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北宋的孱弱不仅是文官政府、定都汴梁、皇帝素质递降等这些因素造成的,从宏观层面来看,没有西北和东北作为战略屏障才是北宋之亡的内核原因。但实事求是地说,东北属于五代的遗留问题,很难解决,而西北的丢失却绝对是由太宗光义操作不当造成的。
太平兴国五年(980),党项族首领李继筠去世,其弟李继捧接手夏州事务。从李继捧继位来看,党项内部是没有明确的继承秩序的,而继承秩序混乱最容易导致内耗,内耗的发生则是外部力量干涉、入局的最好时机。
果然,李继捧因为威望和能力不足其权力马上就遭遇了挑战,夏州内部局势一时波谲云诡。李继捧的叔叔李克文为了将继捧排挤出局上书宋朝皇帝,请求将继捧召入京师,完了由自己填补党项首领的权力空白。
此时的北宋已经初步完成了天下的一统,西北地区自然成为太宗光义想解决的下一个割据政权,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西北问题,那么光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粱河之战惨败造成的威望下降的政治危机。而此时党项的内讧正好给光义提供了机会。
面对内部倾轧,继捧一怒之下将党项政权实控的四州八县领地全部献给了大宋,光义可以不动刀兵就能将夏州纳入大宋版图。
可以肯定,将夏州纳入大宋版图不仅意味着帝国领土层面的扩张,同时也能作为大宋的战略屏障,大宋也可以将版图向河西延伸,进而和西域产生链接,一拳打开宋朝的生存困局。
更重要的是,宋朝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优质战马资源,强化军事力量,同时解决多个方向的困局。
但夏州毕竟不同于其它割据政权,其不仅具备武力优势、民族成分复杂,且割据的周期比较长已经形成了独立惯性。所以,光义必须得慎重解决。世上的事往往是,越容易到手的东西越难消化。
很遗憾,光义的一系列举动却导致夏州问题越来越复杂,最终实控。光义在任命李克文为夏州首领的同时派了一个知州前去接手其地。完了光义又下令:召继捧五服以内的亲族来汴京。
和别的割据政权一样,光义也采取了将李氏家族迁往汴京就近监控的手段以彻底断绝其家族对河西的影响力。但不同的是,别的割据政权是在军事压力之下的无奈认命,而李氏家族面对的却只是单纯的政治压力。
所以,北宋解决夏州问题的变数就极大,光义必须得慎重解决,最好是军事、政治、外交几张牌同时打。
但光义的大意却造成了银州(今陕西米脂)的李继迁(继捧族弟)远遁漠北武力抗拒大宋的事。
由于李氏在当地经营已久,所以继迁就极易凭借家族的影响力整合西北资源,和宋军打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继迁虽然屡屡败北,尤其是地斤泽之战,继迁甚至被打成了孤家寡人,老婆孩子都成了宋军的俘虏,但其总能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家族影响力在当地重新整合力量,继续对抗宋军。
由此就可以验证一个道理,相比武力征服,和平接手的地区最不易治理,因为,其旧有秩序和力量依旧存在,就像通过禅让开国的王朝很难摆脱前朝政治势力的束缚一样,很难再开新局。
光义轻松接手夏州而又没认真对待的代价就是,宋军陷入了持久的战争泥潭中,进退失据。
西北问题让光义是进退失据图源/剧照
讲真,北宋此时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还是能够解决夏州问题的,因为,宋朝毕竟在灭国大战中积累了巨量财富,且此时宋军经过战争练兵战斗力也在线,是在各个维度同时碾压经济、军事都不占优势的党项的。
在战争进行的同时,光义还可以打经济战,耗都能将对方耗死。
但光义在处理党项问题的过程中其意志始终是摇摆不定的,一会打一会又拉,一会搞经济封锁一会又让继捧去招降继迁,结果导致西北的形势越来越复杂,甚至屡屡发生继迁诈降的事。再加上光义为了控制军队玩将从中御的帝王术,导致失去机动性的宋军常常陷入被动。
宋军在夏州问题上拖得越久,党项对大宋的离心力就越强,因为大家会认为,北宋朝廷、宋军也不过如此。
结果是,宋军深陷西北的战争泥潭。
在这个过程中,光义还走了一步错棋,毁灭了夏州城。此举对李继迁虽然是一个打击,但宋军也同时失去了经营西北的一个重要据点。
从这就可以看出,光义已经决定放弃西北了。
在鸡肋心理的左右下,光义对西北的态度显得非常纠结,意志左右摇摆。北宋朝廷意志不坚定的后果就是,李继迁在西北不断坐大。宋军在西北的失败已成定局。
直到光义驾崩,西北问题还是一锅粥。既然光义都没能处理好此事,继位的真宗就更无力解决西北问题了,何况李继迁已经趁着北宋国丧进一步扩大了战果。
当宋朝在西北已经没有任何威望时,夏州的再次割据已成定局。
很难想象,北宋在已经接手西北的情况下却还发生了李继迁逃亡武力对抗宋军并再次让西北独立的事。
这样看的话,李继迁割据西北实际上是一次再创业的过程。
复盘西北之失,光义应对失策绝对是主要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将所有原因都归结到他的身上,因为,相比其他割据政权,西北问题是比较特殊的。
众所周知,党项经营西北是从唐朝时就已经开始的事,在协助唐军剿灭了黄巢义军之后,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就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并赐姓“李”。
和朱温、李克用等军阀一样,拓跋思恭也是吃了时代的红利。随着乱世的到来,李氏家族就以军阀的身份世代经营银州、夏州、绥州、宥州之地。由于地理原因,李氏避免了被中原群雄逐鹿的游戏裹挟,反而可以集中精力一力经营西北。
在时间的重力下,李氏对西北的统治已经形成惯性。当然,其和中原政权的离心力也越来越强,当北宋建立之后,西北对中原政权已经没有多少认同感了。
这就是李继迁为什么能够屡屡整合河西资源和宋军打持久战的核心原因了。因为,相比赵氏,河西地区更认同李氏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在接收夏州之后一定要谨慎应对,以时间为杠杆慢慢进行消化,可光义的大意最终却让李继迁成为了漏网之鱼,将西北的局势彻底搅乱。
实际上,就算李继迁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整合夏州资源对抗大宋。当时,在李克文等李氏核心成员被召入汴京之后,党项各族就已经在秘密策划脱离大宋的行动。只是因为李继迁及时站了出来,其他人因为没有李氏的影响力才选择了跟随李继迁。
李继迁整合了党项各族资源图源/剧照
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李继迁,光义都不会顺利消化西北,而西北的难题不仅是因为其脱离中原政权已久,而是其组织、文化的特殊性注定了宋朝消化的难度。
一般来说,党项属于羌人的一支,从唐朝初年开始他们就以姓氏和部落为单位过着游牧生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党项族已经是由许多体量不同的部落组成的共同体。和曾经的匈奴单于、突厥可汗一样,拓跋家族不过是酋长的身份,并不能完全左右夏州命运。
虽然李继捧将夏州献给了大宋,但这并不代表别的部落也愿意归顺大宋,所以就造成了李克文等前往汴京之后各部落秘密谋划对抗宋朝的事,只是李继迁及时站出来以家族威望将众人的心思落地了而已。
本质来说,李继迁只是在执行党项各部落的意志而已。
在继迁对抗大宋的过程中,党项各族是积极对其进行支持:继迁想以婚姻为桥梁整合当地资源,羌族中的野力氏是争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继迁;继迁遭遇地斤泽惨败之后很快又在当地部落的支持下在一个叫黄羊平的地方站稳了脚跟;接着,银州拓跋部的首领拓跋遇也主动联系继迁,相约攻取银州;雍熙二年(985),继迁在诱杀银州守将曹光实并顺利攻克银州之后,又吸引来了更多的部落来投;继迁围攻三族寨时,三族寨守将折御乜直接就投降了继迁;光义实施经济封锁之后,横山部也投靠了继迁...
李继迁不断整合党项资源对抗大宋,在宋军深陷西北泥潭之后,党项各族就更加坚定地站了李继迁的队,因为,宋军的无能就是党项的希望。
想想,如果不是部落制的现实,李继迁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根本不能在西北地区翻起什么浪花。
本质来说,宋朝接收西北只是接受了拓跋家族的投降而已,而拓跋家族的归附并不能代表党项各族的意志,所以,西北地区必然不会太平。
这样看的话,李继迁的个人行为只是和西北的发展局势重合了而已。
西北的问题和吴越、漳泉等割据政权不一样,由于中原的割据政权是高度集权,军阀的个人意志可以延伸到郡县的每一户,所以宋军只需摧毁其组织架构就能消化其地。
但西北部落制的现实却决定了宋朝根本不能以解决中原割据政权的办法解决西北问题,而光义却完全复制了解决中原割据政权的方案,结果就导致了水土不服,西北陷入了持续乱局中,并最终发展为割据的结果。
而宋朝也只能面对西夏崛起的现实。
当然,契丹在北汉灭亡后需要扶持一个新的对手来制衡宋朝因而支持李继迁也是北宋不能顺利解决西北问题的重要原因。
随着北宋国力的衰弱,宋军战斗力的持续走低,赵宋官家甚至不得不面对以岁币来换取和西夏之间的和平的现实。
总之,丢失西北严重制束缚了大宋的国运,而西北之失也绝对和太宗光义的应对无力有关。
同时失去西北和东北的北宋其命运早就已经注定。