然拿走军事主官,对部队扰动比较大。徐帅是用兵大行家,懂。

刘忠这个人很有特点,早年在红军时长年担任侦察科长,从事司令部工作。后来在抗大学习加工作好几年,系统接受军事、政治培训。把他留下,一则不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四纵有负责军事的副司令员可以替代,二则,刘忠有着丰富的正规化建设经验以及参谋工作经验,建设二线兵团,刘忠的能力素质是刚需。

陈赓兵团南下后,徐向前立即着手建设新的主力部队,当时很多人都被徐帅超前的动作震惊了。

以太岳军区为例。徐向前把太岳军区一分为二,一大半组建八纵,四方面军出身的王新亭出任司令员,辖22、23、24旅。这个新的24旅和陈赓带走的老24旅不可同日而语,是由三个三级军区的基干团编成的。

什么叫基干团?只有兵员,缺乏成熟的指挥员。只有轻武器和极少量的小口径炮。没有正规作战经验。

太岳军区的另一小半,其实只剩下县大队、独立营这种兵力,连基干团都不如,属于半军半民的组织,编制实力无法保持稳定,一到农忙就回去搞生产了。说白了就是民兵。

1948年2月组建十三纵,三个旅较有战斗力的是从华东野战军拨过来的独立第一师,改番号为37旅,旅长王诚汉。这个旅就是当年中原突围的皮旅,在华野打了一年半仍有点水土不服,故调回晋冀鲁豫老区。十三纵的另两个旅系太行军区独立旅。太行军区自1945年10月,已连续组建三纵、六纵、九纵,战斗力基本消耗尽了。华东胶东军区号称四出主力,太行也不差。

这样的阵容,第一反应是先练兵,后打仗。尤其要打临汾这种坚城,没有基本技战术水平怎么打?徐帅偏不走寻常路。

1948年3月初即开始筹划攻打临汾,参战部队计有八纵、十三纵、太岳军区部队(8个团)、晋绥军区吕梁部队共约5.3万人。

这开创了解放战争一个纪录。即以半主力半游击队的部队,强攻国民党军重兵扼守的中等城市。

各部队兴奋之余都有点惴惴,开打后各级指挥员都很紧张,纷纷跑到临汾城外勘察敌情,但因为没有经验,接连出现问题。

十三纵37旅旅长王诚汉回忆,他当时带着一队参谋在临汾城外勘察,看到一处废弃的煤矿坑道,大家觉得把这里当成旅指挥挺合适,王诚汉就要走进去看看。旁边一位作战参谋拉住王诚汉说他先进去看看,就这么一拉救了王诚汉一命,里面突然打出一排子弹,作战参谋当场牺牲。后来部队赶上来,消灭了藏在坑道里一个排的国民党兵。

八纵24旅旅长王墉憋着一股劲,要给军区部队争口气,经常带头冲一线,被城上守军注意到了。他带着人在城北察看地形时,被国民党兵打中牺牲。

徐向前把刘忠留下来的诸多好处体现出来。徐帅赶紧叫停各部队主官亲自侦察的行为,让刘忠带人去全面侦察,以免再出现高级领导伤亡。刘忠立即组成精锐力量,对临汾城防进行全面深入侦察,把城内核心工事、城墙防御和城外村庄防线摸了个遍,据此制作一份敌防御示意图,为攻城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部不再闭着眼睛瞎打了。

但还有更大的问题。各级指挥员不会指挥攻城作战。叫他们带队伍冲锋没问题,但怎么组织战斗,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攻城战斗,他们既不会也嫌麻烦还缺耐心。徐帅晚年回忆时,说旅以下的指挥员只喜欢“同志们冲啊”的游击战斗作风。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我军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再到攻坚战。每个阶段转换都不容易。比如华东方面,粟裕在苏中提出并率先实施大兵团集中作战的高级运动战打法,有的高级领导并不能理解深意,产生质疑甚至纷争。

从运动战到攻坚战转换也不容易,攻坚战伤亡大,不易短时间全歼敌人,需要综合运用包围、阻援、爆破、工程等多种技战术,无论对指挥员还是对士兵都提出更高挑战。

打临汾的难度在于,部队直接从游击战跨越到攻坚战,更不好掌控。徐帅称之为战地练兵,一边打一边练。朱老总给晋冀鲁豫下令要有善于攻坚的部队,原意是先有了足够过硬的部队再打,徐帅就敢带着一帮生手直接上。

天赋在此,不怯。

三、超级主心骨

正式开打之前,徐帅延续了之前批评陈赓部将的作风,在山西翼城进行了一次整军行动。

几个要点大家品一下:

1.正式宣布八纵扩编、十三纵成立的命令。潜台词:跟着我干有编制有前途,不要老想着往外线跑。

2.召开营以上干部大会,与会人员多达千人。有些人阴阳怪气地说过徐帅不擅政治能力,徐帅只不过不屑于整人,若论掌控大场面制造仪式感,也是标准的元帅级功力。

3.强调政治工作和城市纪律。潜台词:打下临汾是手拿把掐之事,提前部署破城之后的事。这是高明的思想鼓动。

4.强调指挥员的重要性,所以把营长以上都拉过来开会。潜台词:众位游击队长,好好记住自己的职责,学会指挥。

打临汾遇到的困难很大,但徐帅始终不慌不忙,就像一位先知,一线遇到任何问题,大到攻城部署调整,小到具体战术调整,他都能给出应对之策。临汾虽然难打,但在徐帅看来算事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词,这叫降维打击。

战役部署上起初是东、西、北三面围攻,留南面不围。打着打着发现不行,兵多但不精,分成三面打无法形成突破,于是调整部署,进攻东面和北面,太岳部队留出一部分打援,兵力集中后打的不再忙乱。

我们说的看的很轻松,但临场调整部署非常考验指挥员的定力和判断力。怕不怕影响军心,怕不怕影响威信,怕不怕打乱部队节奏?很多因素都要考虑。不同条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战役宁可把部队打光也不能调整部署,否则会招致更大风险,晋中战役就有这样的例子。到底怎样把握,难度不亚于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翻之坠之。

这就是指挥员的价值所在。

第一阶段扫清外围打的比较匆忙,部队伤亡高达3000余,超过了杀伤敌人数量。从军区到旅团都有点沮丧,徐帅再次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及时稳住了部队军心。

不仅关注战役指挥,对战术也非常重视。尤其是攻坚作战,战术问题非常关键,其重要性不亚于指挥层面的工作。当年跟随徐帅在临汾前线设立指挥部的作战参谋欧阳挺,记录了徐帅指挥临汾战役时一些事情。

八纵24旅71团担任主攻任务,该团3营打城外土垄坎时非常困难,连攻了5次才占领这个要点,但国民党军一个反扑就夺回去。这在以往作战中是非常罕见的。

徐帅听闻这个消息感到非常蹊跷,叫停这个营的进攻,亲自召见3营营长陈克难和连、排、班以及战士共8名同志,现场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大家七嘴八舌汇报了才明白。

原来土垄坎在敌人城墙火力点的控制范围内,坎下壕沟内有隐蔽的反射地堡,敌人还有一种美国制造的新式燃烧手榴弹,我们的战士棉衣沾上火就扑不灭,所以攻的特别难,而敌人反扑的比较容易。

徐帅果断叫停蛮拼硬打式的打法,但他不拍脑门,不自己发明新战术,下命令开展军事民主,让战士们商量怎么打好。最后商量出挖坑道炸城墙的战术,徐帅同意。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正是这个战法破了临汾守军的铁桶阵。

笔者查阅了一些参战部队指挥员的回忆录,发现很多将领们都说是自己部首先提出的,其实就是打着打着,战局最后选择了这种战法。

临汾战役打的艰难,难不在于攻城,而在于攻城过程中不断整顿、训练部队,锻炼指挥员。

临汾战役后成立十四纵、十五纵,太岳军区第三次组建主力纵队,刘忠出任纵队司令员。

批评刘忠、重用刘忠、发挥刘忠的作用,是徐帅大展经纶之手、化腐朽为神奇的缩影。

24 阅读:3915
评论列表
  • 2024-08-05 10:34

    小本起家,做大做强。边打边练,阵战无敌。

    韩音筱锋 回复:
    要不是张国焘。四方面军生龙活虎
  • 2024-08-08 21:16

    徐帅威武

  • 2024-08-20 06:52

    能评为元帅,除了资历以外,能力也是硬指标。

  • 2024-09-23 13:20

    聂帅组织能力一流,但打仗水平差点。徐帅全能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