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打下了大明江山,但子孙后代不争气,搞得民声四怨,末代君主崇祯皇帝想要挽救大明,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
明朝有不少官员将领都降服于清军,其中清军在入关后,为了稳定南方政权,加上其对大清的付出和贡献很大,要给他们赏赐和奖励,于是就册封归降于清的四位明朝将领为藩王。
然而在康熙年间,出现了三藩之乱,到底是哪个藩王没有参加叛乱?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跟着其他藩王“反清”呢?
危机频出的明末在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等到崇祯帝上位,就将魏忠贤及其党羽全部解决,想要让大明重复当年的荣光,但对于内忧外患的大明来说,他改变不了太多的现状。
当时后金(即大清前身)对大明觊觎已久,经常和明军发生冲突,烧杀抢夺,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老百姓能吃饱饭,日子过得还不错,那么明朝可能还不会覆灭这么快。然而正巧北方多地出现天灾,地里面的庄稼种的都填不饱肚子,而朝廷并没有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民间抗议声越来越大,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在古代如果发生严重的农民起义,那必然是亡国之相,崇祯帝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然而派官员前去解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后金同样对明朝出兵,想要“趁其病要其命”。
崇祯年间有个将领叫做毛文龙,在辽东抗金很有一手,他早年深受明熹宗看重,后来驻扎在皮岛,毛文龙不仅在作战方面很有天分,同样爱惜人才,他手下有数位养孙为其心腹,皆是在军中战功累累之人。
当时崇祯帝重用袁崇焕,而毛文龙和其政党不合,早有间隙。毛文龙虽一心为大明守江山,但手下军队在行为做事上却常无分寸,引得周边军民唉声怨载,加上毛文龙性格傲慢自大,因军粮等问题和朝廷有许多矛盾,种种原因加持下,袁崇焕未经上报,就将毛文龙诛杀。
这下可好,毛文龙手下重用之人开始寻找新的投奔,其中有三大将领在毛文龙死后都归降于大清。
清朝入关后封四位藩王在清初年间,最有名气的藩王非吴三桂莫属,很多人都知道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吴三桂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结为清朝总兵将领,吴三桂自幼就学习兵法武艺,长大后顺理成章的进入军营,屡屡立下大功,被崇祯帝委以重任,镇守辽东,多次和清军大战。
在皇太极眼中,吴三桂是个有大才之人,对于被他们看重的明军将领,皇太极等人都想着能劝降就劝降,为他们所用最好。
后期明军颓势备显,不少将领为活命或看不到明朝希望就选择投降,其中祖大寿就投降清军,还曾在皇太极劝降吴三桂时,同样写信过去,然而吴三桂当时心中仍有大明,拒绝投降。
明军和清军的仗打到最后,只有吴三桂看着还剩一战之力,朝中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将其加封为平西伯,让他领军回来驻守京城。
然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头正猛,一路所向披靡,直捣京城,崇祯帝眼看大明在自己手中被毁,无奈自缢而亡。
顶头老大都没了,吴三桂自然要灵活变通找下家,他想着自己和清军交锋多次,不如向李自成投诚,但意外再次来临,李自成的手下居然抓了吴三桂的家人,其中还有他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忍无可忍,认为李自成这人不行,自己都要到他手下做事了,居然将自己的家人抓捕,深思熟虑之下,投降清军,跟着清军征战,为大清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尚可喜是平民出身,在战乱年代加入明军保家卫国,他在打仗方面挺有天赋,跟着毛文龙到处打仗,建功立业,被毛文龙认为养孙。
后来尚可喜被沈世魁针对,尚可喜只好另寻出路,主动与大清表露心意,大清自然高兴这一员猛将投诚,于是在崇祯七年,尚可喜带着手下人归顺大清,后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同样在毛文龙手下担任重要职位,深受重视,他本是大清逃将,起初并不想再次归降大清。
然而命运捉弄人,兜兜转转,他最终又回到大清,跟着皇太极或多尔衮一同出兵作战,最终被封为靖南王,驻守福建,但他最终没有善终,因治军不严出错受到惩罚,本来都免他死罪,可惜耿仲明担惊受怕,没有等到朝中旨意就自我了断,后来爵位被儿子继承。
最后一位藩王名为孔有德,与耿仲明是同乡,两人在领军赶往救援祖大寿的时候,发生兵变,无奈之下,孔有德二人只好跟着反了,最后他跟着耿仲明一同投奔大清,后被封为定南王。
按照孔有德与耿仲明的感情来讲,在三藩之乱时,他理应跟着这群曾经的明军将领一起反清,可惜孔有德根本没活到那个时候,在顺治九年,因兵败明军而自尽身亡,而他的孩子大都难逃一死,只有一个女儿被皇室收养。
康熙削藩引发三藩之乱此前将他们封为藩王,驻守南方,主要是清朝当时的管理并没有那么严格,需要派人把守南方。
结果这些藩王在自己的封地上面势力逐渐增长,对于清朝的统治来讲很不利,朝廷的旨意无法在这些地方得到很好的实施,这群藩王成了封地上的土皇帝。
等到康熙继位之后,他年轻气盛,自然看不惯吴三桂等藩王的行为,于是准备撤藩。当时除了吴三桂之外,其它两位藩王早已换了人当,平南王将位置传给了儿子尚之信,靖南王则由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继承。
吴三桂自认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被撤藩处理,他自是不愿,于是得到消息后着手做准备,先是假情假意的上书要撤藩,想着让康熙挽留下自己,谁知康熙直接同意。
吴三桂看此事已经无回旋之力,就打着“兴明讨虏”的名号公开造反,此时清朝的统治并不稳定,很多人心中依旧念着大明,于是就跟着响应吴三桂。
而尚之信和耿精忠同样不愿意被康熙从位置上拉下来,看到吴三桂掀起起义高杆,顺势就带兵加入其中,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可惜他们小瞧了这个年轻的皇帝,康熙想尽办法分化几人,对吴三桂重兵出击,对其他人想办法招降,软硬并施的情况下,另外两个年轻的藩王很快就投降。
只有吴三桂一人头铁,知道此时投降只有死路一条,跟着大清对抗到底,然而没有其他人的支援,仅靠吴三桂根本无力和清军抗衡,最终被逼到末路,郁郁而终。
没了吴三桂的叛军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很快这场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落下帷幕,康熙如愿加强了皇权的集中统治。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吴三桂兵马席卷南方八省,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