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9岁的姑娘殷玉珍被父亲用一匹马拖进了毛乌素沙漠,嫁给了白万祥,她不想认命,哭了7天,不料15年后,她竟然成了中华环境奖的获得者。
殷玉珍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边的陕西省靖边县一个贫穷的牧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共有六个,她在家里是老四。她人漂亮,手脚麻利,不仅会缝纫,还会做饭,尤其是唱的陕北民歌非常好听,吸引了不少年轻男子。
19岁那年,父亲喝醉了酒,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叫白万祥的陌生男子,新婚之夜,当玉珍跟随毛驴车走进丈夫家时,才发现这就是一个简陋不堪的土房,墙壁破洞处透着风,屋顶漏雨,家里一贫如洗。玉珍整夜痛哭,她预感到了未来生活的艰辛。
果然,在酷热干旱的沙漠里生存非常困难。起初,殷玉珍和白万祥种了些马铃薯、庄稼,但每次刚长出嫩芽就被大风吹倒。夏天,他们的脚被滚烫的沙石烫出水泡,还时常中暑昏倒。殷玉珍几乎放弃了希望,每天无精打采。
一天,玉珍远眺地平线,看到一株小树苗在狂风中顽强生长,她突然有了主意。她决定试着在家周围种树造林,与沙漠抗争,丈夫白万祥也深受鼓舞,全力支持她的决定。1985年,玉珍用一只瘸腿的羊换来600多棵杨树、柳树等树苗。可是刚栽下没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刮死了大部分嫩芽。残存的十几棵小树苗在风沙中挣扎,成了玉珍心中的希望之火,从此,殷玉珍发誓要与黄沙较量到底,绿化家乡。
随后几年里,殷玉珍不断尝试着种树。白万祥日以继夜地辛勤劳作,刨深水井,可不久就被飞沙淹没。酷热难耐的夏天,风沙肆虐,吃饭都是满嘴沙砾。然而,殷玉珍并未放弃植树梦想。她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
1989年,玉珍听说村里有5万棵无人认领的树苗需要处理。所以,他们两个人坐三辆牛车,两个人在清晨三时就去了苗圃,把幼苗装满后,就立刻冒着大风回家。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还是要继续移植,足足忙活了大半个月,一棵棵大树被大风吹倒,然后重新栽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树木一棵比一棵茂盛。
殷玉珍在一块有林木挡风固沙,没有沙土流失的土地上,尝试着种植粮食和水果等经济作物,看到谷子、玉米、桃子、樟子松等果实硕果累累,高兴得直掉眼泪。
等果子成熟了,殷玉珍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把他们给带出去。于是,在1993年,以殷玉珍为首的乡亲们,从东坑镇到井背塘开通了一条横穿荒原的道路,使荒原上的人们得以与外面的世界接触。
1999年,殷玉珍又投入巨款,试图在沙地上铺一条可以让汽车通过的沙路,修出了一条九公里长的沙地大道。
殷玉珍的最大心愿,就是把整个毛乌素沙漠,变成一片森林,把这片荒漠从这个世界上抹去。直到2021年,殷玉珍已经在沙漠中种下了七万多亩的树木,殷玉珍栽种的各种树种中,单是白杨一种,就超过200万棵,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沙柳,旱柳,羊柴等等。
当树木变得郁郁葱葱,恢复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后,各种鸟兽昆虫在绿洲里繁衍生息,殷玉珍亲手种植的足足有几十种水果、蔬菜、粮食作物,这些作物在她的手中茁壮成长,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在她的带动下,周围80余名农牧民也纷纷参与到了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工作中。
殷玉珍,这位生活在毛乌素大漠深处的“女中豪杰”为世人所瞩目,她被国际社会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她与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一起,用双手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