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最强战神,安史之乱的定海神针,功高震主为何还能善始善终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2-24 02:23:01

谁是唐代最成功的打工仔?

唐代最成功的打工仔,那必须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他们。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们仨的故事。

房玄龄确实是无可挑剔。不过他却生了个傻儿子,最终毁了他的家门。 杜如晦呢,生前被歹人打断了手指,而且寿命太短了。打工生涯实在是有些凄凉。

魏征在历史书上虽然是很风光,但是现实中他的老板李世民,对他的感情却非常微妙。 他死了之后,太宗还把他的墓碑给砸了呢。所以他们三个人的工作经历并不算完美。

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呢?

他们都是出身名门贵族,仕途一帆风顺,老成功了。但是他们却得罪了武则天,都未能善终。怎么能算得上成功呢?

那就只有托塔天王李靖,还有那位和他齐名的将军李勣了。他们不仅战场上风光,回朝后还位列三公,而且善始善终。

李靖确实是战功显赫,声名远播。 不过他俩的性格都过于谨小慎微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孙还是令家族蒙羞了。李靖的儿子李承嗣,因为跟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关系紧密,所以承乾谋反的时候受到了牵连。 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更是直接举兵反叛,兵败被杀。所以还是不完美啊!

都被否定了。我还真就想不出谁是最成功。

别老盯着初唐和盛唐看。实际上,中晚唐的名人可不比初唐和盛唐的时期少。

直接告诉我这位最成功的打工仔是谁吧? 我好赶紧跟着人家学习学习。

在我看来,唐代的打工王者,非中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莫属。

你问我郭子仪为何完美? 且看宋代诗人徐君写的那首题为《郭子仪》的诗:

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众皆迷间。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五福临门四个字,更是承载了众人对完美人生的向往。只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够集齐五福之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郭子仪正是这么一位,集五福于一身的天选福星。

再来看看《资治通鉴》中再讲到他离世之时的描述: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待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

郭子仪担任中书令共计24年,每月薪水2万,私有财产还不计算在内,府库里的财物堆积如山。家中有3000人,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里,官职显要。

郭子仪以其一人之力维系大唐天下安危,近30年。他的功劳灌溉天下,但是皇上却不猜疑他。他的权位达到人生的巅峰,大家却不嫉妒他。

他的生活极尽奢华,纵情享乐。”人们却从没有非议他。不仅如此,他还一口气活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善始善终。

人这一辈子能做到如此地步,你们说还有比他更加成功的打工人吗?除此之外,旧唐书还白纸黑字的写道:子仪身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郭子仪身高一米八以上,样貌英俊。

怎么样?外在内里各个维度,任君怎么看,郭子仪是不是都堪称完美?接下来,就让我们把郭子仪放到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仔细看看这位男神的一生,看看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吧。

郭子仪是陕西人,早年是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仕途。从军的武举是女皇武则天创始的,专门选拔武将的考试。在唐代,武举制度并不被重视,并没有达到武则天预期的效果。

郭子仪可以说是唯一一个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过,这位人才前半生的仕途并不算耀眼,甚至可以说是很平庸。这个前半生有多长呢? 长达二十几年。

二十多年以来,郭子仪一直都在帝国的北方担任军事副都护。这些职位,如果不是天宝十四载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叛乱,郭子仪恐怕就跟当今政府部门的处级干部差不多,在平凡的岗位上退休,平静地过完这一生。

然而,历史却给矛盾重重的大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将盛世腰斩,同时将郭子仪这种潜在的匠心推到时代的前线。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郭子仪的职位是朔方节度右乡兵马使。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因为他的母亲离世,郭子仪丁忧去职,前往老家守孝。按照规矩,这一守就是三年啊!不出意外的话,他的职业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然而,意外在第二年就发生了。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起兵,把大唐掀了个底朝天。当时,朔方节度使是安思顺,是郭子仪的上级。是不是一听到他这个姓,就觉得他跟安禄山有关系?

没错,安思顺跟安禄山是堂兄弟。不过,这两个人实际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两兄弟最大的不同就是安禄山是叛贼,安思顺是忠臣。

在安禄山还没有反叛的时候,安思顺就多次提醒过李隆基,安禄山有反心。只可惜,隆基同志没听进去。安禄山真的反叛的时候,曾经信心满满的隆基,对边疆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再加上安思顺跟安禄山之间特殊的关系,于是顺理成章的就卸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不仅卸了人家的职,后来还因为另外一名将领哥舒翰的诬陷,要了他的命。我只能说,安思顺就是时代的牺牲品啊!丁忧中的郭子仪意外地被朝廷夺情,成为朔方节度使,正式开启了他的平叛之路。

身为一名被雪藏多年的名将,郭子仪一出手即是巅峰。因为前面我写过安史之乱,所以这里我们快速的过一遍,老郭初登场时的英勇战绩。

公元755年末,安禄山的大同军使高延秀进犯镇武军,被郭子仪击败,并乘胜攻下靖边军。

大同兵马使薛忠义进犯靖边军,郭子仪派左兵马使李光弼,右武锋使仆固怀恩等人迎战,大败叛军。没错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老郭的手下。紧接着,郭子仪又攻下马邑,打通东行关。

朝廷这才意识到,国家居然还有这么一个人才呀!这里插一嘴。安史之乱虽然要了大唐半条命,却为不少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武将都是借此机会留名青史的。

另外,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是在安史之乱中向世人展示了其勇武的一面。为了鼓励这位新兴的将才,朝廷加授郭子仪御史大夫的头衔,让他继续在前线卖命。安史之乱的第一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地区与叛将史思明苦战。

就在即将端掉贼窝之时,突然收到了一个劲爆的消息:帝国的门户潼关失守了,皇帝跑路了!这下大家可就迷茫了。众将舍命作战,不就图个保卫大唐皇室吗?如今大家舍命保卫大唐皇室都没了,要是皇上不知所踪,这还打哪门子的仗啊?

好在不久之后,各地都收到了李隆基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登基,誓死收复两京的消息。大家的心里这才有了底。不过当时李亨手上只有2000多个兵,新政权异常脆弱。

郭子仪和李光弼统领的朔方军受到召唤后,不得不放弃在河北取得的战果,赶往灵武保卫皇权。正是这5万朔方军的加入,才让李亨的政权站稳了脚跟。各地前来归顺的人日渐增多,复兴的希望日渐明朗。

李亨毫不吝惜地给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头衔,使二人位居宰相的行列。不过他们可没空坐在办公室里勾心斗角,还是得继续领兵作战。谁让他们处在这个乱世呢?

看过安史之乱剧本的同学们,应该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了。李泌给李亨指出了先收复河北、端掉贼窝、釜底抽薪、一举歼灭叛贼的作战方案。但是李亨没有听从,而是选择了收复两京、巩固皇权的道路。

接下来就发生了那场令大唐精锐损失殆尽的香积寺之战。香积寺之战爆发前,郭子仪已经跟叛军交战过几次了,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对郭子仪实力作出正确评估的李光弼,提议请回纥这个外援前来助战。

没有更好选择的李亨表示赞同。为什么要选择回纥助战呢?一来是因为回纥作战勇猛,是出了名的强悍之师;二来是因为回纥一直跟大唐是盟友。

顺利成章的,回纥可汗爽快地答应了出兵,并且派了亲儿子叶护亲自领兵4000前来相助。郭子仪设宴款待了他们三天。叶护很仗义,说了一句:“国家有难,我们大老远的过来是为了帮忙平叛的,哪里能顾得上先吃饭呢? ”

最终协助大唐打赢了香积寺之战。日后这份友谊将会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顺便提一嘴,这个叶护可不是善茬。

他帮了大唐一个忙,同时也扒了大唐一层皮,从两京掠夺了大量的物资。最遭殃的当属两京的百姓了。接下来,史思明叛而复叛,让打了3年多的安史之乱又延续了4年之久。

当时郭子仪的声威已是如日中天,这让左右朝廷的另外一股势力宦官心生嫉妒。在宦官鱼朝恩不遗余力的谗言的作用下,肃宗李亨将相州战场的失利责任甩给了郭子仪,卸了他朔方节度使的职,召他回京,让李光弼接替他的职位,继续领兵对抗史思明。对此郭子仪毫无怨言,立即收拾包袱走人。

但由于他平日里对将士们极为宽容友好,朔方士卒都不肯让他走,还有不少人为此痛哭流涕,乞求宣旨的使者,让他留下。对这些刀尖上行走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很多时候分别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了。对郭子仪来说,他心里又何尝不会不舍呢?

朔方军可以说是他一手带起来的,而且他已是60岁高龄了,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再也回不到那段峥嵘岁月了。但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难过,反而耐心地安慰这些士兵,骗他们说自己不是要走,只是去送送宣旨的使者。可是说完他便跨上战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的朔方军。

从公元759年一直到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息的这段日子里,郭子仪一直在京城蛰伏。虽然这期间代宗李豫曾有过启用郭子仪,让他总领朔方、河东等地节度使行营的打算,可最终又被当时掌权的另外一名宦官程元振给搅黄了。这个程元振不仅把重新启用郭子仪给搅黄了,还向代宗百般进谗言,让郭子仪出任肃宗的山陵使,让如此璀璨的将星负责修建皇陵。

代宗还真就答应了,我只能说这老板真是过于薄情了。心态向来极好的郭子仪估计也是心寒了,他上表谢恩,同时将肃宗曾经给过他的1000件诏书,全部呈递给代宗,还附上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忠心。这封信与独孤怀恩那封长信,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

书写了自己临危受命为朝廷东西奔波,出生入死的经历。虽然他没有像杜甫、怀恩那样,抒发自己满腹的怨气,可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心伤。公元763年,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浩劫,机体衰弱的大唐,又被另外一只猛兽吐蕃给盯上了。

公元763年,吐蕃进犯大震关,占领大唐河西、陇右等地。吐蕃为何能够一路势如破竹,占领大唐的西部领土呢?唐朝不是在这些地方设置了不少的都督府管辖吗?

唐廷此前的确在西北设置了朔方、陇右、河西、北庭等节度,经营西北地区边境的军事实力也不弱。可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长期养尊处优的朝廷军无力与叛军对抗,不得已抽调这些手边的精锐士族回来支援中央,叫做行营。诸位一定发现了,郭子仪统领的朔方军就是一支重要的边军力量,但是精锐都被抽走了。

吐蕃瞅准时机开始蚕食大唐的西北领土,力量薄弱的守边将领向朝廷告急,不向上级皇帝报告,直到吐蕃大军深入内地,朝廷才知道这件事。可惜为时已晚,吐蕃军已经侵入奉天,京师长安昔日惊惧慌乱的一幕再次上演。代宗李豫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竟然无武将可用,直到此时才想起,那位被打发去修筑陵墓的郭子仪。

于是年过花甲的老将军再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关内副元帅,前往咸阳抵御吐蕃大军,代宗自己则带着一家老小跑到了陕州避难,又把京城给抛弃了。为啥任命郭子仪为副元帅呢?主帅不会又是个太监吧?

别担心,这次皇上没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让雍王李适担任了正元帅之职,实际上的军队指挥权在郭子仪手上。滑稽的是,皇帝老板给到郭子仪的人马仅有20人,要我带20个人对付号称20万的吐蕃军,换成别人恐怕就要摆烂了吧?但是郭子仪没有退缩,他二话没说,带上这20名骑兵,一路招募,一路启程。

此时吐蕃已经渡过渭水,继续东进,形势已是万分危急。郭子仪派出副官赶往朝廷,上报军情,请求增派军队支援。副官竟未能得到皇帝的召见。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也是没救了。吐蕃一路兵不血刃地进入长安。可想而知,帝都又经历了一番怎样的劫难。

史书上的记载毫无新意。吐蕃在长安大肆劫掠,烧毁民宅。长安一片萧索空旷。

史思明还是老样子,跟吐蕃一起趁火打劫。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收拢了四千余名残兵,总算有了一些兵马。老人家哭着对玉将士们勉励他们为国家雪耻。

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热血沸腾,感慨激昂地表示,愿意服从郭帅的命令。但四千兵马还是难以与吐蕃的二十万大军正面交锋。郭子仪只得用上毕生所学,布置疑兵,且到处散播谣言,说郭子仪已经率领十万大军逼近长安了。

拿不准状况的吐蕃很紧张,再加上长安已经被抢得差不多了,习惯了在高原生活的他们,不想为了中原的城池冒险,于是渐渐撤走。返回京城后的代宗对郭子仪表示慰问,说:“我没能尽早任用您,才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啊。”

不过朝廷的灾难远未终结。

看过剧本的小伙伴们应该猜到了,回鹘又被一帮孙子给活活逼反了。跟外族势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他,震动没辙了的代宗,再次派出郭子仪前往奉天镇守。也是大唐气数未尽,联军的领头人仆固怀恩突然病重,不久便离开人世。

反应敏锐的郭子仪抓住时机,派出牙将游说回鹘,让其回心转意。但是回鹘不信任牙将,反问道:“郭公真的在军中吗?如果我们想要见见他。”

牙将返回之后如实禀报。郭子仪说道:“我方寡不敌众,难以凭借军事力量取胜,不如就让我亲自前去游说他们吧。”

对他的安危深感忧虑的将士们,请求派出五百铁骑做他的警卫,随他前去。

但是被郭子仪以这样做会坏事为由拒绝了。儿子郭晞更是挡在马前,不让他前去虎狼之地。郭子仪劝他道:“若是我们与联军交战,我们父子二人都会死去,国家也会陷入危险之地。

现在我前去用真诚打动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侥幸。如果我失败了,我虽生死也可以使我家得到保全。”郭晞依然拉住他的缰绳,不肯放他走。

郭子仪挥鞭抽打他的手,义无反顾地离营而去。得知郭公果真到来的回鹘人大为惊讶。前方,郭子仪摘下盔甲,将长枪扔到地上,骑马向前。

回鹘的酋长们面面相觑之后,敬畏地感叹道:“是他!”他们纷纷下马,围在子仪身边。子仪略带责备地握住药葛罗的手,说道:“唐朝对你们的回报也不薄,为何背信弃义深入我国领土呢?如今我只身前来,听任你们把我捉住杀掉,但我的部下定会与你们拼死战斗。”

药葛罗惭愧地答道:“是蒲库钧,还骗我说,皇帝已经驾崩,郭公也已经离世了,因此我们才敢与他们一同前来。怀恩又被苍天杀死,我们怎肯与令公您作战呢?”

听他这么一说,子仪明白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就差谈价钱了。

只谈感情是远远不够的。处事圆滑的他提议:“吐蕃无道,趁大唐有难吞噬边疆,在我经济之地焚烧扫荡。被他们劫掠的财宝,用车装都装不下。

若是我们联手攻打吐蕃,就能得到这些财宝。机不可失!回鹘的酋长们一拍大腿,立即答应了郭子仪的提议,举杯共筑大唐与回合的友谊万岁。连夜撤回了老家,大唐边疆的祸患再次被解除。

代宗对郭子仪的功劳无以为报,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后来还发生了醉打金枝的故事。面对前来告状的公主,皇帝也不得不承认:“驸马说的没错,如果他爹想做天子,你爹我都得让贤啊!”可见其对郭子仪再造大唐功业的认可。

公元769年,73岁高龄的郭子仪入朝。大宦官鱼朝恩邀请他同游,大家觉得鱼朝恩可能对他不利。将士们也在衣服里穿上铠甲,请求与郭子仪同去。

但是被他拒绝了,最终只带了几名家童前往。鱼朝恩迎接郭子仪的时候,惊叹于他扈从这么少。郭子仪对于公公说出别人提醒他的事情,鱼朝恩感动的捧着郭子仪的手说:“能不对我有所怀疑吗? ”

接下来的岁月里,吐蕃从未间断犯边,郭子仪也从未间断的受命保国。公元779年,代宗下诏将郭子仪尊为上父。他所享受的富贵和尊荣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公元781年,85岁高龄的郭子仪平静地离开人世,去了另外一颗属于他的璀璨星球。回顾他这一生,曾经驰骋沙场,力挽狂澜。因为拥有强兵,备受宦官诋毁。

然而只要朝廷有难收到诏书的他,无不马上启程,义无反顾的奔赴国难。因此再也无人敢进谗言诋毁他。他为人宽厚大度,不仅麾下的将士对他披肝沥胆,外族对他敬佩有加。

就连割据一方的藩镇首领田承嗣,得知他的死讯,都遥望西方下拜道:“我这膝盖不向人下跪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郭公值得!”

李灵曜叛乱之时,谁的财物都敢扣留,唯独不敢靠近郭子仪的,甚至还派遣士兵护送郭公的物资出境。

都说世间难有完美的人,若是史书的记载无误的话,郭子仪定能算得上一位完人。郭公平静地离开了效力一生的朝廷,然而大唐却要继续经历狂风巨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